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
21世紀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新世紀,人們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zhàn)。當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啟蒙和培養(yǎng)學生適應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注意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應用,以課本知識為主,增加學生理解能動力進而構建高效課堂,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相關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提升。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倡教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初中生物教學也必須如此,課堂教學要貫徹先進教學理念,運用合理、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下面就結合實踐教學經驗,談一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效率的具體措施。
一、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方法往往是死板的、機械式的,即教師照本宣科,不理會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也不管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消化這一知識點,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常感到枯燥無味,以至于無法提起興趣去學習生物,從而造成課堂學習效率低下。隨著新課改的開展,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夠快速融入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生物上冊《細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這一節(jié)時,教師應首先明確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動植物細胞的形態(tài)與結構,然后再根據重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先布置學生在白紙上畫自己想象中的細胞是什么樣的,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動植物細胞結構圖,讓學生通過強烈對比熟悉細胞的具體形態(tài)。最后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BBC關于《細胞》紀錄片與課程相關的節(jié)選部分,用動態(tài)展示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細胞的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細胞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細胞學習的具體情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將生物與生活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實生物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很多都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因此,將生物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學生來說是提高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一條途徑。例如,在“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生物圈中生物能量來源的動畫、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的動態(tài)模式圖、自然界中水循環(huán)路線示意圖、大雨過程中地表徑流錄像等進行展示。在這樣圖文聲并茂的情境教學中,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對于知識學科的特點進一步得到了解。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之與實際生活中的所見相結合,進行聯(lián)想學習。這樣的聯(lián)想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于生物的感覺變得親切,對于生物學習的知識學生也會恍然大悟。與生活相關,對于學生來說既增長了生活常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提出關鍵問題,引起學生探究
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共性,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提問。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教師在提問時要抓住關鍵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啟發(fā)與引導,使得學生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考能力,實現有效教學。例如,在教學“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節(jié)內容時,在引入這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養(yǎng)過貓、狗這些動物嗎?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它們不用你教就會吃東西、睡覺,但是要讓它們去規(guī)定的地方大小便,卻很難教會它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就會在腦海中想到有關遺傳與后天環(huán)境的內容,然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系統(tǒng)地介紹這些知識,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的教學規(guī)律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內容進行消化吸收。為了深化這節(jié)課的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你還觀察過哪些類似的現象?它們屬于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從而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思考與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增強學生應用生物知識理解并分析生活中的現象的意識。
四、重視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但是受到學校設備或者實驗條件的限制,大多數的生物實驗很難做成。那么對于那些可以操作的實驗,教師就要積極地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從而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提升能力;對于師生很難親自操作的實驗,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設備,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資源,將實驗過程通過視頻的方式播放出來,從而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并掌握這些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實驗“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會認識到根毛與根尖結構的多樣性,可以看到通過肉眼觀察不到的東西,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如,“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條件”這個實驗,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很難發(fā)現其中的細微變化,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這個過程生動直觀地播放出來,從而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這些內容,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升。
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生物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生物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內容,從而真正做到新課程所倡導的因材施教,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豐英.生物課堂教學因信息技術更精彩:淺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堂教學的整合[J].學周刊,2014(4).
[2]汪鐵輝.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應走出幾大誤區(qū)[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5).
[3]周菊梅.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
[4]劉歡.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