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蠡良
武帝喊你來當(dāng)官
◎張蠡良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朝正式施行了“察舉制”作為官吏選拔制度,開始了“舉孝廉”。
在漢武帝之前,除了皇帝在急需人才時頒布求賢詔以外,新任官員大多是出自達官顯貴之家,或者出自某些很有錢的大地主家。而且真正的求賢令也只有三次,還都是要求各地舉薦賢良方正之士,跟“孝廉”基本沒什么關(guān)系。
其實,初設(shè)“孝悌力田(指勤于農(nóng)事)”的是呂后,她臨朝稱制的第一年便設(shè)置了“孝悌力田”官。不過真正給漢武帝舉孝廉帶來啟示的是漢文帝。公元前168年,漢文帝下詔:“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泱泱天朝大國,居然連個“孝悌力田”的人都舉薦不出來?漢文帝很生氣,所以重視起了這事。后來漢景帝忙著權(quán)力爭奪,顧不上別的,倒是漢武帝又重視了起來,并且將其細化,孝廉不再和力田混在一起。
舉孝廉屬于察舉制,察舉制又分為??坪吞乜?。漢武帝時期的??浦挥幸环N,那便是孝廉科,“為歲舉,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所以更準確地說,漢武帝時期的常科是舉孝和舉廉兩科。
剛開始舉孝廉,效果并不好,官員們根本都不當(dāng)回事,畢竟這不算政績,而且舉薦的人萬一犯了錯還要連累自己。于是一晃六年過去了,全國也沒舉薦上來幾個孝子或是廉吏。漢武帝又氣又急,這時有關(guān)部門的官員站出來說話了:“不舉孝,那是不奉詔!不奉詔就是對皇帝不敬,當(dāng)以‘不敬罪’論之;至于不舉廉吏,身為當(dāng)官的都不知道自己屬下的德行,那是失職,絕對要給個失職罪罷官?!?/p>
漢武帝雖然沒完全搞懂那群官員在想什么,但也知道其中必有蹊蹺,所以當(dāng)即同意了這個辦法,從此舉孝廉這條選官路子才真正變成了“為歲舉”。
東漢時期,漢和帝覺得所有地方都用統(tǒng)一標(biāo)準有點不太公平,又規(guī)定:20萬以上人口的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10萬到20萬人口的郡國,每三年舉薦孝廉一人;邊疆地區(qū)雖然人口較少,但也可以根據(jù)情況適當(dāng)放寬人口限制。
至于察舉制度的特科,又分為兩類,一種是常見特科,一種是一般特科。在整個西漢時期的常見特科主要是舉秀才和舉賢良。
舉秀才就是單純看才能,漢武帝增設(shè)秀才科,主要還是因為當(dāng)時人才凋零,急需一批新的優(yōu)秀人才來協(xié)助自己治理國家。然后就是舉賢良,漢武帝登基之前雖說明面上的詔令只有三次,但是明君對于人才的渴望不亞于吃貨在街上覓食的熱情,所以通過舉賢良這條路入仕的人不在少數(shù)。
但像舉秀才、舉賢良這種特科,看似是條入仕的捷徑,其實很難。被舉薦上來也不一定能得到皇帝的欣賞,能得到皇帝的欣賞也不一定立馬能被任用,最典型的莫過于東方朔了。而且像特科這種入仕途徑,也是要過關(guān)斬將連闖幾關(guān)才能成功的。
在科舉制度出現(xiàn)之前,沒有人能想出更好的選官制度,所以自漢武帝之后的700年間,察舉制度一直是朝廷選官的主要途徑之一。
編 輯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