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 行
?
農(nóng)村生源初中生學習動機缺失狀況與干預策略
李 志 行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教務處,河北 涿州 072750)
選擇初中二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MAAT調查測驗,向兩所縣城中學的750名初二學生發(fā)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698份,其中農(nóng)村生源初二學生578份,縣城生源學生120份,然后運用SPSS17.0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與縣城生源初二學生相比,農(nóng)村生源初二學生在成就動機、考試焦慮的促進性緊張和回避失敗的動機及要求水平四個項目上顯著弱于縣城生源初二學生,但在個體責任性方面,明顯強于縣城生源初二學生.研究者選擇30名同學作為實驗對象進行干預.前后測結果顯示,干預成效明顯.
農(nóng)村生源初中生;學習動機;動機缺失;干預策略
我國正經(jīng)歷一個城市化迅猛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數(shù)以千萬計的農(nóng)村青少年遠離家鄉(xiāng),懷揣夢想來到陌生的城市學習與生活.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進入縣城等小城市生活或者學習.我們把這些原來生活于農(nóng)村腹地而現(xiàn)在到縣城就讀的青少年稱為縣城農(nóng)村生源學生.
令人焦急的是,目前大量縣城農(nóng)村生源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諸多困難.根據(jù)觀察,他們中的許多孩子對于學習缺少興趣,課堂上昏昏欲睡,逃學逃課,頂撞家長和老師,有的甚至和長輩發(fā)生肢體沖突.同時,面對手機、電腦等現(xiàn)代化傳媒手段的誘惑,其興趣和注意力又往往迅速被這些光鮮的事物吸引;相反,對于關系自己未來生活的學習卻表現(xiàn)得懈怠和迷惘.
迄今,我們對這些農(nóng)村生源學生關注很少.其實,關注他們的生活與學習,準確全面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應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們選取河北省定興縣第二中學和易縣實驗中學兩所縣城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從18個教學班隨機選取620名農(nóng)村生源學生和130名縣城生源學生進行測驗,共發(fā)放問卷750份,收回718份,其中有效問卷698份,有效率96.01 %.在698份有效問卷中,共調查農(nóng)村生源初二學生578人(其中男生327人,女生251人),縣城生源學生120人(其中男生63人,女生57人),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基本匹配.測驗使用華東師大周步成先生主持修訂的學習動機診斷測驗(MAAT)(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1991年版).該測驗適用于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在不同測試群體中獲得的分半信度在0.83至0.89之間,重測信度在0.79至0.86之間,并且具有較好的效度,在國內應用廣泛.本測驗由成就動機(含學習場面、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考試焦慮、自我責任性和要求水平四個分量表組成.調查采用團體測試的方式,請兩個學校的老師協(xié)助組織測試.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運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
在測驗和統(tǒng)計的基礎上,我們經(jīng)過篩查,選擇了學習動機缺失比較嚴重的60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了深入訪談和將近兩個月的干預實驗.實驗結束后,再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同學進行MAAT測驗,進行前后比較,以檢驗干預的效果.
通過對MAAT問卷的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首先對農(nóng)村和縣城生源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況進行了對比,以此顯現(xiàn)農(nóng)村生源學生與縣城生源學生的學習動機的不同情況.對比具體結果如表1.
表1 縣城初二學生農(nóng)村生源與縣城生源學習動機比較項目生源地人數(shù)均值標準差tp成就動機知識學習農(nóng)村57826.923.7905311.6460.000縣城12031.413.31684技能場面農(nóng)村57828.824.125518.5340.000縣城12032.504.05840運動場面農(nóng)村57828.004.486088.2400.000縣城12031.663.32632社會生活農(nóng)村57830.063.569827.9870.000縣城12032.832.31304考試焦慮促進的緊張農(nóng)村57825.603.909937.3210.000縣城12028.412.74882回避失敗動機農(nóng)村57825.054.416800.1990.843縣城12024.954.48601個體責任性農(nóng)村5788.592.659242.3000.022縣城1207.952.56805要求水平農(nóng)村57820.632.79733.5230.000 縣城12021.622.3157
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知:同樣是初二學生,但農(nóng)村生源與縣城生源學習動機差異顯著.概括地說,在成就動機上,農(nóng)村生源學生在知識學習、技能場面、運動場面和社會生活場面各個場面的動機強度均顯著弱于縣城生源學生;在考試焦慮方面,促進的緊張顯著弱于縣城生源學生,而回避失敗的動機二者差異不明顯;在個體責任性方面,農(nóng)村生源學生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責任性;在要求水平上,農(nóng)村學生又同樣顯著弱于縣城學生.
對比縣城農(nóng)村生源初二學生與縣城生源初二學生學習動機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合隨后進行的深入訪談了解到的情況,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生源初二學生學習動機缺失明顯.具體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缺少學習興趣
一些農(nóng)村生源學生對于學習缺少興趣,求知欲低.表現(xiàn)在行為上是課堂不注意聽講、睡覺、玩手機,逃學逃課,作業(yè)抄襲,考試作弊.有的同學是迫于家長的壓力才被迫留在學校,自己根本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更不能投入主要精力用于學習,難以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缺少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和欲望.
相反,對于游戲等玩樂,許多農(nóng)村學生卻沉迷過深,他們還往往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得不到滿足的愿望轉移到網(wǎng)絡游戲等虛擬的環(huán)境中去.這本身就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動機.
3.2 缺少清晰的自我認知
一些農(nóng)村生源學生對于自己缺少價值認同,認為自己沒用,不能勝任學習和活動,總是被動地完成老師或家長讓自己做的事情,做事時也只是疲于應付,并不追求完成的效果以贏得別人的尊重.他們還往往缺少歸屬感,認為自己是班級里不受老師和同學歡迎的人,他們的需要更多地表現(xiàn)在對于物質和享受的渴求上,對于學習和發(fā)展則缺少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更難以轉化成行動,自我人格處于蒙蔽狀態(tài).
3.3 內在動機薄弱
由于缺少自主意識和自主支持,經(jīng)常在別人的要求下學習和做事,缺少自我激勵的能力,總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過度關注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或批評,在學習和生活中有一種被控制的感覺.在歸因方式上,往往采用外部歸因,漠視自身的能量與智慧,對自我的期望和要求水平低.甚至有些農(nóng)村孩子即使自己成功了,也認為是運氣或者別人幫助的結果,卻忽視了自己的能力和影響.
3.4 情緒調節(jié)能力不足
情緒是個體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chǎn)生的對外界事物態(tài)度的體驗,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chǎn)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學習動機缺失的農(nóng)村孩子在情緒控制和調節(jié)上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足,或者膽怯懦弱,或者暴躁易怒,或者沉湎于失利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長期萎靡不振,或者在面對考試或其他有壓力的事情時,擔心害怕,甚至失眠,有的還因此影響身體健康.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缺少樂觀的態(tài)度,對于現(xiàn)實體驗著更多的失望.
在測驗完成之后,經(jīng)過數(shù)據(jù)篩查,研究者選擇了在學習動機方面存在明顯缺失的60名學生,在適當考慮學生性別因素的同時,根據(jù)隨機分組的原則把60名同學分成兩組,確定其中一組為實驗組,另外一組為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了兩個月的干預實驗.為了增加干預效果檢驗的科學性,我們在干預之后立即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30名同學進行了后測,并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測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干預實驗的方案設計,研究者制定了四個方面主要的策略,并在實驗中結合被試的具體情況圍繞四個策略展開具體干預.
4.1 圍繞知情意的改變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
按照概念,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是激勵并維持學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學習行為的動力傾向.這樣一種動機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的因素,只有明確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學生才可能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自覺地追求學習的成功,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只有具有樂觀的情緒與情感,才能享受學習,并在學習中升華人格;只有具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自覺克服外在的誘惑,才能在學習中體會到超越自我的力量.而且,在學習與活動中,知情意往往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同作用于學習的過程,逐漸實現(xiàn)學習的成功和人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在干預實踐中,研究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價值,并以自己的經(jīng)歷引導孩子們體會學習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還潛移默化地運用S?哈特的兒童掌握動機模型[1],引導孩子們明確自我因素對于認知效果的影響,了解認知對于行為結果和學業(yè)成就的作用,幫助孩子們形成明確的主體意識.
因為自我圖式能夠促進相關信息的編碼、評價與提取,能夠使個體形成一個完備的內在結構[2],在實驗中,研究者還致力于學生積極的自我圖式的形成.此外,還運用說服的方法引導他們甄別關于學習的正確觀念與錯誤認識.個別干預中,注意對孩子進行定向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應該說,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些效果.
4.2 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
歸因是個體對于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的過程.在干預實驗中,研究者注意到研究對象在歸因方式上,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歸因往往簡單片面,而且外部歸因多于內部歸因,比如對于考試的失利,經(jīng)常抱怨老師出題太難.研究者努力引導學生形成穩(wěn)定、內部與可控的歸因模式.
同時,研究者也注意到研究對象所在的環(huán)境對于學生歸因方式的影響,部分老師和家長沒有養(yǎng)成鼓勵學生學習成長的習慣,而是抱怨、叱責甚至體罰,孩子之間的相互取笑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正確的學習動機離不開環(huán)境的支持,研究者力所能及地找老師交流,借助老師態(tài)度的轉變促進學生們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
干預實驗中,我們把社交技能訓練(SST,social Skills Training)引入團體訓練,結合小組交流,引導孩子們運用交往技能改善同伴關系,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與信任意識.這一干預方式收效明顯.
4.3 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化
如何把學生的外部動機內化為內部動機也是本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內在動機可以使學生把學習目的指向學習活動本身,而不是關注來自外部的獎罰等因素.客觀地說,目前我們的教育對于學生的學習干涉過多,還沒有形成自主支持性的教育學習方式,所以在實驗中,研究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自主意識,給他們的選擇留下合理的空間,并且激勵他們自己做出決定.這樣,學生就容易形成充分的驅力,而且有益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的形成.
與自主支持學習方式對應的是勝任力的培養(yǎng),在團體活動中,容忍學生的失誤,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反饋,都可以促進孩子們學習動機的內化.
4.4 特別激勵來自底層的學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來自農(nóng)村的孩子有許多家境比較貧寒,這樣的學生在學校有時候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現(xiàn)實的困境是,教師對于他們的強化教育效果往往也并不明顯,于是,對他們而言,明確什么才是重要的強化,什么才是重要的誘因和獎勵,就非常重要.對于這些來自底層的農(nóng)村孩子的激勵不僅需要細致的愛與關注,還需要適當?shù)牟呗裕_伯特J?斯滕伯格和溫迪M?威廉姆斯研究了美國孩子的學業(yè)評估測驗(scholastic sessment test, SAT)和他們的家長收入之間的關系,基本的結論是從群體看,家長收入越高,SAT分數(shù)越高[3],當然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群趨勢,并不能反映學生個體的全部情況.但我們可以從中引為借鑒.
同樣需要特別關注的還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由于遺傳或者成長中遭遇了一些特殊情況,這些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遭受更多的磨礪,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往往更加脆弱,需要教育者格外細心的呵護與支持.
在實驗中,有三個孩子在學習動機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習得性無助,這種無助感的形成是長時間心理壓抑的結果,也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痛苦的根源.如何幫助他們重拾生命的意義并建立對于自己的信心,是干預中特別注意的一點.研究者首先嘗試對這些孩子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引領他們走出自卑的困境;在團體活動中,一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寬容和善意,同時激勵這些有著心理陰影的同學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初步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
按照這樣的方案,我們進行了兩個月的干預實驗,實驗結束時我們對兩組被試前后測觀測值進行T檢驗,測驗的具體結果見上面的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動機實驗前測、后測差異的比較
通過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況前后測變化變化很小,而實驗組變化顯著,可見干預實驗取得了一定成效.
特定的家庭背景、童年的培養(yǎng)方式和文化的差異都是造成農(nóng)村生源學生學習動機缺失的重要原因.幫助進入城市的農(nóng)村生源學生改善學習動機是一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干預實驗證明,以下方法是有效的:圍繞知情意的改變改善農(nóng)村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化,特別關注來自底層和有特殊需要的農(nóng)村孩子.而這一切都是圍繞著改善農(nóng)村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和勝任力而展開的.顯然我們的干預時間上應該更加持久,干預手段也需要更加豐富.
[1] 戴爾?申克.學習理論[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335.
[2] 王振宏.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07.
[3]羅伯特J·斯滕伯格,溫迪M.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171-177.
On the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LI Zhixing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Baod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Zhuozhou, Hebei 072750, China)
This study uses MAAT. 750 second-year students of two county middle schools are given questionnaires. 69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taken back in all, including 578 questionnaires of rural-area students, and 120 questionnaires of county-level city students. Then the data are counted and analyzed with SPSS 17.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are obviously lower than county-level city students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acilitating tension of examination anxiety, avoiding failing motivation and request, but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unty-level city students in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30 students are chosen as experimental subjects for intervention.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s very obvious.
rural-area studen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learning motivation; lack of motiva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y
(責任編校:李建明 英文校對:李玉玲)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4.015
G445
A
1673-2065(2017)04-0066-05
2017-01-09
李志行(1970-),男,河北高碑店人,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教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