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他從小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粉絲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然而,他一生顛沛流離,盡管仕途幾乎從未得志,但無論是被發(fā)配荒原還是牢獄受刑,他從沒叫過一聲苦,總是以平靜豁達視慘淡為糞土。這個人就是蘇軾。
其實,蘇軾并非神,之所以能遇事不驚不悲不泣,還得從他一段鮮為人知的“生死劫”說起。
青少年時期,蘇軾生命里的重要人物紛紛黯然離世。首先是非常疼愛他的姐姐,緊接著是影響了他人生價值觀的母親。不久,蘇軾又失去了他人生的導師、文學的支持者——他的父親蘇洵。一年后,他深愛的妻子王弗也撒手人寰。
命運似乎要試試這個年輕人抗擊打的能力到底有多強。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蘇軾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對活著失去了興趣。他覺得,人無非一生一死,來去孑然一身,經(jīng)歷生命無非是經(jīng)受苦難。因此蘇軾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每天守在墳前以淚洗面,傷心欲絕。
蘇軾名義上的第一任恩師,也是時任京試主考官的歐陽修,聽聞后非常擔憂。怎樣才能讓自己才華橫溢大有前途的學生從悲痛中醒悟呢?歐陽修深知對于蘇軾已經(jīng)不能用真誠的文字或物質(zhì)的安慰去使他回心轉(zhuǎn)意。
就在歐陽修在花園踱步時,迎面而來的男仆撞到了他。男仆夾在臂彎的松針刺破了歐陽修的手臂,嚇得立刻跪地求饒。歐陽修卻把玩著松針,逐漸由臉色鐵青變成眉頭舒展。他急匆匆回到書房,然后奮筆疾書給蘇軾寫了一封信,一個長遠的拯救計劃在他腦海中形成。
寫完信,歐陽修讓人買來數(shù)千棵松樹苗,一并千里迢迢快馬加鞭地交給蘇軾。蘇軾拆開恩師的信箋,只看到寥寥數(shù)語:“為師悲痛無不及軾,然不能代爾守孝,唯送千株,煩爾代植,予亡靈舒適,告慰安息。”
萬念俱灰的蘇軾被老師點醒:生不能盡孝盡責,逝也要讓他們有個安靜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于是,他開始挖土植樹。歐陽修得知蘇軾不再呆若木雞,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jīng)有了好的開端,自此,他源源不斷地送去樹苗。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次年。蘇軾植下的萬棵松苗也一片新綠,不經(jīng)意望去,他的心突然敞亮了一下,似乎看到新綠里親人們的欣慰笑容。這些綠葉給了蘇軾新的生機,他暫時忘卻了對生死的疑慮,更加夜以繼日地種樹。
然而,入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把他傾心植下的松樹燒得面目全非。蘇軾手捧殘枝,心情再次跌入低谷,他覺得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就在他絕食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歐陽修的書信再次呈現(xiàn)在他面前。
原來,這場大火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歐陽修找人故意放的。他在信中以松樹為例,闡述了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結(jié)果而是過程。歐陽修說,世間萬物皆有生有滅,草木無情卻依然懂得在逆境中求得一線生機,如若不信,去看一看親手種下的樹苗,枝頭的嫩芽兒并沒有氣餒,還在頑強地與橫禍抗衡。這些樹木有朝一日參天,必將被人砍伐,或做家具器械或為柴火發(fā)光發(fā)熱,它們沒有在意將來的去向。它們帶給人們的不是自己的苦樂,而是奉獻。正如你的父親蘇洵,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將永遠影響著人們。盡管經(jīng)歷坎坷,但依然笑對人生,因為他早已明白這個道理:作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必須頂天立地無愧于生命。
蘇軾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樹旁,手握薄薄的信箋,明白了恩師的一番苦心,頓然醒悟,羞愧難當。
從此,蘇軾大徹大悟。他想努力完成生命過程的精彩,至于結(jié)果,還是留與后人評說吧。丁憂期間,他繼續(xù)植樹造林;回到京城,又重新?lián)炱鹞哪o論走到哪里,他都要造福一方百姓;不管被貶還是被人誣陷入獄,都豁達面對……
歐陽修前前后后提供了三萬棵松樹苗給自己心愛的學生,讓蘇軾切身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使他走出了人生最低迷的時段,拯救了一個大有前途的文藝青年,造就了一代文豪。
(編輯:王冠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