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詞人蘇軾,在廣東惠州為官時,一日與他的侍妾朝云閑坐。此時正值秋天,落木蕭蕭,芳草凋枯,蘇軾睹此,凄然傷神,不禁有悲秋之思。于是他就對侍妾朝云說:“你去把酒拿來,我要在這兒多飲幾杯?!背屏⒓茨昧司苼?,這時蘇軾又對她說:“我曾寫了一首《蝶戀花》詞,你還記得嗎?你就唱此詞為我佐酒助興吧!”朝云滿口答應(yīng),于是開口唱道: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詞,蘇軾當(dāng)然也十分欣賞這首詞。誰知朝云歌喉婉轉(zhuǎn),剛唱完“綠水人家繞”時,就已經(jīng)淚滿衣襟,涕泗橫流,聲音哽咽,再也唱不出來了。蘇軾見此,吃驚不小,于是就問:“你怎么了?怎么不往下唱?”朝云見問,馬上回答蘇軾說:“我不能唱的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兩句,讓人太傷心了?!碧K軾一聽,知道這兩句觸動了朝云的惜春情思,于是哈哈大笑說:“我見此落木殘敗之景象,正在悲秋,讓你拿酒來,唱唱此歌,想驅(qū)散一下悲秋之思,想不到你卻在那兒傷起春來,真是各有所感,難以驅(qū)遣呀!既然如此,那么就算了吧?!闭l知此后不久,朝云就抱病死了,而蘇軾回想此際此情,從那以后,再也不愿聽人唱他的這首《蝶戀花》詞了。
中國古代文人,大概從戰(zhàn)國時的宋玉起,就開始悲秋了,他的《九辯》里開頭就說:“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后,就開始形成中國古代文人的悲秋傳統(tǒng),此類作品從魏晉南北朝始尤多。至宋代,歐陽修就寫了《秋聲賦》,描寫秋氣的凄涼肅殺。蘇軾做官在外,見景生情,產(chǎn)生悲秋之思,正是傳統(tǒng)文人心態(tài)的具體體現(xiàn)。而朝云呢,則顯然是為蘇軾所描寫的意境所感染而產(chǎn)生傷春之情,這也體現(xiàn)了優(yōu)秀藝術(shù)作品會產(chǎn)生獨特而不可企及的藝術(shù)魅力的特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