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神秘的核武器基地
九院創(chuàng)建于1958年,是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產(chǎn)單位,是以發(fā)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為主的綜合性研究院。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先后試爆成功后,以綿陽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借綿陽這方山水,大國鑄成重劍!
魏世杰在九院二分廠,負責研究分析氫彈爆炸時炸藥變化。他回憶:“同事之間形成了不談工作的默契。每天上班從一個未拆封的保密包開始,下班把所有工作資料裝進保密包,用鉛泥封印。就像把你所有的秘密都放在研究室?!眻D為魏世杰
核工業(yè)部第九研究院(九院),全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CAEP)又叫科學城、中物院或839。作為國家高度保密單位,它創(chuàng)建于1958年,是國家計劃單列的我國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產(chǎn)單位,是以發(fā)展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為主的集理論、實驗、設計、生產(chǎn)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院。
1964年10月與1967年6月,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先后試爆成功。舉國歡騰之時,戰(zhàn)功彪炳的九院卻在謀劃“搬家”的事。在考察了大西南70余座城市后,以綿陽為核心的“902基地”成了九院的新家。
綿陽歷史學者劉文表示,九院來到綿陽,與當時三線建設的背景相關。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緊張,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尤其在中國成功爆炸氫彈之后,蘇方多次表示,應當先發(fā)制人,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攻擊,摧毀中國剛起步的核武能力。
黨中央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綿陽地處中國內(nèi)陸腹地,西北邊緣是山高谷深的龍門山脈,向南地勢漸次降低,形成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區(qū),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布點的自然條件。作為三線建設的重要戰(zhàn)場,以九院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yè)、科研單位陸續(xù)搬遷到綿陽,自此成為大國鑄劍之地。
1969年,902基地正式啟用。此后902基地承擔了多次核武器試驗的指揮工作;原子彈、氫彈相繼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裝置成功研發(fā)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彈在902基地研究成功……
梓潼縣“兩彈城”遺址的正門口掛著“兩彈元勛”鄧稼先寫的一首詩——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
這首詩,是為了紀念一場意義深遠卻鮮有人知的核試驗。1984年,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此時,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已有20年。對于這場核試驗的細節(jié),外界知之甚少,但懂行的人,尤其是那些超級大國的核專家們知道,中國已擁有了新式核武器。借綿陽這方山水,大國鑄成重劍!
1985年1月,為擴大對外科技交流,經(jīng)上級主管部門批準,九院對外名稱使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1990年2月,為加強對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管理,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調(diào)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管理體制,改由國防科工委歸口管理,是相對獨立的科研事業(yè)單位,在國家計劃中單列戶頭”。
今年3月,95歲高齡的楊振寧來到綿陽。此行,正是為了追憶他的老友鄧稼先。
讓一窮二白的國家成為舉世矚目的核大國,離不開無數(shù)人的奉獻,鄧稼先便是其中一個。在一次核爆炸失敗后,必須有人進到現(xiàn)場,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時任九院副院長的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nèi)チ艘舱也坏剑资芪廴?。我做的,我知道。”之后,他走進那片死亡之地,找到了部件。
但長期遭受核輻射,也讓鄧稼先50余歲便罹患癌癥。難以想象的核輻射令病床上的鄧稼先痛苦萬分,止疼用的杜冷丁從一天一針變成一個小時一針。
既是同鄉(xiāng)發(fā)小,又曾一道赴美留學的楊振寧從美國歸來,探視病重的鄧稼先。兩人聊到獎金,鄧稼先伸出兩根手指頭,道出了自己這些年獲得的獎金數(shù)額:“二十塊。原子彈十塊,氫彈十塊?!?/p>
鄧稼先的警衛(wèi)員在鄧稼先逝世后便一直留在綿陽工作。據(jù)警衛(wèi)員介紹,癌癥晚期的鄧稼先提出,想去天安門看看。扎根西南多年的鄧稼先,已很久沒見過天安門。但他親手鍛造的大國重劍,卻屢屢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式上,揚國威于天下。
從1969年隨九院來綿陽,到1985年因重病返回北京治療,鄧稼先與一大批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在綿陽工作、生活了16年。在鄧稼先離開之后,他的戰(zhàn)友又在這里戰(zhàn)斗至今。
郭永懷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兩彈一星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他曾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
上世紀60年代末,郭永懷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數(shù)據(jù),急于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fā)現(xiàn)他的遺體同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后,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他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yè)極為重要的資料。
郭永懷犧牲后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2年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對于許多九院的科學家來說,他們沒能陪伴在家人身旁,沒有優(yōu)渥的生活,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自己也只能謎一般存在。
2015年1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獲最高科學技術獎。
然而僅僅在十多年前,于敏這個名字都是秘密。當許多內(nèi)幕解密之后,“于敏構型”隨之聲名鵲起。氫彈構型只有兩種,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中國的于敏構型。而于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更加巧妙。
多名綿陽學者介紹,三線建設以及一大批科技精英的到來,不僅鍛造出綿陽的工業(yè)筋骨,更改變了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未來在這里,或許會有更多的鄧稼先、于敏、郭永懷……
(《廉政瞭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