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泉 楊雯 蘇劍芝
摘要:目的 探討改進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護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各25例,觀察組給予改進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常規(guī)組給予傳統(tǒng)保留灌腸方法。對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改進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護理效果。結果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治療效果均有顯著提升,但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對比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進保留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能夠減少藥液外溢,延長藥液在患者腸道內的存留時間,提升藥液與潰瘍面的接觸面, 充分發(fā)揮藥效,提高治療質量。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改進灌腸方法;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7-0138-02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結腸炎,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臨床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和發(fā)熱等。目前多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進行治療,但是傳統(tǒng)的保留灌腸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影響了藥物治療的效果,有研究指出將傳統(tǒng)保留灌腸治療方法進行改良可以提高藥液在患者腸道內的存留時間,發(fā)揮更好的藥效,以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將5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改良后的灌腸方法進行實驗,對治療護理結果進行探討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就治的5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常規(guī)組兩組,每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5歲;常規(guī)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22~52歲,平均年齡37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對兩組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治療效果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改進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護理效果。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guī)組 給予傳統(tǒng)保留灌腸治療,藥液配方為:取黃連、五倍子、地榆、石榴皮、白芨各15 g,黃芪、敗醬草、生牡蠣各30 g,加600 ml清水,煎至約150~200 ml,去渣后加入云南白藥(本次實驗用藥采用云豐牌云南白藥)4?;靹颍瑳鲋良s40 ℃后備用。
1.2.2觀察組 給予患者改進灌腸方法治療,使用的藥液配方同常規(guī)組,改進的措施有:①完善操作前準備工作:操作前預備雙腔球囊乳膠18號導尿管1根、一次性注射器1根、一次性輸液器1套、輸液網套以及溫開水等輔助用品。灌腸時間安排在患者臨睡前進行,術前叮囑患者排空二便并做好相關準備。灌腸時患者取左側臥,使兩膝屈曲,臀部抬高10 cm并于臀下放置好油布、治療巾等。同時將配制好的灌腸藥液掛在輸液架上,通過一次性輸液器插入藥瓶內,剪去輸液器終末過濾器部分,連接18號導尿管,排氣,用石蠟油潤滑管前端準備插管[1]。②規(guī)范插管要求:黏膜病變累及全結腸者,導尿管宜插入20 cm;左半結腸病變者,導尿管宜插入約17~19 cm;直腸病變者,導尿管宜插入約15~17 cm;直腸和乙狀結腸同時受累者,導尿管宜插入20 cm。③管控注藥細節(jié):將注藥速度控制為30~40滴/min,以患者感覺下腹溫暖、舒適無便意為宜,灌腸完畢將膠管末端抬高,讓管內藥物全部灌入腸內。1次/晚,10 d為1個療程,間隔5 d進行第2療程,最多3個療程即可[2]。灌腸后,患者臀部應抬高10 cm,取左側臥位2 h然后改為仰臥位,耐受至次晨排便最佳。
1.3護理方法
灌腸治療的患者護理方法有:①臨床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癥狀變化的觀測,及時進行對癥處理或匯報。對患者的訴求及時給與處理或解釋,穩(wěn)定患者的狀態(tài)。做好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并對治療情況做好記錄,同時做好交接工作。②健康教育知識指導: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病理原因和防治方法,提高患者對健康的認識,建立科學的生活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側面推動治療的效率。③心理護理干預:潰瘍性結腸炎和灌腸治療會讓患者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如煩躁不安、抑郁失落等?;颊咝睦韷毫^大,對于治療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心理護理干預以釋放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心理狀態(tài),推動患者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以更有效的配合治療。④飲食護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宜食用質軟、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盡量減少或不進食纖維素含量高、生冷以及刺激性的食物;應少量多餐,保護飲食衛(wèi)生,避免造成腸道感染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1.4評估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治療效果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為評估指標。
1.5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軟件運用 SPSS20.0,以(x±s)與%分別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以t與?字2進行檢驗,對比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治療效果均有顯著提升,但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對比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改進后的灌腸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中,用光滑柔軟、富有彈性18號雙腔球囊乳膠導尿管代替肛管,在插管時降低了患者的不適感,患者的治療舒適度有所提升,患者更易于接受。改進灌腸法能夠通過對球囊內注水來防止藥液返流,使藥液能夠完全進入腸道,完成腸內壁的覆蓋,由于雙腔球囊乳膠管有效地防止藥液返流,同時注藥后帶管休息,可延長藥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有利于藥液與病灶部位充分接觸,保證藥效的充分發(fā)揮[3]。傳統(tǒng)的保留灌腸法在治療時,肛管插入深度一般只能到達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且患者在灌腸后體位單一,提高了藥液的流動性,不利于藥液的有效留存,降低了治療效果[4-5]。
總之,改進保留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能夠減少藥液外溢,延長藥液在患者腸道內的存留時間,提升藥液與潰瘍面的接觸面,充分發(fā)揮藥效,提高了治療質量。
參考文獻:
[1]孫英,崔鳳香.改良灌腸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66-67.
[2]劉旭霞,鄒湘蓉.改良保留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15):1489-1490.
[3]陳志敏.改良保留灌腸法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2,37(10):1255-1257.
[4]李俊,李亞玲,聞永,等.中藥內服聯(lián)合康復新改良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及其成本效果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2):294-296.
[5]周燕.潰瘍性結腸炎改良保留灌腸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6(10):154.編輯/張建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