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玉屏 劉興全
[摘要]區(qū)域?qū)W術文化交流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鞍褪裎幕迸c“湖湘文化”作為長江領域重要的兩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間從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廣填四川”更是加劇了兩地文化的聯(lián)結(jié)與融合,因此,將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整合研究,舉辦“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學術研究的新探索?!鞍褪裎幕c湖湘文化高層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現(xiàn)已成為地域?qū)W術文化研究的一個品牌。為總結(jié)經(jīng)驗,特對“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的緣起、演進、主要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請到更多海內(nèi)外學者及機構(gòu)參與到論壇中來,進而將論壇推向世界,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地域文化;研究與探索;“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學術研討會;述要
中圖分類號:C9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17)04-0083-07
作者簡介:郎玉屏(1971-),女,漢族,四川遂寧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中國史在讀博士,西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研究員,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及思想史;劉興全(1965-),男,漢族,四川資陽人,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史及文化史,四川成都610041一、古代地域文化及其學術交流在中華文化發(fā)展衍變的歷史長河中,地域文化繽紛絢爛,精彩紛呈,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早在《尚書·禹貢》和《山海經(jīng)》中已有關于中國地域的描述,分別記載了各地的山川河流、物產(chǎn)礦藏、民族民俗、神話傳說等,一些學者視其為相關地域文化的發(fā)軔之作。先秦時期是我國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宋代的地域文化則向高深發(fā)展,產(chǎn)生了儒學的地域化?!皯c歷之際,學統(tǒng)四起”,彼時四起的眾多學派都以地域命名,如洛學、關學、閩學、蜀學等。雖然各學派都以自己的地域命名,且相互之間所持學術觀點并不相同,但彼此從未停止相互交流與借鑒。乾道三年(1167年),閩學代表人物朱熹不遠千里從福建武夷山赴湖南岳麓山,與湖湘學派張栻討論《中庸》之義,竟“三日夜而不能合”,開書院不同學派“會講”的先河,此即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此次會講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各自都給予對方以關鍵影響,據(jù)朱子回憶,“去冬走湖湘,講論之益不少”,《宋史·道學傳》載:“(張拭)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敝鞆垥v開宋代學術研討之盛況, 其地位與“鵝湖之會”不相上下,是不同學派相互吸收對方學術思想的一個典范,推動了當時閩學和湘學的交流與融合,在理學史上和書院史上都產(chǎn)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究其實,任何文化從來就不會孤立存在而總是相互聯(lián)系并發(fā)展。各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與影響,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彼此融合,最終都先后匯入中國文化大海,呈現(xiàn)多源同歸景象。這使得中國文化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tǒng)一性,地域文化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地域文化的互相滲透與借鑒構(gòu)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互補。多源同歸與多元互補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國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繁榮的堅實基礎。
近千年之后,當代學者沿著古代學者的路徑,又一次開啟了地域?qū)W術文化新的交流與融合。“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作為長江領域重要的兩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間從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廣填四川”更是加劇了兩地文化的聯(lián)結(jié)與融合,因此,將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整合研究,舉辦“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學術研究的新探索。二、跨地域?qū)W術文化研究的演進我國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一直在不同規(guī)模和層次上進行, 從來沒有間斷過。但如此有系統(tǒng)和有組織的地域文化學術交流卻不多見。為貫徹文化強國戰(zhàn)略及加強文化自信研究,湖南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湘潭大學四所高校聯(lián)合發(fā)起、共同主辦并輪流承辦“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川湘兩地高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敏銳的文化洞察,舉辦“巴蜀文化與湖湘文化高層論壇”,研討兩地學術文化的淵源與發(fā)展,探尋其個性與共性,開啟了湘學蜀學研究的新方式?!鞍褪裎幕c湖湘文化高層論壇”自2012年肇始,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五屆,大體沿著宏觀外圍到微觀內(nèi)層這樣的脈絡演進:蜀湘學派淵源與雙邊交流——長江流域多邊文化交流——蜀湘學派與區(qū)域?qū)W術文化融合——蜀湘文獻整理——海外漢學研究。地域文化之間的學術交流與融合也在這個過程中以新的形式向縱深發(fā)展。
首屆論壇于2012年12月1日至2日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舉行,共有50多人參會,主要是川湘兩省高校在蜀學與湘學領域中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如湖南大學的朱漢民教授,四川省社科院的譚繼和研究員,西南民族大學的祁和輝教授,四川大學的舒大綱教授,湘潭大學的王繼平教授等。學者們的論文主要圍繞湘學與蜀學淵源、歷史上湘學蜀學的交流與發(fā)展、川湘杰出人物精神氣質(zhì)比較等主題開展研究與探討。首屆研討會共收到論文40多篇,朱漢民教授將其編輯成《湖湘文化與巴蜀文化》,并于2013年10月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收錄于岳麓書院國學文庫。
雖然我國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一直在進行,但此次卻與歷史上在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其鮮明特性便是地域文化間的交流融合愈加表現(xiàn)出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面。
2013年10月18至19日,第二屆論壇由四所發(fā)起高校主辦,杭州師范大學協(xié)辦,西南民族大學與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聯(lián)合承辦,論壇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舉行。參會人員擴大至四川、湖南、浙江、重慶、湖北、江蘇等省市部分高校和相關科研單位,參會人數(shù)增至80余人,收到論文80余篇。會議主題由川湘兩地的雙邊交流擴展為長江流域的多邊交流,與會學者圍繞“長江流域區(qū)域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這一主題,針對“長江流域區(qū)域文化探源”“長江流域區(qū)域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蜀學、湘學、浙學研究”“三國文化研究”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學者們的論文涉及經(jīng)學、家學、藝術、人物個案及民俗信仰等方面,視角新穎且頗具深度,泛區(qū)域文化交流的概念正在逐漸形成。本屆論壇的論文由西南民族大學徐希平教授主編,于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為《長江流域區(qū)域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副標題是《第二屆巴蜀·湖湘文化論壇論文集》,收錄于西南民族大學國學研究中心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