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紫
(東莞技師學院藝術系,廣東 東莞 523000)
武漢建筑裝飾藝術的丟失
——楚藝術
葉 紫
(東莞技師學院藝術系,廣東 東莞 523000)
透過楚河漢街看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武漢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之一——“楚文化”,楚藝術中散發(fā)著獨特的生命感染力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應該表現(xiàn)在武漢建筑裝飾藝術中。
楚藝術;本土;繼承;創(chuàng)新
文化,作為歷史的“血液”,從古至今一直流淌城市和建筑中,深深融入人們內心,對城市的構造、人們的思想理念及行為起著悄無聲息的影響,是構建城市的靈魂之石。建筑,則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發(fā)展而鐫刻的“史書”。[1]文化,是流淌在人類內心的一桿筆,勾勒出東南西北人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記載著人類發(fā)展的精神世界。建筑這一本“史書”,反映著不同時間的人類精神領域。
早在春秋戰(zhàn)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可謂獨霸中原,強勢一方,在楚莊王時期,楚國不斷擴張,從北到漢陽,南到百濮,各群蠻百越之地,都并入楚國版塊,達到鼎盛的境界。政治上的多元化延伸到了文化的多元化,造就出別具一格的特色楚文化。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張和民族的不斷融合,楚文化的發(fā)展可謂海納百川,恢宏龐大,以長江為載體不斷滲透南方地區(qū)。而身處長江沿岸的都市武漢,潛移默化與楚文化結融為一體,可以說,武漢是楚文化“代表之作”。[2]
武漢在這種多元化的楚文化影響下,建筑風格各式各樣,異彩紛呈。在漢口的租界建筑,不難發(fā)現(xiàn)有明清時代轉變的建筑,在武漢法國領事館,有晚清文化影響的建筑,在武漢市內更有不少受楚文化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
楚河漢街位于武漢核心地段,楚河連接沙湖和東湖,漢街是楚河南岸的商業(yè)步行街。楚河漢街不僅僅只是商業(yè)步行街,它還是武漢文化發(fā)展和社會綜合效應的宣傳景點。它的建筑設計風格以民國建筑風格為主,中間穿插配合著現(xiàn)代建筑和歐式西方建筑風格。
圖1 楚河漢街部分建筑風格
如圖1所示,楚河漢街這種大雜燴形式的建筑裝飾,以民國風格為主,缺乏藝術感染力。民國建筑藝術在“夾縫”中生存,既要保持傳統(tǒng)藝術形式又要接受外來藝術洗禮,在封建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壓迫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形式。
楚文化主要是由兩個文化構成,第一個是“內核”文化,這類文化主要是隨時間的長遠而形成古老而純粹的文化,它的發(fā)展與形成是自生根立的,第二個是“外緣”文化構成的,它是新形成的文化,也可以說是對外文化的吸收,包容。它的發(fā)育不完整,也不是自生根立的。楚文化歷史延綿流長,是武漢所特有的,它對武漢建筑文化的發(fā)展起著深遠的影響,所以,楚文化是武漢建筑文化的“內核”,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內核”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要得以傳承,就需要我們不斷超越表象,剖其根本,去尋找隱匿背后本質文化,這才得以讓我們楚文化不斷傳承,而不是以另外一種文化取代。
中國不僅從經濟上進行改革開放,藝術上同樣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向西方學習。一些人因而形成了扭曲的藝術價值觀,認為只要是外來的藝術都是有品位及價值的藝術,造成了有偏差的藝術審美。例如現(xiàn)在很多地產開發(fā)都會給小區(qū)命名為“巴黎豪庭”、“米蘭印象”、“劍橋春天”等,裝飾設計風格都是歐式的建筑裝飾風格。當外國對我們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嘆為觀止,想要研究中國許多古老的城市的時候,我們卻無視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財富。我們的市民不僅沒有抗拒這種媚俗的操作而且還欣欣然地接受,使得城市失去了特色文化基礎。武漢是歷史老城,但是這里的建筑缺少藝術魅力,變得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復制高樓大廈。武漢市一直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城市,這種特色城市的打造,首先就離不開特色文化的熏陶。[4]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是藝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最好的“溫床”。繼承傳統(tǒng),并不是要求任何建筑裝飾都要用到楚文化,都要歷史重現(xiàn),如果只是單純的復制,那么藝術也就“死了”。而是應該結合地理環(huán)境、周邊氛圍及建筑物的性質去考慮,借鑒楚文化特有的符號、色彩,并創(chuàng)新運用到新建筑中,使人們能夠從中清楚地看到富含楚文化的傳統(tǒng)建筑特征。
縱觀武漢,雖有萬丈高樓拔地而起,高樓大廈層出不窮,公共建筑高大宏偉,但仔細看起,能夠揭示楚文化藝術,繼承楚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卻寥若晨星,即使這樣,在武漢的建筑中,仍然許多建筑繼承楚文化特色中做出了許多貢獻和大膽的嘗試。從中我們可以借此學習領悟出更多楚文化特色,能更好地指引以后的創(chuàng)作方向。
東湖磨山楚城設計靈感主要參考漢代建筑形象和近代古樸民居生活的思想形態(tài)構架,結合《楚辭》中的所針對楚文化建筑描寫,并參考了楚文化中的文物器形及當時環(huán)境。游覽過磨山楚城的朋友都了解其在楚文化建筑中的地位的影響是深遠的,磨山楚城不僅在結構形態(tài)上繼承楚文化的發(fā)展,更向游客展現(xiàn)出楚文化的靈魂。最具特色的要數(shù)楚城樓的設計,尤其楚望樓,它引用楚闕的格局,在《楚辭·九歌·河伯》便有“紫貝闕兮朱宮”的記載,可視為楚閱的遺制。
在楚城門的設計上,也是別具匠心,城門兩側設置對立闕形望樓,中間設立普通闕形望樓,兩側對立闕形高大望樓的與中間普通望樓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彰顯出楚文化南北結合的文化風格。又如楚天臺,是參照章華臺為原型設計的,又與地形相契合,它是高達40多米,5層結構大型的樓閣建筑,這座龐大的建筑體,因其錯落有致且相輔相成的造型處理,帶給游客一種海納百川、天人合一的感覺,從而在整個建筑上,凸顯楚文化古老純粹精神意境,整個東湖磨山中淋漓地展現(xiàn)出楚文化中的“崇風尚火”、“開放融合”、“尚赤”等文化特點。
湖北省出版社大樓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造型靈感來自于“編鐘”,形似編鐘上的突起。在主體建筑中,雙塔的頭部之兩翼翹翅展開,取意于楚文化中的鳳的意象,而且翼翅寬闊飛出,恰似楚文化中變形的楚鳳,充滿力量與浪漫之感。[3]而雙塔造型上玻璃幕墻,宛如兩條飛龍沖天而起,動感美十足。
漢街作為武漢又一地標性建筑,給武漢帶來很多綜合效應。這么獨具特色的建筑,為什么設計者不考慮運用本土藝術,卻選擇了民國風格和現(xiàn)代、歐式相結合呢?民國風格并不是武漢的本土藝術源頭,它也不具備標志性,并且其藝術沉淀也不及楚文化藝術。
圖2 楚河漢街展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元素點滴
當然楚河漢街并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如圖 2中的一些傳統(tǒng)元素的載入都是可圈可點的地方。但遺憾的是,主題風格思想的偏差已經主導了它的整個藝術風格。
人需要名字,名字就是我們存在于空間的符號,它作為我們的識別標志出現(xiàn)。同樣藝術也是需要符號標識的,藝術因為其地域性、時空性、氣候性等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藝術形式。我們需要去辨別它,當我們辨別出藝術的風格形式之后,根據(jù)我們本身所具有的藝術修養(yǎng)底蘊,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和綜合評價。這就是符號的魅力,傳統(tǒng)符號的運用可改變一成不變、死氣沉沉的城市,它可以通過藝術表現(xiàn)帶給我們生命的活力,不需文字說明就能傳達藝術最原始的魅力。
圖3 楚河漢街某建筑立面
圖4 中國傳統(tǒng)門窗
圖3是漢街的一座建筑的立面,簡化了的歐式裝飾紋樣的窗戶本身是漂亮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它打上漢街的標志,乍一看這個圖片我們是分辨不出它的背景來歷的。這種“洋貨”就像是現(xiàn)在流行的“香蕉人”一樣,外黃里白,只是它是“外白里黃”。諷刺的藝術,竊取的藝術,藝術的前面加上“諷刺”、“竊取”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因為藝術本身是不需要這些字眼的,它就是一個積極的、向上的、褒義的“動詞”。而圖4,一眼就能識別出它是中國傳統(tǒng)的石窗,根據(jù)石窗圖案的變換,線條的組合,可以在進一步確定它的背景年代。
中華傳統(tǒng)藝術本身已經具有這么多的符號語言,為什么還要去搬弄一些外來的符號強加在上面呢?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于我們現(xiàn)代城市的建筑藝術設計中。楚人崇尚自然,對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都非常的贊美,楚文化將自然中的美景高度濃縮,取其精華。古代的楚國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區(qū)。它融入了很多文化,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藝術風格。楚藝術突出的圖案、色彩、造型,尤其是圖案大都是以曲線和弧線組成。線條流暢活潑,給人以活潑、飄逸的自然美感。楚藝術充滿豐富的想象力與活力,這些符號可以巧妙地運用在現(xiàn)代建筑裝飾藝術設計中,獨具魅力。
楚藝術洋溢著浪漫的激情與生命的活力,它所塑造的造型優(yōu)美且獨具風格,紋飾飛揚流動,色彩艷麗繁富。[5]與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古代藝術相比,更多了些許青春的氣息,似乎更能激起我們心靈深處的那份悸動。楚藝術所展現(xiàn)出來的藝術的生命活力、強烈向往自由的文化精神是后來的中國文化相對受壓抑的一種精神。
圖5 楚藝術造型
如圖5所示,女人、鳳凰、龍,鳳凰踩在女人的手掌上,姿態(tài)優(yōu)美,頭部上揚,把鳳凰的氣質刻畫的惟妙惟肖,女人似在祈求善而美的鳳戰(zhàn)勝惡而丑的龍,這又是楚人尊鳳貶龍風俗之反映。畫中人物與動物形象互相呼應,渾然一體,別具一格,趣味橫生。楚文化圖騰中,蘊含有特定的神話以及民俗民風,有著特定的意義和代表性。含義深刻的楚文化圖騰應該成為本土藝術研究的背景與創(chuàng)作的藝術源泉。
楚文化中的裝飾藝術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樸素、敦厚、健康、樂觀的情感,無論在裝飾風格和表現(xiàn)技法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楚文化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原始的藝術情感洗滌著烏煙瘴氣的城市;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勵著我們奮勇開拓;輝煌燦爛的藝術照亮了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
現(xiàn)代藝術應該對楚文化藝術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昨天的裝飾藝術對于今天是傳統(tǒng),今天的藝術對于明天的藝術又是傳統(tǒng)。只有在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作中,建筑裝飾藝術才能永葆青春。
楚文化藝術是華夏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地域性也非常明確,可以將其作為本土文化藝術發(fā)展起來。武漢作為楚文化的傳播地,與楚文化有著深長的淵源。我們應該繼承和傳播楚文化,并根據(jù)現(xiàn)代藝術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
文化沉積對建筑發(fā)展起到靈魂指引作用,楚文化的發(fā)展得以建筑結構形式出現(xiàn)在世人的眼前。令人欣慰的是,楚文化的發(fā)展深入在武漢各個角落,往往這種結構形式出現(xiàn)類似一塊較大的璞玉,只有精雕細琢才能勾勒出屬于內心的文化,城市建筑文化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外緣”文化,設計者應該從實際出發(fā),結合本地特色,把握楚文化的內在本質,加深對楚文化的了解,而不是用過多矯揉造作的設計來凸顯所謂的“古今結合,現(xiàn)代風”。[6]筆者試從建筑裝飾等幾個方向,呼吁大家重視屬于自己的楚文化,如上面提到的東湖磨山楚城,這種建筑對于我們發(fā)展及繼承傳統(tǒng)楚文化和發(fā)展旅游文化等都有推動作用。提煉楚文化的豐富文化底蘊,將楚文化建筑中的空間格局和裝飾裝修,以現(xiàn)代設計手法加以運用,實現(xiàn)傳統(tǒng)楚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這樣在延續(xù)楚文化精髓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一個最具突出鮮明文化特色大都市將會出現(xiàn)。
武漢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楚文化藝術應該與當?shù)氐奈幕嘟Y合發(fā)展,只有將本土文化充分地開采、挖掘、打磨,一座老城才能釋放出其耀眼的光芒。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簡史[M].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20—25.
[2]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08):46—45.
[3]劉玉堂.鳳與楚文化[N].長江日報.1993—12—14(10).
[4]王琨,謝興保,袁強.武漢建筑與城市文化[J].城鄉(xiāng)建設副刊,2005(07):2—3.
[5]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和建筑》[J].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03):50—51.
[6]梁崢.從武漢建筑談楚文化[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城鄉(xiāng)建設,2013(4):1—2.
(責任編輯:郝 銳)
The Loss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in Wuhan——Chu Art
YE Zi
(Department of Art,Dongguan Technician College,Dongguan,Guangdong 523000)
Chu culture,represent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 from the Chu River&Han Street,displays a unique life appeal and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spirit.This passionate art should also reflected in architectural art.
Chu art;native;innovation
J59
A
1008—7427(2017)04—0030—04
2017—02—12
葉紫(1989—),女,湖北天門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