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德
從走上高中歷史課堂的講臺開始,就在思索著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能不能在高考應試教育和“真歷史”課程之間找到一條可行之路,十多年來成功的感受少,挫折的困擾多。一種景象是:照本先科讀熟教材(課堂上,最好是甲組讀完、乙組讀;男生讀完、女生讀……,越熟練越有效),然后加以題海戰(zhàn)術訓練,高考成績沒有不起來,但這種課堂不但完全違背新課程方向,甚至沒有人性可言,對于學生和老師都是靈魂深處的折磨;另外一種景象是把歷史課堂上的熱鬧非凡,歷史課堂像故事會,或者像是低檔次的文化沙龍,結果是考試成績肯定差,自然會來自校領導和以應試為目標的學生的不滿。即使把兩種景象適當融合,效果也就是都打折。筆者認為高中教學的出路,還在于擯棄太注重形式的格式操作,應大膽取舍,深度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精華,把真正的歷史課堂呈現(xiàn)給學生,那就得讀很多的書,并讀好書來實現(xiàn)。以人物史為例談談這個問題的一些探索。
例:亞里士多德是文化的集大成者還是學術毒瘤?
對于古希臘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從教與學兩方面都舉得棘手,枯燥,不知如何去處理,亞里士多德的文化地位?不知道他那些晦澀的主張到底意味著什么?經過幾個輪次的反思與總結,通過閱讀羅素著《西方哲學史》、勒希平著《亞里士多德傳》《世界名人傳記之亞里士多德》、瀏覽苗力田教授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等有關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和研究文獻后,我覺得設計這樣一個命題:亞里士多德是文化的集大成者還是反動學術毒瘤?,通過他的三個身份:學生、學者和教師來認識亞里士多德的文化地位和影響,對于其中的難點問題,我設計這樣的兩個問題,并選用這樣的兩段材料:其一:怎么看亞里士多德的集大成者的文化貢獻?其二:怎么看亞里士多德成反動學術權威這種論斷?
西方學者認為:歐洲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本學科都是由亞里士多德奠基的,在他以前“既沒有學科分類思想”也沒有專科的研究,更沒有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所必備的基本學術術語,亞里士多德白手起家,對自然事物作了分類,并按門類對它進行了研究,為其建立了基本概念,這些概念經過羅馬人的轉寫,至今仍是西方自然科學思想的基石,后人稱亞里士多德為西方最博學的思想家,他不僅當之無愧,而且還有“過之”?!秮喞锸慷嗟聜鳌防障F?/p>
亞里士多德的關于哲學、政治學、論理學等學說大多數(shù)乃是完全錯誤的,只有三段論式的形式理論是例外,而那又是無關重要的。今天任何一個想學邏輯的人,假如要去念亞里士多德或者是他的哪一個弟子的話,那就簡直是在浪費時間了??墒牵瑏喞锸慷嗟碌倪壿嬛鬟€是表現(xiàn)了偉大的能力的,并且是會對人類有用的,假如這些著作能在一個知識創(chuàng)造力仍然旺盛的時代里出世的話。然而不幸的是,它們正是在希臘思想創(chuàng)造期的結束時才出世的,因而便被人當作是權威而接受了下來。等到邏輯的創(chuàng)造性復興起來的時候,兩千年的統(tǒng)治地位已經使得亞里士多德很難于推翻了。實際上在全部的近代史上,科學、邏輯與哲學每進一步都是冒著亞里士多德弟子們的反對而爭取來的?!段鞣秸軐W史》羅素
討論結論:
1.學術貢獻巨大。
2.形成了一定時期的學術霸權。
3.這種學術霸權不是亞里士多德的錯。
現(xiàn)在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背景下,全國掀起一陣全民閱讀新浪潮,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學習去實踐,多讀書、讀好書。摒棄固有格式化教學習慣,多角度分析和看待不同歷史題材和歷史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備課、教學、實踐中深度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精華,把真正的歷史課堂呈現(xiàn)給學生,讓課堂在閱讀中飛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