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關(guān)于它的源起之說歷來是眾說紛紜,最具代表的即有“湖北黃梅說”、“安徽宿松說”等,因此,首先就這幾大說法擺正其觀點,指出其合理與不合理之處,以此來考證這些源起說的可信度,再次,從另一個角度,即從黃梅戲的唱腔入手,對黃梅戲的源起做一個更為客觀的考證,并由此兩種方法最終得出黃梅戲的源起呈“多祖”性。
關(guān)鍵詞:黃梅戲;唱腔;多祖
2006年5月,國務(wù)院批準的第一批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中,黃梅戲的申報單位卻有兩個:安徽安慶市和湖北黃梅縣。后來文化部評選的黃梅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名單中,也是安徽、湖北人均有。作為一個地道的安慶人,筆者對于黃梅戲的這一現(xiàn)象感到十分好奇,想是跟黃梅戲的源起應(yīng)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
一、花鼓戲唱腔考證
很多的專家都認為;花鼓戲?qū)S梅戲的影響是很深的。王兆乾先生認為:黃梅戲就常常借用一些花鼓戲的曲調(diào),比如《瞎子鬧店》中的“鳳陽調(diào)”和《挑牙蟲》中的“鳳陽歌”等。事實上,花鼓戲與采茶戲往往就是相互交融的、互相影響。時白林先生在《黃梅戲唱腔欣賞》中談到:黃梅戲曾經(jīng)“也叫花鼓腔、花鼓調(diào)、花鼓戲”,其中主要曲調(diào)之一是“花腔”,而[花腔]則是[花鼓腔]的簡稱,也有叫[彩腔]、[打彩調(diào)]的,常在討“彩頭”的時候用。
花鼓戲由說唱曲藝發(fā)展而來的,其歷史悠久。著名的鳳陽花鼓戲在明末就傳唱到江西一帶,這件事被記載在陳文端的《西江竹枝詞》中,詩中寫道:
彈弦賣唱都盧橦,多年鄰封逐此邦。
還有逃荒好身手,生涯花鼓鳳陽腔。
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當時唱鳳陽花鼓,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它們和彈弦、賣唱、爬旗桿、雜技等本領(lǐng)一樣,是窮人逃荒謀生的手段。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也可看到,花鼓戲唱腔絕不是哪一個地方能決定的,在鄂、皖、湘、豫等地皆有發(fā)展,不可割裂來看。
二、采茶戲唱腔考證
采茶戲是由采茶歌(或稱采茶調(diào))發(fā)展而來,是采茶歌與戲曲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采茶歌一般流行于產(chǎn)茶地區(qū),尤其是江南一帶,分布區(qū)域以江西、兩湖、安徽、福建、兩廣等地區(qū)為主。生于明末清初的陳文端有一首《南安竹枝詞》即寫到:
淫哇小唱數(shù)營前,妝點風流美少年。
長日演來三腳戲,采茶歌到試茶天。
在這首詩中他歌詠的便是福建南安一帶“三腳戲”的表演情況,他提到“三腳戲”中唱的是“采茶歌”。我們可以認為這種“三腳戲”就是采茶戲,明末就已在福建流行了。
在安徽,清代康熙年間,安徽宿松一帶也流行采茶戲。據(jù)民國《宿松縣志》“卷八風俗志·民族志·風俗”記載“十月立冬后”:
樹麥已畢,農(nóng)功寢息,報賽漸興,吹笙擊鼓,近或雜以新聲,溺情惑志,號曰“采茶”。
由于民國《宿松縣志》其中的這條資料是轉(zhuǎn)載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宿松縣志》的內(nèi)容,所以我們認為,“采茶戲”大約在1685年之前就傳到了安慶宿松一帶了。但從這一引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所記載的時間卻是“十月立冬后”,而安徽地區(qū)的采茶時間則是春季,這似乎與所記載時間不符,因此王兆乾先生認為“大體證實了黃梅戲是從湖北傳來,是采茶戲的民間傳說。并且也說明黃梅戲的名稱是因黃梅縣而來。因黃梅季節(jié)演唱而得名的說法,比較牽強,沒有根據(jù)。”但是就此觀點,王先生并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jù)證明采茶戲即是從黃梅縣流傳進入宿松縣而與其他地區(qū)如江南、江西等地的采茶戲無關(guān)。
筆者認為:作為黃梅戲源頭之一的采茶戲,最早于明末清初生成于皖、鄂、贛交界處,其中宿松、黃梅、九江都應(yīng)是其重要的地區(qū)。而采茶戲的由來又當由采茶歌著手考證,在這里筆者沒有做詳細考證,便無法論述。
三、道情等唱腔系統(tǒng)
道情是源于道家樂曲,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個“蓮花落”,它是來自佛教音樂,倪鐘之《曲藝民俗與民俗曲藝》這本書中說“隨著佛道二教的廣泛流傳,使這兩種宗教歌曲逐步脫離宗教內(nèi)容,與民俗結(jié)合,成為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p>
南朝(宋)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資神理。”《世說新語·文學》“汰法師”劉孝標注引《安法師傳》:“竺法汰者,體器弘簡,道情冥到?!保ㄇ笆瘢╉f莊《江上村居》詩:“本無蹤跡戀柴扃,世亂須教識道情?!庇蛇@些史料可以看出,“道情”在南北朝、唐宋時期已經(jīng)逐漸開始流行開來。
四、高腔系統(tǒng)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高腔,因起源于江西弋陽,也稱“弋陽腔”或“弋腔”,流行于偏北方。(明)楊慎曾為白居易詩《寄明州于駙馬使君三絕句》(有花有酒有笙歌)作注云“南方歌詞不人管弦, 亦無腔調(diào), 如今之弋陽腔也?!?/p>
高腔在流傳的過程中,運用徒歌加眾和的演唱形式,和當?shù)氐拿耖g音樂相結(jié)合,改腔換調(diào),趨于自由化。這種形式正好與之前的“竹枝詞”“蓮花落”等的演唱形式相近,更有利于它們的融合。后來深為黃梅戲所吸收的岳西高腔即是明末青陽腔流傳演變的一支,約于清乾隆、嘉慶年間,高腔走向了鼎盛時期,這時期的黃梅戲也正是因汲取了高腔的精華,融合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及其他唱腔從而走上戲曲道路。
黃梅戲中的傳統(tǒng)劇目更是有很多是從高腔中引來的,如《天仙配》、《金釵記》等大戲,還有《釣蛤蟆》、《賣斗籮》等小戲。而高腔的傳統(tǒng)也是由來已久,且并不起源于湖北或者安徽。
對于早期的黃梅戲,實際上是融合了眾多唱腔,而不能籠統(tǒng)概之于源自哪個地方,誠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戲劇的最初蹤影,遠不是戲劇本身”,而黃梅戲作為戲曲的一個支脈,并且如今已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地方小戲發(fā)展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這樣的歷史發(fā)展情況本就不應(yīng)以一面而概之,從戲曲的地域發(fā)展來看戲曲的起源不可說不可取,但卻也因地域因素而往往被人們所利用,則所考證之處未免有失偏頗,而我們換個角度,從戲曲的唱腔入手,則更能達到一種客觀性。
從聲腔來說,前文中所說的各種唱腔經(jīng)考證都對早期黃梅戲的發(fā)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以上所述之外,黃梅戲還從青陽腔、徽班“吹腔”等聲腔音樂借鑒汲取營養(yǎng),總之,通過上面的講述,我們有理由相信:黃梅戲的起源絕對不是唯一的,它是多起源的,是“多祖”的——這非常類似于中國小說、中國戲曲的起源。而對于之前大家爭論的“湖北黃梅說”、“安徽宿松說”等,其實每個地方均是對黃梅戲的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作用的地方,并不能完全歸功于哪一方。
參考文獻:
[1]陸洪非,《黃梅戲源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1頁,第26頁;
[2]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頁;
[3]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頁;
作者簡介:馬茜(1989—),女,回族,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現(xiàn)工作單位:長垣烹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