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緒
日前,一則“同濟博士生替父母掃馬路”的微博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網友們意見不一,吵了個熱鬧。
29歲的田俊濤,不久前考上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博士,讀的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由于老家貧困,五六年前父母為了他讀書就到嘉興做環(huán)衛(wèi)清潔工。他在暑期早上幫父母掃馬路,減輕他們的勞累。
這樣的一個田俊濤,被網友們點贊,尚可以理解。至少田俊濤作為例證,可以給《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養(yǎng)成了富二代!》一類的網文支撐,也可以沖淡一下留學生機場捅死母親一類新聞的悲情。但網友的各種質疑和批評卻暴露了集體潛意識里的復雜和寒冷。有人覺得家境如此,田俊濤應該早點工作奉養(yǎng)父母,懷疑他得了工作恐懼癥。面對毀譽,田俊濤的態(tài)度非常淡定: 一來,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我都是我父母的兒子,他們在老家種地,我就幫著種地,他們在嘉興掃地,我就幫著掃地,這不就是兒子天經地義該做的嘛;二來,保潔員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學歷沒有關系。
田俊濤的言行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平民子弟的心態(tài)。幫父母掃大街也好、賣菜也好,做家務也罷,的確是子女們天經地義的事情。29歲的男青年,身強力壯,在學習之余幫助父母再正常不過了。我的高中女同學,北京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機關工作,她的父母不愿閑居,去做傳達和保潔。每當五一長假,這位北大畢業(yè)的女公務員,就去代班做保潔,讓母親有機會回老家探親訪友。她尊重父母的選擇,不認為有失什么身份。在我的老家,趁著暑假,大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農田或海灘打工,并不少見。這些工作和城市孩子去做家教、到麥當勞炸薯條,在本質上并無不同。不過是工作環(huán)境不同。田俊濤之所以被強烈關注,因為他的博士生身份,也因為社會心理的不健康。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幾乎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的基因。讀書人的體面和苦力的臭汗成為我們的傳統(tǒng)教具?!安缓煤脤W習就讓你去掃大街”,“不好好學習就讓你去端盤子”等等司空見慣。語言背后,是我們對社會分工下不同行業(yè)的歧視。“人上人”、“人下人”的分野附在對職業(yè)的歧視上,從待遇到社會地位,不一而足。
我們給予底層勞工的物質待遇和平等禮遇,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國的環(huán)衛(wèi)工,大多工具簡單、環(huán)境艱苦、收入菲薄且得不到尊重。網絡上瘋傳,在美國舊金山地鐵當清潔工,年薪 7.77 萬美元;在日本羽田機場做清潔工的新津春子,獲封 “ 國寶級匠人”;在德國當清潔工,工資僅次于總統(tǒng);在英國當清潔工,退休金高于私企員工。工資背后,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藍領的社會地位和職業(yè)形象。在一個保潔工有可能成為“國寶級匠人”的國家,想來清潔工的社會形象不僅僅是含辛茹苦、低人一等,也不會常常遭遇市民的謾罵和刁難。當藍領工資不低于白領時,他們的孩子也不必承受異樣的打量,連念個博士都要被扣上死讀書的帽子。話說回來,念不念博士真的只是田俊濤個人的選擇,最多是他家人的共同決定,和田家父母的職業(yè)無關。若是我們這個社會,清潔工的孩子都沒有選擇讀博士的權利了,那才是民意被惡意所綁架。
兒女幫助父母,本屬平常。平常之事炒得如此熱鬧,說明我們病的不輕。什么時候,清潔工的孩子不再被這么莫名驚詫或被“真情滿人間”,才是真正的文明“一小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