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對比解讀
山川之美永在,千古明月永恒,但知音難覓。陶弘景將山川之美收入筆端,自覺“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之景是“欲界之仙都”,陶醉其中,享受美景帶來的快樂,并感嘆“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一方面將自己與謝靈運相比,表達(dá)出了欣賞山水之樂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為“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感到遺憾,如此美景,如此仙都,竟然沒有人能參與欣賞!美景,缺少知音??!
蘇軾用一個神奇的比喻,將清朗的千古明月灑落在了幽幽的庭院,一片白茫茫的清輝恰似一潭空靈澄澈的積水,竹柏的影子則像水藻一樣在水中漂浮、晃動,恍如仙境一般。和張懷民一起賞月的蘇軾心頭一喜,忘卻了往日的煩惱,不禁感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边@一感嘆,一方面,將郁積在心中的苦悶、自我排解的達(dá)觀和賞月的欣喜傾瀉而出,另一方面,也為感慨“無月”“無竹柏”者感嘆,世上不是缺少美景,千古明月夜夜在,只是“少閑人”而已!美景,缺少知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