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材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睌祵W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fā)展展開,所以學生是當然的“主人”。我認為組織教學能力的關鍵還是“問題”二字。教師課前應當充分預設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領性問題,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成的新問題,調整、重組、靈活機動的組織教學。
關鍵詞:藝術;提問要求;提問方法;魅力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尤顯重要,它能打開學生求知的天窗,也能使它過早地關閉?,F在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
一、提問的基本要求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過:“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這都說明“問”是何等重要。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問與教師問兩個方面。學生“疑而能問”,教師只需“解惑”。但對于“讀書無疑者”,則“須教有疑”,正是“學非問不明”,但是在數學課堂上問什么?如何問?這里又頗有一些學問。那么怎樣講求提問的藝術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內容。
1.問什么大致有四問四忌:(1)問有關知識,忌離題太遠。(2)關鍵處發(fā)問點撥,忌不痛不癢。(3)難點處反復設疑,深入淺出,忌避重就輕。(4)鞏固性提出問,歸類記憶,忌膚淺零雜。
2.問誰也有四問四忌:(1)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問優(yōu)生,其他人復述,各有所得,忌“槍槍卡殼。”(2)基礎題,綜合題,最好依次問,忌“留死角”。(3)少數人舉手時,提問要選擇代表多數人水平的學生,忌“以情緒定人?!?/p>
3、問法(1)提出問題,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2)問題的提出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3)問題要有啟發(fā)性。(4)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思考。(5)提問要因課堂內容而異,靈活運用。
在把握了問什么,問誰,問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師要注意結合所教學科和學生進行具體實踐,使教師的“問”有助于學生的“學”,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二、提問的方式方法
1.開門見山的問所謂開門見山的問,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提問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引入新課、復習鞏固及講解分析之中,常用這種問法,。如在數學課中,教師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屬于開門見山的問。
2.創(chuàng)設情景的問創(chuàng)設情景的問是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整堂課的眼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懸念法就是用疑團、困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式。選用懸念式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容易捕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心理,為整堂課的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前,教師把厚度為0.01毫米的薄紙演示對折,然后問:“請同學們估計,若對折32次后,將有多厚?”學生有的說:“電線桿那么高”,“五層樓那么高”,……。最后教師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瑪峰還高得多!”,學生不信,教師及時提出:“如果利用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知識——有理數的乘方,你會很快算出結果的”。這時學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問題產生了一種余味無窮的吸引,學生愿學,自然的引入本堂課的學習。
3.層次分明的問層次分明的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把知識方法系統(tǒng)條理化。教師可以把所要復習的內容設計成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例如在九年級數學《三角函數》一章復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本章中你學過的三角函數有哪些?
(2)這些三角函數的值隨著角度的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3)請?zhí)剿饕幌拢@些三角函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的
(5)舉例說明三角函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6)如何測量一座樓的高度?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這樣層次分明地提問,歸納出本章的知識點,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三角函數的概念,性質以及不同三角函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三、課堂提問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問題不宜過大、太寬泛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白白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2.問題要有需要性有時候在課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如此一來,隨時對學生提問,便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比如我們有時就問:“這道題是不是一次函數題呀?”,“這樣做對不對呀”等。過后想想,這些問題實在沒有提問的必要。課堂中的熱鬧、動態(tài)都是表面的,學生沒有深層次的思考。我也經常反思:這種問題有價值嗎?這種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嗎?學生獲取知識還需要“努力”嗎?學生的思維能得到鍛煉嗎?這種泛濫的問題,會讓學生養(yǎng)成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這種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的所謂“問題”,是有違課程改革理念的,對發(fā)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
3.問題要有創(chuàng)造性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chuàng)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zhàn)。
4.問題要有激發(fā)性孔子語:“疑慮,思之始,學之始?!庇幸蓱]才能產生認識需要和認知沖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設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以教師的“問”激出學生的“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由“問”引發(fā)出的一種內在的、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不正是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追求設問的藝術,深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效,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是每一個教師教學的一種理想的追求。
教無定法,教要有法,同樣,“問”無定法,“問”要有法,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運用,好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只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學生才會有“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眳⒖嘉墨I:
[1]翁凱慶,《數學教育學教程》,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2002年5月
[3]黃海生,《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興趣激發(fā)》,2005年2月(作者單位:四川省旺蒼縣五權初級中學校628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