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所謂生成,是指課堂中依據(jù)學生的思維、疑問和狀態(tài),及時調(diào)整預設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學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得到良好的形成和發(fā)展。
1.在興趣點上生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調(diào)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聯(lián)系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情境。
在學習《生活與哲學》中的“意識的能動性”這一主題時,我想到了運動會上我所教的班級入場式非常有特色,于是就引入了這段視頻。先帶學生回顧了運動會開幕式那天班級的入場式,然后問學生為什么要身著斑馬服,抬著一個特制的大菠蘿。學生一聽,非常興奮,爭先恐后地回答。從服裝的樣式設計、訂購到提前查詢天氣等,學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就這樣,教師并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將生活實際與理論知識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興趣點上實現(xiàn)了知識的自動生成。
2.在碰撞點上生成
在學生出現(xiàn)分歧和爭議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觀點碰撞中生成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在學習《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我給學生播放了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李劍英的視頻。看完視頻后,學生跟炸了鍋一樣討論起來。有學生說:“你們知道國家培養(yǎng)一個飛行員得花多少錢嗎?他為什么不跳傘呢?他如果跳傘就能夠生還,砸毀民房、傷幾個老百姓又算得了什么呢?”說完,立刻有學生站起來反駁:“李劍英的選擇沒錯!他把人民的生命、國家的財產(chǎn)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珍貴,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觀點的爭論、交鋒中,學生展現(xiàn)了真實的想法,懂得了只有站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立場上,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在疑惑點上生成
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才能有生成。
在學習選修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時,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資本家購買原材料、機器廠房,雇傭工人進行勞動,那么利潤是資本家應該得到?。“凑振R克思的理論,難道讓資本家只投入不賺錢?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資本家得到的剩余價值來自哪里?是單純地來自他所購買的原材料、機器、廠房嗎?沒有工人的勞動能產(chǎn)生剩余價值嗎?剩余價值應該是可變資本的產(chǎn)物,當它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chǎn)物時叫什么?資本家是否承認這一點?通過討論、學習,學生明白了剩余價值來源于雇傭工人的勞動,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chǎn)物,這就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zhì)。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下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對工人認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階級覺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