王彥輝
摘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城市學校的教學質量好,學生的各科成績普遍高于農村學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的加大,計算機、多媒體、互聯(lián)網等先進的教學設施也逐步在農村中小學普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效整合,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各科成績普遍高于農村學生,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其原因,城市學校在師資、教學設備等優(yōu)質教育資源方面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的加大,計算機、多媒體、互聯(lián)網等先進的教學設施逐步在農村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媒體,在城區(qū)學校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改變了傳統(tǒng)而單調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手段,顯示出它的魅力和優(yōu)勢。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使之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直觀演示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好奇心強,大多喜歡直觀、感性的教學方式。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課文相關的背景、歷史知識、文化蘊涵等融為一體,利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播放功能,借助形、色、聲、情的配合,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生動性,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知識信息,幫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背景篩選所需信息,掃清學習障礙,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對象發(fā)生興趣,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一課時,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北京秋天的一系列風景圖片,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并提出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家鄉(xiāng)的秋天是這樣的嗎?有什么特點?秋天里,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岳陽樓記》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播放作者簡歷、修建岳陽樓的經歷、點出正文。然后,運用微機朗讀伴全文畫面(銜遠山、吞長江……連月不開、濁浪排空……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總是處于積極的、活躍的、開闊的、不斷的創(chuàng)新的最佳狀態(tài)。又如,在教《智取生辰綱》這篇小說時,先讓學生聽《水滸》的主題曲,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帶入了小說中創(chuàng)設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再來學習小說,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較容易了,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豐富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程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填鴨式”、“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枯燥無味。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影像、圖片、動畫、聲音等多媒體手段,可以將課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復雜的變化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調動學生的眼、耳、腦,使其興奮并喚起更多的學習興趣,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優(yōu)化了教學程序,減輕了認知難度,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如在學習《病梅館記》時,為了讓學生對作者的觀點、感情有充分的了解,可以用課件剪輯電影《孔乙己》片段,學生觀看,讓他們對封建科舉制度是如何毒害知識分子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便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四、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擴大知識容量
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輔助教學,?可擴大課堂知識容量。一是,在課前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可以節(jié)約板書時間,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緊湊,知識容量更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寬了教學的時空維度,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二是,用課件把不同的訓練題直接展現(xiàn)在屏幕上,可以大大增加習題容量,增加學生練習和發(fā)言的機會。同時,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邊學邊練,節(jié)約抄題的時間,教師在關鍵處進行講解或引導。這樣有導有練,有效縮短教學時間,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加了師生互動的總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可以制作課件,首先展示的畫面是雨后的一輪彩虹,立即給學生一種直觀感覺,使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了石拱橋的橋洞呈現(xiàn)弧形,就像虹。接下來展示盧溝橋和趙州橋的形狀,學生很容易回答出盧溝橋和趙州橋的不同點。這樣避免了教師繁瑣的講解,既省時又省力,學生也學得輕松自如,其效果不言而喻。
五、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情,學生無法看到,問題難以圓滿解決,成為教學中的難點。而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能夠最充分、最有效的傳達授課者所要傳輸?shù)男畔ⅲ瑐鬟_出授課者無法或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遠離我們生活的事物本相,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同時傳遞,幫助學生輕松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例如《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的學習相對枯燥,學生大多不感興趣,特別是對于沒有去過蘇州的學生來說,他們對蘇州園林的美景也沒有感性的認識,增大了教學難度。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展示蘇州園林風光圖片,讓學生領略蘇州園林之美,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以“蘇州園林真美,美在——”來說感受,學生情緒激動,踴躍發(fā)言,為下面的授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再如,講授《安塞腰鼓》這篇課文時,許多學生對安塞腰鼓這種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的民間藝術缺乏形象、直接的感受,不了解這種舞蹈藝術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播放安塞腰鼓舞蹈片段,然后展示文字圖片,簡介安塞腰鼓的藝術特色。讓學生從場面、舞姿、聲響等方面,感受腰鼓藝術的恢弘氣勢;同時,借助相關文字資料幫助學生領會安塞腰鼓的藝術內涵,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掃除障礙。
六、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現(xiàn)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運用圖、文、聲并茂,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情境,刺激著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制作課件,構建一個個問題情境,課堂上進行適當操作、控制,就能通過各種問題情境的變換,去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驗證結論、體驗本質、歸納和發(fā)現(xiàn)新結論。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從觀察、判斷、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去探究,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endprint
七、語文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需要注意的問題
1.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在的社會,連農民都懂得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產品信息來推銷產品,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仍然堅持傳統(tǒng)觀念,堅持一本教科書、一枝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方式,必將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會被時代的列車所拋棄。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更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以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榮,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還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的開發(fā)性研究,使之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
2.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力度教育信息化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識更新速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工具,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有利于他們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教育信息化能夠突破教育環(huán)境的時空限制,有助于加強課堂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模擬大量的現(xiàn)實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課堂,使學生獲得與現(xiàn)實世界較為接近的體驗。目前,農村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之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他們盡快掌握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培訓就顯得非常重要。
3.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時,不能徹底摒棄傳統(tǒng)教學任何一種工具都有它的利與弊,我們要用其長避其短。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選擇權與自主權。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使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直觀、形象、立體的綜合效應在語文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作用,讓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智能化、網絡化等方面的強大功能在語文課堂中得到開發(fā)。而不能僅是“板書”搬家,把寫在小黑板上的內容挪到幻燈片上;或僅是書本和作業(yè)本搬家,把學生讀紙制品的書、做紙制品的練習冊子,變成從計算機屏幕上讀書、做ppt。
總之,教無定法,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之一。它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展現(xiàn)了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中得以充分應用,整個教學過程真實、扎實、樸實,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力求讓學生都能親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過程,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郭城驛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7307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