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 要】“班班通”通硬件,通資源,通方法,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與資源讓課堂更生動,學生的學習是更高效,真正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既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舉兩得。如何讓“班班通”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機整合:一、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營造教學情境。二、利用“班班通”突出傳統(tǒng)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三、“班班通”與傳統(tǒng)教學要巧妙融合,一定得分清主次。四、“實用”是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融合的最好契機。
【關鍵詞】“班班通” 傳統(tǒng)教學教學情境教學重難點實用
“班班通” 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包含了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教育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班班通”的廣泛使用,特別是在貧困偏遠地區(qū)的普及很好地促進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質(zhì)量。劉延東副總理曾經(jīng)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為“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以班班通資源平臺為核心,依托云服務平臺將豐富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應用引入教學課堂,以班班通產(chǎn)品帶動“寬帶網(wǎng)絡校校通”,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班班通”,通過向?qū)W生和家長的服務延伸,推動“網(wǎng)絡學習空間人人通”。[1]
“班班通”通硬件,通資源,通方法,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與資源讓課堂更生動,學生的學習是更高效,真正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既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舉兩得。有了“班班通”并不意味著摒棄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相反這兩者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一堂課是不是使用“班班通”,用多少時間,怎么用是由上課的老師根據(jù)班級里的學生情況和教學內(nèi)容決定的。那么,一線的教師如何收放自如地利用“班班通”打造更高效的課堂呢?這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現(xiàn)將我的一些經(jīng)驗總結如下:
(1)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班班通”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扒榫辰虒W”因為它的豐富有趣被廣大教師廣泛使用,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創(chuàng)設一個吸引學生的情境,往往只能靠語言,用生動的語言來營造符合課堂的環(huán)境和氛圍,有了“班班通”,教師不再單一的依靠語言,生動的語言加上先進的信息技術,比如多彩的圖片,豐富的視頻,還有可供無限獲取的各種資源……這樣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組合創(chuàng)造出的教學情境一定會讓學生對課堂更感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在興趣中學,在快樂中學,不正是我們教師一直追求的嗎?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的內(nèi)容廣泛,許多學生是無法親見和親身體現(xiàn)的,利用班班通設備,再現(xiàn)課本中的情境,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讓沒有生活經(jīng)驗不夠豐富的學生在理解課文時不僅只是依靠想象,“班班通”可以讓學生們在根據(jù)文字想象后獲得意外的驚喜,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學生向往,學生又怎能不印象深刻,那么學習效率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組課文是關于中華民風民俗的(《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人》),這些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利用“班班通”展示各種資料能很好地拓展了課程資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把著眼點放在了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在學習《藏戲》這一課時,學習課文時展示藏戲的舞臺、面具,每一種面具代表的人物性格,讓學生聯(lián)想到了不同顏色的京劇臉譜也是代表不同的性格,順勢展示京劇臉譜,這對學生來說怎么能不是一種提升呢?在興趣的牽引下擴展了知識,了解的中華文化的博大,對學生起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
(2)利用“班班通”突出傳統(tǒng)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上課時的重難點僅憑老師反復強調(diào)效果不能引起學生的有效注意,效果不明顯。在此時利用班班通教學形象、直觀的特點,可將課堂中的重點難點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掌握。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多采用識字卡片,黑板板書的方式,學生不是特別感興趣,“班班通”給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增加了趣味性,比如課后的生字可以朗讀錄音,然后播放評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率。識字中適當加入動畫,某些字的來歷,會讓學生記憶更深刻。比如“本”和“末”的教學,利用生動的動畫告訴學生“本”是“木”的根,“末”是“木”的梢,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識記起來更容易。
(3)“班班通”與傳統(tǒng)教學要巧妙融合,一定得分清主次。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核心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這一本質(zhì)任務必須落實,“班班通”提供的豐富資源必須是服務于“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換一種說法就是“班班通”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喧賓奪主。這種手段形象生動,圖文并茂,聲音悅耳,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一定不能忽略教師的一張嘴,忽略了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肢體語言,教師生動的語言,教師神采飛揚的講述能很好地感染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利用“班班通”,切不可讓“班班通”取代了老師。
(4)“實用”是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融合的最好契機。我們在教學中使用“班班通”要切切實實地為教學服務,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不是為了減輕教學負擔而使用,不能覺得把圖片、視頻播放了學生理解了就完成教學任務了,相反,為了實用,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精心地備課,設計教學過程,如何在最好的時機切入“班班通”里的教學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都是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思考的。不能在課堂上新手拈來,不能覺得孩子高興就好,課堂熱鬧就好。學生不是看電影的觀眾,他們是課堂的參與者,是課堂的主導。我們一線教師必須牢記,“班班通”是為了實用,不是為了熱鬧。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的教育當然也要與時俱進,“班班通”的使用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讓我們的課堂從傳統(tǒng)的講述變成了集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的新課堂,最重要的是讓教師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從而更好地備課,教師掌握的資源多了,眼界開闊了,自然傳遞給學生的東西更多,更豐富。信息技術帶來的新課堂讓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所以“班班通”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我們一線教師的在使用過程中的探索和思考是寶貴的,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才能更好地讓“班班通”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地受益。
【參考文獻】
[1]“班班通”促進信息化普及.人民網(wǎng).2014-03-21.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