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恭,李慧鵬,代棟梁,李根旺,王繼東,李隨陽,趙 暉
(1.靜寧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2.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3.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臨床研究·
中藥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36例
吳平恭1,李慧鵬1,代棟梁2,李根旺3,王繼東1,李隨陽1,趙 暉1
(1.靜寧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靜寧 743400; 2.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3.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目的:觀察中藥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活動期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口服,4次/d,1 g/次;治療組給予中藥內服(黃芪、白術、柴胡、白芍、陳皮、防風、香附、木香、炒枳殼、薏苡仁、丹參、甘草)1 d 1劑,早晚飯后30 min服用,聯(lián)合中藥保留灌腸(黃柏、黃連、黃芩、金銀花、苦參、蒲公英、蒼術、敗醬草、穿心蓮、魚腥草、赤芍、桃仁、姜黃)每日灌腸1次,每次至少30 min。兩組均治療8周后判定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5.00%。兩組對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活動期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
肝郁脾虛證/中醫(yī)藥療法;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藥療法;中藥;保留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不明確的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該病在持續(xù)期多出現(xiàn)腹瀉、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等癥狀,病情纏綿難愈,易慢性持續(xù)性發(fā)作與緩解,嚴重者可并發(fā)結腸癌[1-2],嚴重威脅病患的生活質量?,F(xiàn)代醫(yī)學治療UC主要用益生菌、糖皮質激素、生物免疫制劑、免疫抑制劑等多種治療方法,但均存在治愈率低、復發(fā)率高、副反應多等不足。中醫(yī)藥療法針對UC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的病機特點,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診療思路[3-4]。2015年6月—2016 年6月,筆者采用中藥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活動期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3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就診于靜寧縣人民醫(yī)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2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平均(35.7±5.6)歲;病程平均(5.9±1.4) a。對照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齡平均(32.6±5.2)歲;病程平均(5.8±1.6) a。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西醫(yī)學診斷標準
按照參考文獻[5]相關標準。臨床表現(xiàn):病程大多在4~6周。以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或可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為主要癥狀??梢娖つw、關節(jié)、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xiàn)。結腸鏡下可見病變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鋇劑灌腸檢查可見黏膜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或腸管的變化。在黏膜病理學檢查可中見特有的病理改變。
2.2 中醫(yī)學診斷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關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肝郁脾虛證的標準。主癥:腹瀉,發(fā)病前有情緒抑郁惱怒或緊張等誘因,食少胸脅脹悶。次癥:神疲懶言,噯氣,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或脈弦。
3.1 納入病例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UC診斷標準者;②符合中醫(yī)學肝郁脾虛型腹瀉診斷標準者;③年齡20~70歲;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3.2 排除病例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婦女;③重度或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患者,如腸穿孔、腸梗阻、結腸癌患者;④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患有精神病者;⑤過敏體質或者對多種藥物成分過敏者。
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0.25 g/片,由黑龍江省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9980148),4次/d,1 g/次,口服。治療組給予中藥湯劑口服和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诜幬锝M成:黃芪20 g,白術20 g,柴胡15 g,白芍15 g,陳皮10 g,防風10 g,香附20 g,木香15 g,炒枳殼15 g,薏苡仁20 g,丹參15 g,甘草10 g。1 d 1劑,早晚飯后30 min服用。灌腸藥物組成:黃柏30 g,黃連20 g,黃芩20 g,金銀花20 g,苦參20 g,蒲公英20 g,蒼術20 g,敗醬草20 g,穿心蓮20 g,魚腥草20 g,赤芍20 g,桃仁15 g,姜黃20 g。根據(jù)病變部位混合濃縮至200 mL(由本醫(yī)院煎藥室制備)。每日保留灌腸1次,每次至少30 min。
兩組均治療8周后判定療效,在這期間囑患者不再服用其他治療藥物,建議情志調暢、生活規(guī)律、勞逸適度,囑患者飲食清淡。
5.1 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標準。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主要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按癥狀輕重分級計分,正常: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5.2 結腸鏡的改變評分對比
正常黏膜圖像,即0分;輕度,黏膜輕度充血但無出血,血管紋理不清晰,即2分;中度,見黏膜形成顆粒樣變,即4分;重度,黏膜潰瘍并發(fā)出血,即6分。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
5.3 安全性觀察
觀察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測指標。
按照參考文獻[6-7]相關標準。顯效:主要癥狀明顯緩解,腸鏡可見黏膜病變明顯減輕,或癥狀積分指數(shù)降低 ≥70%。有效:主要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腸鏡可見黏膜病變減輕,癥狀積分指數(shù)降低≥30%。無效:主要癥狀、腸鏡結果均無改善或者加重,或癥狀積分指數(shù)降低<30%。
8.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23,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8.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對比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8.3 兩組治療前后結腸鏡評分對比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結腸鏡評分對比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8.4 安全性評價比較
兩組患者療程內至治療8周后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測指標均無特殊改變。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yī)學“腹痛”“泄瀉”“滯下”等范疇,病機復雜,臨床認為本病多由過食辛甘肥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內蘊腸腑,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與腸中氣血搏結,大腸傳導失司,氣血瘀滯,腸腹脂膜血絡受損,壅滯大腸而致。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逐步加快,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亦越來越大,致使人們的情緒波動較大,故情志失調已成為本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故本病病機多為肝郁脾虛,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清腸止瀉為主。
本研究內治方選用痛瀉要方加味,方中白術、黃芪益氣健脾,升提止瀉;肝主藏血,體陰用陽,選柴胡、白芍藥對,一陰一陽,疏肝解郁,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香附、陳皮燥濕醒脾,理氣導腸;薏苡仁滲濕止瀉除濕;炒枳殼、木香導滯行氣通腑;丹參活血散瘀,祛除血絡瘀滯;甘草和中調藥。諸藥相合,可健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又針對UC存在炎癥、糜爛、潰瘍等病理改變選用中藥保留灌腸以治標。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清利腸道、金銀花清熱解毒;苦參、敗醬草、蒲公英、穿心蓮、魚腥草瀉火解腸毒;桃仁、赤芍、姜黃活血化瘀止痛。灌腸后藥物局部釋放直接到靶向部位,立即作用于病灶,濃度高、干擾小而且作用持續(xù)時間久,比口服藥物療效更確切,并且還可減輕全身的副反應。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臨床主要癥狀積分明顯降低,治療組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P<0.01),提示中藥內服聯(lián)合灌腸治療可明顯改善UC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表明中醫(yī)內外治法治療肝郁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關麗華,龔玉芳,張弘,等.結腸康對惡唑酮誘導小鼠潰瘍性結腸炎MPO、NO、iNOS 的影響[J].中成藥,2013,35(4):669-673.
[2]李曉冰,崔利宏,陳玉龍,等.參苓白術散對潰瘍性結腸炎小鼠腸道調節(jié)性 T 細胞免疫調節(jié)作用[J].中成藥,2014,36(6):1295-1297.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療共識(2009)[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30(5):527-532.
[4]謝晶日,孫濤,張冰.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藥治療進展及相關優(yōu)勢探討[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43(2):425-427.
[5]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 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50.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7]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l2年·廣州)[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3,8(1):61-75.
(編輯 田晨輝)
1001-6910(2017)08-0018-03
R574.6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8.07
2017-03-06;
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