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陜西西安富力賽高城市廣場漢墓發(fā)掘簡報

        2017-09-12 03:15:36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與文物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腹徑圓唇素面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富力賽高城市廣場位于西安市龍首原北端,北距渭水7公里,西距西漢長安城的宣平門遺址約3公里,今張家堡廣場西南部(圖一)。2011年7至12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在此發(fā)現(xiàn)的古墓葬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33座(圖二)。在這片區(qū)域的中心是一座甲字形大墓,編號為M14,該墓的四周設(shè)有兆溝,兆溝內(nèi)外分布漢代墓葬31座以及時代無法斷定的古墓葬1座。出土各類文物100余件,銅錢300多枚。除M14另作敘述外,現(xiàn)對其余的30座墓葬發(fā)掘出土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一)土坑墓。共4座,包括M4、M6、M12、M24。除M24有少量出土物外余皆無出土物。

        圖一 墓葬地理位置示意圖

        M24 位于發(fā)掘區(qū)的西南部,東鄰M26、M27。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遭到破壞,原始開口層位不詳,打破生土層,方向355°。平面形狀呈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壁斜收,口大底小,底部平整。在墓室的西北角有一直徑約0.43~0.5米的橢圓形盜洞,直至墓室底部。墓口南北長4.4、寬2.8、底部南北長4、寬2.4、深1.8米(圖三)。內(nèi)填較硬的黃灰色五花土,包含有螺殼及少量殘?zhí)掌任?。由于該墓盜擾嚴(yán)重,葬具、葬式不明,在填土中僅有零星的人骨殘渣。隨葬品位于墓室西南角,隨葬有殘銅鏡1件、銅錢7枚。

        圖二 墓葬分布圖

        (二)土洞墓。共15座,豎穴墓道土洞墓 14座,編號分別為 M1、M2、M3、M5、M7、M8、M9、M13、M17、18、M20、M27、M29、M33,斜坡道土洞墓僅1座,編號為M23。以M1、M17、M33為例介紹如下:

        1.M1 位于發(fā)掘區(qū)的東南角,東鄰M8,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遭到毀壞,開口層位不清,墓口距地表不明。該墓座北朝南,方向190°。為“甲”字形豎穴土洞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5.4米(圖四)。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梯形,豎穴土坑,墓壁較直,底部平坦。南北長2.2、北寬1、南寬0.9、深2.9米。內(nèi)填疏松的五花土,包含有黃土塊、螺殼、殘?zhí)掌任铩7忾T無存,結(jié)構(gòu)不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土洞式,拱形頂,現(xiàn)已坍塌,兩壁筆直規(guī)整,底部平坦。進(jìn)深3.2、寬1.54、高1.2米。室內(nèi)因長期水浸,淤滿花雜的灰黃色土,葬具不清,葬式不詳。包含有草木灰、人骨殘渣及陶器殘片等物。隨葬有灶1組、釜1件、罐3件,銅錢11枚。

        2.M17 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遭到破壞,開口層位不清,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不明。該墓座北朝南,方向185°。為豎穴土洞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5.48米(圖五)。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長方形,豎穴土坑,周壁較直,底部平整。南北長2.5、東西寬0.65、現(xiàn)深4.3米。內(nèi)填疏松的黃灰色五花土,包含有螺殼、殘?zhí)掌任铩7忾T無存,形制結(jié)構(gòu)不詳。墓室平面略呈梯形,南寬北窄,為土洞式,拱形頂,墓壁較直,底部平整。進(jìn)深2.98、寬1.5~1.56、高0.9米。內(nèi)淤積較硬的灰黃色土,包含有木灰和殘?zhí)掌任?。由于盜擾嚴(yán)重,該墓葬具應(yīng)為一木棺,現(xiàn)已朽為灰狀。在墓室僅殘留零星人骨碎塊,葬式不明。隨葬品主要放置于墓室南端東西兩側(cè),隨葬有陶倉4件、陶罐3件、陶盆2件、陶壺2件,在墓室北部出有耳珰2件、口唅1件、銅鏡1枚、五銖銅錢12枚。

        3.M33 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被破壞,開口層位不清,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不明。該墓座東朝西,方向272°。為“甲”字形豎穴土洞墓,由墓道、封門、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7.9米(圖六)。墓道位于墓室西端,平面呈梯形,豎穴土壙,口大底小,周壁較直,底部平整。東西長2.4、口部西寬1.3、東寬1.4、底部西寬1.1、東寬1.2、現(xiàn)深3米。內(nèi)填松軟的黃灰色五花土。封門無存,結(jié)構(gòu)不清。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為土洞式,拱形頂,兩壁壁較直,底部平整,進(jìn)深3.5、寬1.7、高1.4米。在墓室后部設(shè)有一長2.6米的棺床高于墓室地面0.2米,棺床南側(cè)殘留有棺木灰跡,結(jié)構(gòu)不清,內(nèi)殘留有零星人骨碎塊,葬式不明。另外,在墓室北壁與棺床相接處有一方形壁龕,拱形頂。進(jìn)深0.2、寬0.5、高0.46米。室內(nèi)均淤積較硬的灰黃色土,包含灰土點和殘?zhí)掌任铩kS葬有陶灶1組、陶壺1件、盒蓋1件、骨銜鑣1件,均放置于木棺北側(cè)偏西。

        (三)磚室墓,共13座。包括M10~11、M15~16、M19、M21~22、M25~26 以 M10、M19、M22為例說明。

        1.M10 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被破壞,開口層位不清,墓口距地表不詳。該墓坐北朝南,方向180°。為豎穴墓道磚室券頂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6.74米。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略呈梯形,豎穴土壙,南窄北寬,兩壁豎直,底部較平。南北長2.3、南寬0.84、北寬0.98、現(xiàn)深1.9米。內(nèi)填較為松軟的五花土。封門無存,在封門處有一直徑約0.5米的圓形盜洞通入墓室。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磚室,拱形券頂,從0.9米處開始起拱,現(xiàn)頂部已坍塌,兩壁筆直規(guī)整,以順磚錯縫平砌而成,墓底平整,為東西向順磚錯縫平鋪而就。進(jìn)深4.1、寬1.88、殘高1.12米。室內(nèi)淤積較硬的黃灰色土。根據(jù)室內(nèi)出土鐵棺釘判斷,該墓葬具應(yīng)為一木棺,現(xiàn)木棺已朽,僅殘存零星人骨殘渣,葬式不詳。在墓室靠東壁處隨葬有倉5件、鈁1件、鼎1件、盒2件、盆1件、樽1件、餅1件,墓室南端出土銅錢3枚(圖七)。

        圖三 M24平、剖面圖

        2.M19 因施工取土,墓口被破壞,開口層位不清,打破M14及生土層。墓口距地表不詳。該墓座西向東,方向165°。為豎穴墓道磚室券頂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6.7米。墓道位于墓室西端,平面呈長方形,豎穴土坑,兩壁較直,底部平坦。東西長2.3、南北寬0.8、現(xiàn)深2.3米。內(nèi)填松軟的黃灰色五花土。封門為條磚封堵,以順磚錯縫平砌而成。寬0.8、高1.6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磚室,拱形券頂,從1米處開始起拱,墓壁較直,以順磚錯縫平砌,底部平整,以東西向條磚錯縫鋪就。進(jìn)深4、寬1.74、高1.6米。室內(nèi)淤積較硬的灰黃色土,包含有殘?zhí)掌筒菽净业任铩T谀故业闹胁坑幸婚L0.52、寬0.32米的長方形盜洞,直至墓底。根據(jù)該墓出土有鐵棺釘數(shù)枚可知葬具應(yīng)為一木棺,現(xiàn)已朽為灰狀,結(jié)構(gòu)不清,在墓室內(nèi)殘存有零星的人骨殘塊,葬式不詳。隨葬有陶釜1件、硯板1件、五銖銅錢6枚,均位于墓室后半部(圖八)。

        圖四 M1平、剖面圖

        圖五 M17平、剖面圖

        3.M22 位于發(fā)掘區(qū)的南部,北鄰M11。因施工取土,墓口上部被破壞,開口層位不清,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不明。該墓座西向東,方向110°。為“甲”字形斜坡道磚室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全長7.2米。墓道位于墓室東端,平面呈梯形,東寬西窄,兩壁較直,底部為斜坡道。東西殘長2.8、東寬0.9、西寬1.06、深1.7米。 內(nèi)填松軟的黃灰色五花土,包含有黃土塊、殘?zhí)掌吐輾さ任?。封門條磚封堵,以順磚錯縫平砌而成。寬1.06、殘高0.3米。在封門處有一直徑約0.32米的圓形盜洞,直至墓室。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磚室,拱形券頂,從1.04米處開始起拱,墓壁筆直規(guī)整,以順磚錯縫平砌而成,墓底平坦,以南北向條磚錯縫平鋪而就。進(jìn)深4.02、寬1.34、高1.54米。內(nèi)淤積較硬的灰黃色土。因盜擾嚴(yán)重,葬具不清,葬式不詳,僅在室內(nèi)殘留有零星的人骨碎塊。隨葬品大多出于墓室東半部,隨葬有陶罐2件、陶盒1件、陶灶1件、蟬形口唅1件(圖九)。

        圖六 M33平、剖面圖

        圖七 M10平、剖面圖

        圖八 M19平、剖面圖

        二、隨葬器物

        該墓地出土器物按質(zhì)地可分為陶器、玉石器、骨器、銅器、鐵器、錢幣等?,F(xiàn)分類加以介紹。

        (一)陶器 共104件,分為泥質(zhì)陶和釉陶。有罐、倉、壺、鈁、鼎、盒、盆、奩、灶、釜、甑等。

        1.泥質(zhì)陶

        罐 16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C三型。

        A型 9件,可分為Aa、Ab兩個亞型。

        Aa型 4件。標(biāo)本M1∶2,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沿面有一周凹槽,肩上劃有兩組凹弦紋,鼓腹斜收,底微凹。素面??趶?.8、腹徑16.4、底徑8、高15.5厘米(圖一〇,6)。

        Ab型 5件。

        標(biāo)本M1∶4,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外卷,肩上飾有兩周凹弦紋,鼓腹內(nèi)收,下腹略呈反弧狀,凹底。素面??趶?.8、腹徑16、底徑7.6、高15厘米(圖一〇,7)。

        B型 5件,可分為Ba、Bb型。

        Ba型 3件。

        標(biāo)本M11∶2,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沿面有一周凹槽,肩上劃有兩周凹弦紋,鼓腹內(nèi)收,平底。素面??趶?.4、腹徑16.6、底徑5.8、高13.4厘米(圖一〇,3)。

        Bb型 2件。

        標(biāo)本M15∶2,泥質(zhì)灰陶,口微敞,方唇,唇面略內(nèi)凹,肩上劃有兩道凹弦紋,鼓腹斜收,平底。器表有明顯的橫向刮修痕跡。素面??趶?0.4、腹徑22.2、底徑12.4、高15.4厘米(圖一〇,4)。

        圖九 M22平、剖面圖

        C型 2件,為Ca、Cb兩個亞型。

        Ca型 1件.

        標(biāo)本M21∶1,泥質(zhì)灰陶,直口微斂,圓唇,肩部分別壓印有網(wǎng)格紋和幾何狀三角紋,鼓腹斜收,下腹部略呈反弧狀,底部微凹??趶?.8、腹徑16.6、底徑7.3、高12.6厘米(圖一〇,1)。

        Cb型 1件。

        標(biāo)本M21∶2,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肩部飾有網(wǎng)格紋和幾何狀三角紋,折肩,下腹斜收,凹底。口徑7.5、腹徑16.3、底徑7.5、高12.8厘米(圖一〇,2)。

        倉 17件,分為A型、B型、C型三型。

        A型 5件。

        標(biāo)本M10∶8、11與M10∶9均為泥質(zhì)陶,器形、彩繪紋飾相同。M10∶9,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敞口,窄平沿,其上模印有流云紋圖案。倉身頂為小口,圓唇,肩微鼓,筒狀腹,腹上飾有三組三周凸弦紋,平底,下附三獸形蹄足。肩上以朱彩繪有三等分弧三角紋、斜線紋、渦紋等圖案,肩與腹交接處繪有一周倒三角紋,腹上部凸弦紋間亦以朱彩繪有三等分弧三角紋、斜線紋、渦紋等圖案,下腹部凸弦紋間以朱彩繪有卷云紋圖案,近器底一周以朱彩繪有倒三角紋,彩繪現(xiàn)大部分已脫落,漫漶不清。通高31、口徑7.3、腹徑16、足高5厘米(圖一二,2)。標(biāo)本M10∶10、12與M10∶9,彩繪紋飾相同,唯倉蓋紋飾略有不同。M10∶12,倉蓋呈傘狀,敞口,窄平沿,頂部飾有一乳釘狀鈕和一環(huán)狀凸棱,坡脊上模印有8道瓦棱(圖一二,3)。

        B型 8件。

        標(biāo)本M17∶1、2、4唯倉蓋缺失外,尺寸、形狀均與M17∶3基本相同。M17∶3,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傘狀,敞口,窄平沿,頂上飾有一乳釘狀紋和一圓環(huán)狀凸棱,坡脊上模印有8道瓦棱。倉身頂為直口,圓唇,傘狀斜肩,微有出檐,坡脊上飾有7道瓦棱,筒狀腹,腹上飾有三組三道凸弦紋,平底,下附三獸形蹄足。腹部上端和下端分別以朱彩繪有兩周倒三角紋,三組凸弦紋間以朱彩繪有上下兩組橫向線紋,橫向線紋間以朱彩繪有四等分菱形紋、斜線紋、三角紋等圖案,菱形紋上分別陰繪有9個圓點紋。通高33、口徑7.6、腹徑19、底徑17.2、足高5厘米(圖一二,4)。

        圖一〇 出土陶、釉陶器

        C型 4件。

        標(biāo)本M26∶3,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傘狀,敞口,平沿,其上飾五道凸弦紋,其間飾有乳釘紋、連珠紋、波浪紋、卷云紋、斜條紋、三角紋等。倉身頂部為傘狀,有出檐,直口,窄平沿,坡脊模印有23道瓦棱,筒狀腹,腹上飾有三組兩道凹弦紋,平底,下腹三獸形足。通高25.8、腹徑12.8、足高4.6厘米(圖一四,1)。

        壺 共4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型、B型、C型。

        A型 2件。

        標(biāo)本M17∶11與M17∶10形狀、紋飾相同,唯尺寸略有不同,M17∶10,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帶狀沿,頸部較長,圓鼓腹,假圈足。沿外以朱彩繪有一周條狀紋,頸部繪有一周倒三角紋,腹部以朱彩繪有條狀紋、弧三角紋、卷云紋、渦紋圖案,下腹部繪有一周倒三角紋,足外以條狀紋繞器一周。彩繪脫落嚴(yán)重,保存狀況較差??趶?.6、腹徑13.4、底徑8、高17厘米(圖一三,5)。

        圖一一 出土釉陶器

        B型 1件。

        標(biāo)本M33∶2,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沿外劃有一周凹弦紋,長頸內(nèi)收,鼓腹,高圈足。沿外繪有一周白色彩帶紋,頸部以白彩和紅彩相間繪有火焰紋,腹部以紅白相間繪有三組三等分圖案,紋飾有橫向彩帶紋、渦紋、斜向線紋、弧三角紋等圖案。通高27、口徑10.2腹徑20、底徑11.6、足高3.2厘米(圖一三,6)。

        C型 1件。

        標(biāo)本M22∶1,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束頸,鼓腹略下垂,圈足。器表磨制較為光滑。素面。口徑10、腹徑21.2、底徑11.2、高25.4厘米(圖一四,3)。

        鈁 1件。

        標(biāo)本M10∶4,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斗狀,子母口,其上以朱彩繪有菱形幾何紋。鈁身口部為方形,窄平沿,頸部略內(nèi)收,鼓腹,方形圈足。頸部以朱彩繪有一周倒三角紋,其下繪有兩周橫向線紋,腹上兩橫向線紋間繪有渦紋、圓點紋等圖案,足上繪有一周橫向線紋。通高32.4、口邊長8.4、腹徑17、底徑10、足高3.6厘米(圖一二,1)。

        鼎 2件,可分為Aa、Ab兩型。

        Aa型 1件。

        標(biāo)本M10∶5,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敞口,圓唇,弧頂。其上以朱彩繪有柿蒂狀紋、三等分弧三角紋、渦紋、斜線紋等圖案。鼎身為子母口,雙耳外撇,耳中間有一長方形孔,弧腹內(nèi)收,圜底,下附三獸形蹄足??趶?0.6、通高14.6厘米(圖一三,1)。

        圖一二 出土彩繪陶器

        Ab型 1件。

        標(biāo)本M18∶13,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傘狀,鼎身為子母口沿,雙耳外撇,耳中間有一長方形孔,弧腹內(nèi)收,腹中部有一周凸棱,圜底,下附三獸形蹄足。素面。通高16、口徑16.9、腹徑17.7、足高5.2厘米(圖一四,2)。

        盒 7件,根據(jù)形制分為A、B兩型。

        A型 3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

        標(biāo)本M10∶6,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直口,窄平沿,弧腹,圈足形把手。盒身為子母口沿,弧腹內(nèi)收,圈足。器表以朱彩繪有三組三等分圖案,紋飾有卷云紋、渦紋、弧三角紋、鋸齒紋、弧三角紋、斜線紋等。部分彩繪已脫落,保存狀況較好。通高16、口徑18.5、底徑9厘米(圖一三,2)。

        B型 4件。

        標(biāo)本M10∶7,泥質(zhì)灰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形把手。盒身為子母口沿,弧腹較深,平底。器表以朱彩繪有三等分圖案,紋飾有卷云紋、弧三角紋、斜線紋等,彩繪部分已脫落,保存狀況較差。通高13.2、口徑12.6、底徑8厘米(圖一三,3)。

        盆 共5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C三型。

        A型 1件。

        標(biāo)本M10∶2,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外卷,沿下劃有兩周凹弦紋,弧腹內(nèi)收,腹上部貼附兩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圈足低矮。素面。通高16.5、口徑31.2、腹徑30.7、底徑15.5、足高0.5厘米(圖一四,5)。

        B型 3件。標(biāo)本M18∶9,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沿外撇,弧腹斜收,平底。器表有明顯的橫向刮修痕跡。素面??趶?3.6、腹徑14.6、底徑7.8、高9.5厘米(圖一〇,12)。和標(biāo)本M18∶11、14類型相同,尺寸大體一致。

        C型 1件。

        標(biāo)本M16∶4,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配件。直口微敞,平沿外折,方唇,曲腹,下腹呈反弧狀,凹底。素面??趶?.2、底徑4.4、高4.8厘米(圖一〇,13)。

        圖一三 出土彩繪陶器

        樽 1件。

        標(biāo)本M10∶3,泥質(zhì)灰陶,蓋缺失。直口,窄平沿,筒狀腹,平底,下腹三獸形蹄足。器表以朱彩繪有卷云紋、鋸齒狀紋、三角形幾何紋、橫向線紋、斜線紋等圖案。通高19.8、口徑19.4、足高7厘米(圖一三,4)。

        釜 1件。

        標(biāo)本M1∶1,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束頸,垂腹,最大腹徑偏下,腹部施數(shù)道不甚規(guī)整的橫向凹弦紋,下腹斜收,并留有明顯的刮削痕跡,平底。口徑8.4、腹徑13.6、底徑4.8、高10.8厘米(圖一〇,5)。

        小陶釜 共5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兩型。

        A型 2件,分為Aa、Ab兩個亞型。

        Aa型 1件。

        標(biāo)本M13∶14,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的附件。直口微斂,圓唇,鼓腹,凹底。器表刮修光滑。素面。口徑5.6、腹徑10.6、底徑2.8、高7.8厘米(圖一〇,8)。

        Ab型 1件。

        標(biāo)本M19∶1,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附件。直口,窄平沿,矮領(lǐng),鼓腹,圈足。素面。口徑4.4、腹徑9.2、底徑3.2、高7厘米(圖一〇,10)。

        圖一四 出土陶器

        B型 3件,分為Ba、Bb兩個亞型。

        Ba型 2件。

        標(biāo)本M16∶6,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附件。直口微斂,窄平沿,鼓腹斜收,凹底。模制,素面。口徑4.5、腹徑9.2、底徑2.6、高7.2厘米(圖一〇,16)。和M26∶5形制相同。

        Bb型 1件。

        標(biāo)本M16∶7,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附件。直口微斂,鼓腹,小平底。器表留有明顯磨制的飛棱。素面??趶?.6、腹徑11.2、底徑2.8、高8.6厘米(圖一〇,14)。

        甑 1件。

        標(biāo)本M16∶5,泥質(zhì)灰陶,似為陶灶的附件。敞口,平沿外折,方唇,腹部斜收,凹底,底上有三個圓形箅孔。沿面及器內(nèi)有明顯的抹痕。素面??趶?0.8、底徑3.2、高7.6厘米(圖一〇,11)。

        灶 共5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C三型。

        A型 3件,可分為Aa、Ab兩個亞型。

        Aa型 2件。

        標(biāo)本M1∶5,泥質(zhì)灰陶,前方后圓,通體呈馬蹄狀。灶面為素面,上設(shè)有前后兩個連體陶釜,釜上分別置有一陶甑和陶盆,后端居中有一錐狀煙窗?;痖T位于前端正面中下方,形狀呈方形,周圍飾菱形幾何紋圖案。通長17、寬15.2、高9.8厘米(圖一五,1)。與M18∶12相同。

        圖一五 出土陶灶

        Ab型 1件。

        標(biāo)本M27∶3,泥質(zhì)灰陶,前方后圓。灶面前后設(shè)有兩個連體釜,前面釜上倒扣一陶盆,后面釜上放置一陶甑,后端居中設(shè)有柱狀煙窗,灶面模印有魚、鏟、勺、勾、篩、刷、菱形幾何紋等圖案。前端有出檐,灶門位于檐下灶面中部,形狀為方形,周邊模印有菱形幾何圖案。通高14.5、長20.4、寬13.4、灶門高4厘米(圖一五,2)。

        B型 1件。

        標(biāo)本M22∶4,泥質(zhì)灰陶,前方后圓。灶面前后分別設(shè)有兩個連體小釜,釜上放置一小陶盆,后端居中設(shè)有錐狀出煙孔,灶面模印有魚、勺、勾、篩、刷、網(wǎng)格紋等圖案。前端有出檐,下部有一方形平臺,灶門位于檐下灶面中部,兩端設(shè)有擋火墻,周邊模印有菱形幾何圖案,其下附有四個方形蹄足。通高20.6、長29.2、寬14.4、灶門高4、足高6厘米(圖一五,3)。

        C型 1件。

        標(biāo)本M33∶1,泥質(zhì)灰陶,前方后圓,通體呈馬蹄狀。灶面上設(shè)有三個灶眼,前二后一,灶眼上均有連體陶釜,釜上分別置有一陶甑和兩件陶盆,后端居中有一柱狀煙窗?;痖T位于前端正面中下方,形狀呈拱形,周圍飾菱形幾何紋圖案。通長19.6、寬19、高19.6厘米(圖一五,4)。

        圖一六 出土陶動物俑

        圖一七 出土銅、玉、鐵、骨器

        陶餅 8件,分為A、B兩型。

        A型 1件。

        標(biāo)本M10∶13,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圓形,一面隆起,一面內(nèi)凹,隆起一面拍印有花瓣狀紋飾。直徑6.6、高2厘米(圖一四,4)。

        B型 7件, 形狀、紋飾皆同,分紅陶和灰陶兩種。例標(biāo)本 M29∶2, 平 面 形狀呈圓形,一面隆起,一面內(nèi)凹,隆起一面模印有菊花狀紋和兩周連珠紋,另一面為素面。直徑6.2、高2厘米(圖一四,6)。

        豬 1件。

        標(biāo)本M15∶3,泥質(zhì)灰陶,合模制成。靜立狀,長嘴高鬃,吻部突出,圓眼,雙耳貼于頸部,體肥壯,尾下卷。長24、高12.8厘米(圖一六,2)。

        陶響器 1件。

        標(biāo)本M32∶2,泥質(zhì)灰陶,空腹,搖動有響聲。整器平面近瓢形,鴨狀,頭向尾端,曲頸貼與背上,背上模印有兩翅,腹部模印兩爪,器表密布小乳釘。長徑7.7、短徑6.6、高4.5厘米(圖一四,7)。

        2.釉陶

        釉陶罐 9件,分為A、B、C型。

        A型 2件。

        標(biāo)本M13∶10,器表施綠釉,胎為泥質(zhì)紅陶。斂口,圓唇,唇面有一周凹槽,鼓腹斜收,底微凹。素面??趶?.4、腹徑16、底徑9、高14.4厘米(圖一〇,9)。

        B型 6件。

        標(biāo)本M28∶2,器表施綠釉,胎為泥質(zhì)褐陶。直口,方唇,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器表上腹部兩凸弦紋間模印有5個動物圖案,間飾烈焰紋??趶?.6、腹徑15.8、底徑7.2、高12.8厘米(圖一一,3)。

        圖一八 出土銅鏡

        C型 1件。

        標(biāo)本M22∶3,器表通施醬釉,胎為泥質(zhì)褐陶。斂口,圓唇,肩上飾有一周凹弦紋,鼓腹斜收,平底??趶?、腹徑14、底徑9.8、高12厘米(圖一一,9)。

        釉陶倉 7件,可分為A、B兩型。

        A型 6件。

        標(biāo)本M13∶2,深綠釉,胎為泥質(zhì)褐陶,口部略殘,蓋缺失,僅殘留倉身,倉身頂呈傘狀,直口,圓唇,微有出檐,坡脊上飾有5道瓦棱,筒狀腹,腹上飾有三組三道凹弦紋,平底,下腹三獸面形蹄足。高29.8、腹徑16.6、足高5.8厘米(圖一一,1)。

        B型 1件。

        標(biāo)本M28∶5,深綠釉,倉蓋缺失。倉身頂為直口,圓唇,傘狀斜肩,微出檐,坡脊上飾有24道瓦棱,筒狀腹,腹上飾有三組凹弦紋,平底,下腹三獸形蹄足。通高30、腹徑15.4、足高5.2厘米(圖一一,2)。

        釉陶壺 共4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兩型。

        A型 3件。

        標(biāo)本M13∶15,深綠釉,胎為泥質(zhì)紅陶。盤口,窄平沿,束頸,腹部圓鼓,假圈足。口徑6.8、腹徑14.6、底徑8.6、足高2.2 厘米(圖一一,7)。

        圖一九 出土銅錢

        B型 1件。

        標(biāo)本M28∶1,器表施醬油,喇叭形口,窄平沿,沿外飾有一周凹弦紋,長頸,留肩,鼓腹,頸肩交接處和最大腹徑上分別劃有兩道凹弦紋,腹上飾有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假圈足??趶?2.2、腹徑26、底徑13.6、高34.5厘米(圖一一,11)。

        釉陶鼎 共3件,可分為A、B兩型。

        A型 2件。

        標(biāo)本M13∶18,器表施深綠釉,胎為泥質(zhì)紅陶。蓋缺失,鼎身為子母口沿,雙耳外撇,耳中間有一長方形孔,弧腹內(nèi)收,腹上有一周凸棱,圜底,下附三獸形蹄足。口徑15、底徑11、通高15.8厘米(圖一一,5)。

        圖二〇 出土銅錢

        B型 1件。

        標(biāo)本M11∶4,器表施淺綠釉,胎為泥質(zhì)紅陶。蓋缺失,器身為子母口沿,兩耳殘缺,深弧腹,圜底,下附三蹄足??趶?3.3、腹徑16.8、高10.4、足高4.8厘米(圖一一,4)。

        釉陶盒 共3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A、B兩型。

        A型 2件。

        標(biāo)本M22∶2,醬黃釉,胎為泥質(zhì)紅陶,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敞口,方圓唇,弧腹,圈足形把手。盒身為子母口沿,深弧腹,凹底。素面。通高11.2、腹徑17.6、底徑11厘米(圖一〇,15)。

        B型 1件。

        標(biāo)本M13∶19,綠釉,脫落嚴(yán)重,胎為泥質(zhì)紅陶。由蓋、體兩部分組成,蓋呈覆缽狀,直口,方唇,器頂模制有三個三等分小乳釘,中部模制一環(huán)狀鈕。體為子母口,深腹,圈足。通高 腹徑 底徑 厘米(圖一一,6)。

        熏爐 1件。

        標(biāo)本M13∶12,器表施綠釉,由蓋和身兩部分組成。蓋呈博山形,爐身為子母口沿,斂口,杯狀,圓柱形柄,盤形底座。通高17.4、爐身口徑5、柄徑2.8、底座口徑13.6、底徑8厘米(圖一一,8)。

        燈 1件。

        標(biāo)本M28∶7,胎為泥質(zhì)紅陶,器表施綠釉。淺盤,直口,平沿,柱狀柄,喇叭形空柄座,柄下部飾有三角形幾何紋飾,柄座飾流云紋。通高10.6、口徑9、底徑11.2厘米(圖一一,10)。

        狗 1件。

        標(biāo)本M32∶3,通體淺綠釉,仰首站立,直視前方,雙耳殘缺,方嘴,凸眼,粗頸,四肢健壯,尾上卷,胸部扁寬,頸上系絆。高4.8、體長6.4厘米(圖一六,1)。

        (二)玉石器

        蟬 4件,分為A、B兩型。

        A型 2件。

        標(biāo)本M17∶12,系漢白玉加工而成。體呈三角形,前端平直,正面中部起脊,其上刻劃蟬紋,背面平整,素面。長5.2、寬2.9、厚1.9厘米(圖一七,2)。

        B型 2件,分為Ba、Bb兩個亞型。

        Ba型 1件。

        標(biāo)本M28∶11,殘,體呈三角形,正面和背面均刻劃蟬紋,前端略呈弧,后端呈三角形。長5.8、寬2.9、厚0.7厘米(圖一七,3)。

        Bb型 1件。

        標(biāo)本M22∶5,殘,體呈蟬形,前端弧曲,后端呈三角形。素面。殘長4、寬2.5、厚1.8厘米(圖一七,4)。

        耳珰 2件。

        標(biāo)本M17∶15-1,為上小下大的實心圓柱體,表面規(guī)整,一個略殘,一個完整。高1.8、小端徑0.5、大端徑0.8厘米(圖一七,10)。

        石硯 4件,分為A、B兩型。

        A型 1件。

        標(biāo)本M26∶6-2,砂巖,由研磨器和硯板兩部分組成。研磨器形狀呈圓柱狀,剖面呈梯形,周壁加工規(guī)整。硯板平面呈圓形,剖面呈梯形,邊緣及兩面磨制平整。光滑。通高5.6、研磨器高3.1、直徑4~4.8、磨板厚2.5、直徑12~12.8厘米(圖一七,6)。

        B型 3件。

        標(biāo)本M30∶3,砂巖,由研磨器和硯板兩部分組成。研磨器為圓柱形把手,剖面略呈梯形,研磨面呈方形。硯板體呈長方形,兩面磨制平整,一面光滑,一面粗糙,邊緣磨制平齊。整器表面涂有紅色顏料。研磨器高1.7、研磨面邊長2.6、柄徑2.3~2.7厘米,硯板長11.6、寬4.8、厚0.6厘米(圖一七,8)。

        (三)骨器

        銜鑣 1件。

        標(biāo)本M33∶4,系動物骨加工而成。由銜和鑣兩部分組成,現(xiàn)僅殘存銜的一環(huán)套與鑣上和兩鑣,鑣略弧,一面刻劃有三道凹槽,其他三面磨制光滑,中部鉆有兩個通孔。鑣長8.9厘米(圖一七,5)。

        (四)鐵器 1件。

        劍首

        標(biāo)本M28∶12,腐朽嚴(yán)重,劍首殘缺,僅殘留部分劍身,劍格橫截面呈菱形,劍柄上粘附劍鞘殘留的朽木痕跡。殘長14厘米(圖一七,7)。

        (四)銅器

        刷 1件。

        標(biāo)本M13∶20,器呈煙斗形,圓形柄,柄端有一小穿孔。通長12.5厘米(圖一七,9)。

        弩機 3件。

        標(biāo)本M11∶7,制作規(guī)整,郭、望山、鉤心、牙、懸刀俱全,郭上有二鍵,固定牙和懸刀。郭前端較窄,上有箭槽。郭長5.6、寬1.8、厚1.5厘米(圖一七,1)。

        日光鏡 6枚。

        標(biāo)本M13∶16,圓鈕,圓座,座外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樣,素寬帶狀緣。徑6.9、緣厚0.5厘米(圖一八,1)。

        標(biāo)本M17∶13,圓鈕,圓座,鈕座外飾8組三斜線紋,外區(qū)有銘文帶,書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樣,三角形素緣。徑6.2、緣厚0.3厘米(圖一八,2)。

        標(biāo)本M30∶5,圓鈕,圓座,鈕座外飾8內(nèi)向連弧紋,外區(qū)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樣,三角形素緣。徑5.1、緣厚0.2厘米(圖一八,3)。

        錢幣 共300枚,有半兩、五銖、大泉五十。

        半兩 12枚,分為Ⅰ、Ⅱ式。

        Ⅰ式 4枚。

        標(biāo)本M24∶2-1,圓形,方形穿,兩面內(nèi)外無郭, 穿孔較小,背平無文,正面穿之左右篆書“半兩”二字,字跡較為清晰,“半”字上部筆畫方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相連。錢徑2.4、穿徑0.5厘米(圖一九,1)。

        Ⅱ式 8枚。

        標(biāo)本M24∶2-3,圓形,方形穿,內(nèi)外無郭,背平無文,穿之左右篆書“半兩”二字,“半”字上部筆畫方折,“兩”字橫劃較長,中豎和上橫不連。錢徑2.2、穿徑0.8厘米(圖一九,2)。

        五銖 271枚,可分為Ⅰ、Ⅱ、Ⅲ、Ⅳ式。

        Ⅰ式 8枚。

        標(biāo)本M7∶1-1,圓形,方穿,外緣兩面有郭,內(nèi)郭僅背面有,穿之左右篆書“五銖”二字,五字交筆較直,金字頭作三角狀,朱字上下連兩頭方折。錢徑2.5、穿徑0.9厘米(圖二〇,2)。

        Ⅱ式 23枚。

        標(biāo)本M1∶6-2,內(nèi)外有郭,方形穿,穿之左右篆有“五銖”二字,五字交筆稍微彎曲,金字頭作三角狀,朱字頭方折。錢徑2.5、穿徑1厘米(圖二〇,1)。

        Ⅲ式 85枚。

        標(biāo)本M16∶8-2,圓形,方形穿,外緣兩面有郭,內(nèi)側(cè)下有一點,僅背面有郭,穿之左右篆書“五銖”二字,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呈三角狀,朱字上下兩端方折。錢徑2.6、穿徑1厘米(圖二〇,3)。

        Ⅳ式 155枚。

        標(biāo)本M30∶6-2,圓形方穿,外緣兩面有郭,內(nèi)側(cè)上部有一橫杠,僅背面有郭,穿之正面左右篆書“五銖”二字,五字交筆彎曲,金字頭呈三角狀,朱字上下兩端方折。錢徑2.5、穿徑1厘米(圖二〇,4)。

        大泉五十 5枚。

        標(biāo)本M32∶1-4,圓形,方穿,外郭凸出,內(nèi)郭明顯,錢文篆書 “大泉五十”四字,字跡清晰、工整。錢徑2.8、穿徑0.9厘米(圖二〇,5)。

        三、結(jié)語

        這批小型墓葬多被盜擾,出土物較少,有一些墓葬無任何出土物,為分期斷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然而結(jié)合以往西安北郊及其周邊發(fā)掘漢墓的研究成果[1,2,3],經(jīng)過認(rèn)真比對分析仍然可以推測出墓葬的大致時代。

        這批墓葬可分為兩期,第一期,以M24為代表,包括M4、M6、M12四座豎穴土坑墓,出土物極少,出土有半兩錢,未見五銖錢,雖然不排除晚期墓葬出土早期錢幣的可能性,然而從墓葬形制看,又據(jù)西安北郊漢墓的發(fā)掘和研究表明,土坑墓在西漢早期所占比重較大,中期逐漸減少,晚期甚少見,因此這一期墓葬的時間應(yīng)不晚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第二期,包括除M4、M6、M12、M24以外的所有墓葬,均為土洞或磚室墓。依據(jù)出土物的差異又可進(jìn)一步分為早晚兩段,早段包括除M5、M31~M32以外的大部分墓葬,出土的陶器可見鼎、壺、盆、罐、小陶釜、倉、灶。伴出的五銖錢以Ⅰ、Ⅱ式為主。其時代大約為西漢晚期偏早階段。晚段以M4、M6、M12、M24為代表,出土陶器因盜擾數(shù)量較少,伴出的錢幣以五銖III、Ⅳ式和新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為多見。

        據(jù)墓葬的規(guī)模和隨葬器物,可以看出這些墓主人的身份不高,應(yīng)為長安城內(nèi)或周邊的普通平民。

        本次發(fā)掘可以確定為漢墓的共計32座,其中M14是近年來西安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較大的漢墓之一,墓葬四周環(huán)繞的兆溝比較完整,因其重要性,故另辟專文介紹。M14發(fā)現(xiàn)之初,即考慮其與這批小型漢墓之間的關(guān)系。在這些墓葬中,僅有一組打破關(guān)系,即M19打破M14,M19為一座豎穴墓道磚室墓,出土物大多被盜,僅遺存泥質(zhì)灰陶釜和石硯各1件、Ⅲ式五銖錢2枚。Ⅳ式五銖錢4枚,再結(jié)合兆溝以內(nèi)分布著大量沒有規(guī)律排列的西漢晚期墓葬來看,這些小型墓葬與M14的時代有明顯差別,故應(yīng)該沒有隸屬關(guān)系,然而卻為M14的廢棄時間提供了證據(jù),表明 M14應(yīng)是一座建造于西漢早期、廢棄于西漢晚期偏早階段的高等級貴族墓,其墓主身份應(yīng)不低于列侯一級。

        參加發(fā)掘者:段 毅 王小壘 賀朋波劉永利

        照 相:段 毅

        繪 圖:劉軍幸

        執(zhí) 筆:段 毅

        [1]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龍首原漢墓[M].西安: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漢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北郊鄭王村西漢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腹徑圓唇素面
        老年人(2024年12期)2024-12-31 00:00:00
        山西離石后石村再次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墓
        重慶市萬州區(qū)瓦子坪遺址2004年發(fā)掘簡報
        四川文物(2022年5期)2022-10-26 08:56:26
        劉 欣藝術(shù)作品欣賞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收藏與投資(2022年7期)2022-08-02 08:27:56
        天降大福喜成雙
        寶藏(2021年3期)2021-12-03 22:55:22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xué)中的效果
        北方音樂(2019年12期)2019-08-21 02:14:09
        素面
        素面
        河南三門峽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第八页| 精品国产中文久久久免费|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 亚洲 无码 在线|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欧美视频九九一区二区|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香| 蜜桃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久久久久久无中无码|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不卡|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99在线黑丝袜| 色婷婷久久99综合精品jk白丝| 亚洲精品98中文字幕|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高清中文|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 青青草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r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y|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西西人体大胆视频无码| 亚洲码专区亚洲码专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色|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