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君
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對兒童過敏性鼻炎血清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12表達水平的影響
于中君
目的探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對兒童過敏性鼻炎(AR)血清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VCAM-1)、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2(IL-12)表達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收治的32例AR患兒作為試驗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給予相應治療,另外再選取同一時期的32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試驗組患兒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以及對照組的VCAM-1、IL-4、IL-12水平,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試驗組患兒治療前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IL-1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相比,試驗組患兒治療1個月后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顯降低,而IL-12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兒童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兒童AR的血清VCAM-1、IL-4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通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均明顯趨于正常。
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兒童過敏性鼻炎;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12
過敏性鼻炎(AR)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后,由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的、鼻黏膜發(fā)生的一種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它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段,是由IgE介導的Ⅰ型變態(tài)反應,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通過近年來的深入研究,有學者提出,血清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2(IL-12)在AR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有重要的作用[2]。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是臨床上治療AR的常用藥物。本研究就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對 AR患兒血清 VCAM-1、IL-4、IL-12表達水平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收治的32例AR患兒作為試驗組,所有患兒均符合AR診斷標準[3];在發(fā)作期間,發(fā)作時間為每天0.5~1.0 h;未進行過任何手術治療,無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證;排除其他心肺肝腎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疾??;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齡4~12歲,平均(8.6±1.3)歲,病程1~6年,平均(3.4±0.7)年。另外再選取同一時期的32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所有兒童均無AR、哮喘疾病及近1個月未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5~12歲,平均(9.2±0.9)歲。所有參與研究兒童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參與研究兒童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試驗組患兒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GlaxoSmithKline,S.A.,西班牙,注冊證號:H20091100,規(guī)格:50 μg/噴)進行治療,初始1噴/鼻孔,2次/d,密切觀察患兒癥狀,依據(jù)其癥狀改善情況于3~10 d后減少應用劑量,改為1噴/鼻孔,1次/d,連續(xù)應用1個月。對照組的健康體檢兒童在試驗組AR患兒治療期間不采取其他任何治療措施。
1.3 觀察指標兩組參與研究兒童血清 VCAM-1、IL-4、IL-12水平檢測方法: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肘部靜脈血5 ml,經(jīng)離心、提取血清、待檢等步驟后,依據(jù)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試劑盒上說明書進行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檢測;檢測時間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及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參與研究兒童治療前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試驗組患兒治療前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IL-1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參與研究兒童治療前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表1 兩組參與研究兒童治療前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VCAM-1 IL-4 IL-12對照組 32 45±12 42±13 61±16試驗組 32 89±14 78±14 27±9 t值 13.419 10.587 10.713 P值 0.000 0.000 0.000
2.2 試驗組患兒治療前、治療 1個月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與治療前相比,試驗組患兒治療1個月后血清VCAM-1、IL-4水平均明顯降低,而IL-12水平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試驗組32例患兒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表2 試驗組32例患兒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時間 VCAM-1 IL-4 IL-12治療前 89±14 78±14 27±9治療1個月后 47±11 44±13 58±14 t值 13.405 10.430 10.920 P值 0.000 0.000 0.000
2.3 試驗組患兒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試驗組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兒童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試驗組患兒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表3 試驗組患兒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血清VCAM-1、IL-4、IL-12水平比較(ng/L,±s)
?
AR是臨床耳鼻喉科常見疾病,是鼻腔黏膜的變應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鼻癢、噴嚏、鼻分泌亢進、鼻黏膜腫脹,其是由多種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參與完成的,但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來,隨著人們對AR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AR的發(fā)生、發(fā)展可能與嗜酸性粒細胞向炎性組織選擇性趨化、輔助性T細胞1(Th1)/輔助性T細胞2(Th2)失衡有關[4]。該理論為AR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依據(jù),為AR的診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是一種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其藥理學作用與其他糖皮質激素相同,具有較強的局部抗炎與抗過敏作用。其作用機制為藥物進入胞漿后,結合糖皮質激素受體,使其分離,藥物及其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后,與靶基因啟動序列結合,增加抗炎細胞因子轉錄,抑制致炎因子基因轉錄,從而達到更好的抗炎作用;還能夠抑制某些因子對抗炎作用的吞噬,促進淋巴細胞破壞,降低循環(huán)中淋巴細胞數(shù)量,小劑量時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時通過抑制漿細胞、抗體生成而發(fā)揮體液免疫抑制功能,降低機體內(nèi)免疫反應,發(fā)揮抗過敏效果。
在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PS)等致炎因子刺激下,血管內(nèi)皮細胞表面的P2Y6受體表達,激活NF-KB信號通路,產(chǎn)生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VCAM-1、IL-8等),并釋放入血,結合嗜酸性粒細胞表面配基VIA-4,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定向移動[5]。故而在本研究中,未經(jīng)過治療前,試驗組VCAM-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經(jīng)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1個月后VCAM-1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VCAM-1參與AR的發(fā)生、發(fā)展,且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能夠降低VCAM-1水平,使VCAM-1水平趨于正常。同時AR的發(fā)病涉及全身因素。T細胞作為唯一直接與抗原發(fā)生反應的細胞,其反應過程如下:在抗原刺激下,Th前體細胞分化為 Th0細胞(中間階段),然后在不同因素作用下,Th0細胞選擇性分化為 Th1細胞(介導細胞免疫)和 Th2細胞(介導體液免疫)兩個亞群,正常情況下,兩個細胞亞群保持動態(tài)平衡,以便于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但兒童AR中,兩個細胞亞群失衡,Th2細胞因子(IL-4等)水平增加,Th1細胞因子(IL-12等)水平降低[6]。IL-4(Th2細胞特征性細胞因子)能夠抑制 Th1細胞產(chǎn)生細胞因子,還能夠增強B細胞對T細胞的相互作用,促進體液免疫應答,尤其是IgE介導的免疫應答[7]。當機體受到異??乖碳ず螅瑑蓚€細胞亞群動態(tài)平衡被破壞,Th2細胞亞群功能增強,Th1細胞亞群功能降低,從而導致AR發(fā)生,該種理論可作為AR的免疫學基礎[8]。
在本研究中,治療前試驗組患者的 Th2細胞因子(IL-4)水平升高,Th1細胞因子(IL-12)水平降低,也證實了上述理論;經(jīng)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1個月后,Th2細胞因子(IL-4)水平明顯降低,Th1細胞因子(IL-12)水平明顯升高,且其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能夠誘導Th1細胞分化、成熟,促進IL-12因子的表達,抑制Th2細胞的分化、成熟,避免IL-4因子的產(chǎn)生,最終使Th1細胞/Th2細胞亞群趨于動態(tài)平衡,從而達到防治AR的效果。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是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這是由于鼻噴霧劑局部用藥,能夠與局部受體發(fā)揮作用,生物利用率高,不良反應少,能夠長期使用;且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的應用劑量小,兒童應用時不易引發(fā)不良反應,較為安全[9]。近年來,有文獻[10]報道,通過糖皮質激素應用于成人 AR患者中,也能夠改變血清VCAM-1、IL-4、IL-12水平。但對兒童 AR的研究較少,故而本研究就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對兒童AR血清 VCAM-1、IL-4、IL-12表達水平的影響進行探討,但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兒童AR的血清VCAM-1、IL-4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通過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后,血清VCAM-1、IL-4、IL-12水平均明顯趨于正常。
[1] 陳新,李柄楠.穴位埋線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7):32-33.
[2] 吳亞慶,廖建春.過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微量元素及黏附分子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3,36(33):17-20.
[3] 程雷.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和治療[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3,27(2):1-4.
[4] 李林格,馮娟,胡斌,等.實驗變應性鼻炎模型小鼠構建以及與Th1/Th2失衡的相關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0):6515-6519.
[5] 楊黎,戴敏,陳鵬.丹皮酚對脂多糖誘導的大鼠血管內(nèi)皮細胞VCAM-1、TNF-α釋放及TLR 4/NF-κB信號通路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4(1):46-50.
[6] 余蘇平,羅麗飛.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對過敏性鼻炎患者 Th1/Th2細胞因子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3,16(5):709-711.
[7] 余曉杰,孔晶,張云,等.HCV-F蛋白的原核表達以及對 Th1/Th2型細胞因子的影響[C].南昌:江西省科協(xié)學術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十一次流行病學學術交流會議,2012.
[8] 張靜.過敏性鼻炎免疫學檢測指標研究現(xiàn)狀與進展[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8(6):115-117.
[9] 王怡,陳珺.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改善兒童過敏性鼻炎癥狀以及控制哮喘反復發(fā)作的價值[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18):2002-2004.
[10] 李虹.丙酸氟替卡松對過敏性鼻炎治療的療效體會[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6):3025-3026.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8.026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遼寧鞍山 1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