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林?王恩旭
摘 要:好的博士論文,選題至關重要。選題有意義,寫出來的論文才有價值;選題無意義,即使花再多的功夫,也不會有什么積極的效果。要想讓博士論文有價值,最好形成具有開拓性的博士論文選題。圍繞這一觀點,本文先討論了“什么樣的選題具有開拓性”“為什么要形成開拓性的選題”“怎樣形成開拓性的選題”等話題。然后,談了談本文第一作者的研究經歷與教訓。最后,文章以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為例,討論了“世俗時代學者如何安身立命”“怎樣做一個純粹的學術人”等話題。
關鍵詞:博士論文;選題;開拓性;嚴耕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睂τ诓┦空撐膩碚f,同樣適用。要做出一篇好的博士論文,選題至關重要。有了一個好的選題,博士論文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樣的選題才稱得上是“好的選題”呢?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好的選題”一般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時效性、可行性,等等。本文主要關注選題的開拓性。內容涉及:“什么樣的選題具有開拓性”“為什么要形成開拓性的選題”“怎樣形成開拓性的選題”“我的研究經歷與教訓有什么”等六個方面。
一、什么樣的選題具有開拓性
簡單地說,開拓性的(ground-breaking)就是開創(chuàng)性的、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開拓性的選題在研究材料、方法、理論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在研究結論上具有顛覆性。以音韻學的研究為例,清代學者(吳棫、顧炎武、段玉裁等)使用《詩經》押韻材料、諧聲字材料歸納上古音的類別,屬于材料上的創(chuàng)新;陳澧發(fā)明反切系聯法用以歸納《廣韻》反切用字的聲類和韻類,屬于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錢大昕基于大量的古籍材料得出“古無輕唇音”的推斷,屬于結論上的創(chuàng)新。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綜合利用多種材料(反切、方言、對音等)、多種方法(反切系聯、內部構擬、歷史比較等),構擬了漢語第一個完整的中古音系統(tǒng),實現了理論、材料、方法、結論上的多重創(chuàng)新,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現代音韻學奠基之作(盛林等 2005)。
可能有人會擔心,能研究的問題前人都研究過了,很難再找到新問題了。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陳寅恪說過:“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保ā抖鼗徒儆噤洝ば颉罚┱Z言學的研究也是如此。有些問題,看似已經解決,沒必要再去研究了,但如果換一批材料、換一種方法,還會發(fā)現新的問題。比如代詞的句內回指(anaphora)問題,喬姆斯基(Chomsky)已經做了很好的解釋,似乎沒什么可研究的了。黃衍翻查、調查了大量的語言(共約550種)后發(fā)現,喬姆斯基的解釋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語言,影響回指的除了句法—語義因素,還有語用因素。圍繞著回指的語用問題,黃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格萊斯回指語用理論(兩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成了“世界頂級的(理論)語用學家及回指研究專家”(牛津大學出版社評語)。
開拓性的選題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小而言之,可以作為個人學術生涯的主要研究領域或議題,使之成為自己最擅長的精神舞臺。黃衍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例子說明,關注一個語言點,即便是一個研究得已經很充分的點,也可以發(fā)現問題,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黃衍的成功再次驗證了席勒(1809-1918)的那句話:“集中你全部的精力,在一個點上釋放出來,你必然會取得輝煌的成就?!雹俅蠖灾?,可以為學術界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引入新的研究材料或方法、創(chuàng)立新的研究范式。比如喬姆斯基,通過《句法結構》(1957)發(fā)動了一場對美國描寫語言學的革命。《句法結構》的出版不僅標志著“喬姆斯基革命”的開始,同時也標志著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誕生。在修正轉換生成語法的過程中,喬姆斯基的學生菲爾墨(Fillmore)發(fā)表了《格辨》(1968)等論著,創(chuàng)立了格語法。再比如朱德熙(1920—1992),通過《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1956)、《論句法結構》(1962)、《語法講義》(1982)、《自指與專指》(1983)等論著“將結構主義的原則和方法與漢語的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揭示了漢語語法有別于印歐語語法的特點,建立了一個比較適應漢語實際的語法體系”(沈家煊 2011:7)。
二、為什么要形成開拓性的選題
清代大學者紀昀(曉嵐)說過:“文章公論,歷久乃明。天地英華所聚,卓然不可磨滅者,一代不過數十人?!保ā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偎氖恕秳e集類一》)“文章如精金美玉,經百煉歷萬選而后見”(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唯“卓然不可磨滅”者方可流傳于后世。縱觀傳世的語言學著作,凡“卓然不可磨滅”者多具有開拓性的特質。比如,索緒爾(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是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其開拓性在于開創(chuàng)了一個結構主義的時代;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也是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其開拓性在于建構了第一個結構主義的現代漢語語法體系。
現代學者朱光潛說過:“一個人的生活是否豐富,就是說有無價值,要看他對于心靈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如果只顧衣食飽暖而對于真善美不感興趣,他就成為一具行尸走肉了?!保ā墩勅松鷥r值》2007:59)衡量一個普通人的價值,尚且看他精神生活成就的大小,衡量一個博士生的價值,更應該看他精神或學術生活成就的大小。一般說來,博士生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博士論文上,而博士論文的質量又和選題密切相關。選題有意義,寫出來的論文才有價值;選題無意義,即使花再多的功夫,也不會有什么積極的效果(王力、朱光潛等 1981)。既然如此,要想使博士論文有價值,首先就要做到選題有價值。
和普通平凡的選題相比,開拓性選題容易做出有價值的博士論文。其實,做博士論文不只是為了解決專業(yè)領域的具體問題,除此之外,還有更高層次上的追求。比如,為了證明個體生命的價值,發(fā)現生存的意義;沖破各種誘惑和迷惘,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坐標。為了克服眼前生活的茍且,尋找詩歌和遠方;在世俗的喧囂中,從容不迫地安頓自己的心靈。當然,還為了謀得一份既符合自己的志向、不損害內心自由與人格尊嚴,又能夠保障體面生活和工作??梢姡_拓性選題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利于解決眼前的問題,也有利于激發(fā)博士生的學術熱情,成就一種有意義的學人生涯。
三、怎樣形成開拓性的選題
要形成開拓性的選題,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個是了解前人;一個是了解自己。
先來說了解前人。了解前人就是通過廣泛地文獻閱讀了解前人研究的成就與不足,了解學術界的研究現狀與缺憾,尋找新的增長點。了解前人,有以下幾種方法:(1)盯住主流文獻。每個領域都有一些屬于該領域的主流期刊(核心期刊)、經典著作,這些期刊、著作代表了該領域的研究水平。閱讀這些期刊、著作,可以讓初學者對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當然,瞄準主流并不是排斥非主流文獻,也不是不讀非主流的文獻,而是要合理地安排文獻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對主流文獻的投入適當地多一些,對非主流文獻的投入適當地少一些。(2)盯住主流學者。主流學者是指活躍在學術研究第一線的、代表著當前國內外研究水平的學者。研讀主流學者的論著,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除了前沿的術語、概念外,還有觀察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思路、論證問題的方法,等等。另外,在研讀主流學者的論著時,除了關注它的正文外,還要關注它正文以外的部分。因為,正文外的部分也能提供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參考文獻部分,就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留心觀察主流學者的參考文獻,不難發(fā)現,他們所列舉的往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獻。通過這些文獻“按圖索驥”,以文獻檢索文獻的方式,找到相關的文獻,一篇篇地讀過去。文獻讀完了,對主流研究的情況也就了解得差不多了。(3)盯住前沿動態(tài)。了解前沿動態(tài)的途徑有很多,比如閱讀主流文獻、主流學者的論著、參加學術會議、聆聽學術報告等。但通過這些途徑,得到的信息還比較零散;相對而言,《XXX年鑒》(http://www.annualreviews.org)則可以幫助讀者系統(tǒng)地了解某一領域一年以來重大進展的情況。以《語言學年鑒》(The Annual Review of Linguistics)為例,該年鑒始創(chuàng)于2015年,目前已出版三卷。通過該年鑒,可以對語言學各領域(語言學理論、社會語言學、心里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演變、類型學等)近年來的重要進展情況有一個快速的、系統(tǒng)的認識。
接下來,說一下了解自己。如果說了解前人是為了形成開拓性的選題,那么,了解自己則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通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才情與天分,判斷自己是否具備了從事某種或某個開拓性選題研究的條件和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才情與天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國思想家劉邵說過:“性情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保ā度宋镏尽ぞ耪鳌罚┘热蝗绱?,我們是不是就沒辦法認識自己了呢?也不盡然。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學術研究經驗。借鑒這些經驗,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你自己”。
(1)從性格看,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從性格的角度將學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高明者,性格外向、爽朗;一類是沉潛者,性格內向、沉穩(wěn)。性格不同,理解問題的方式不同,適合研究的領域也不同?!案呙髡哂纱舐远星?,沉潛者循度數而徐達”(《文史通義·博約下》);“高明者多獨斷之論,沉潛者尚考索之功”(《文史通義·答客問中》)。換句話說,高明者善于從要點入手而迅速求索,適合從事獨自裁斷的一家之學;沉靜者喜歡遵循程序而逐漸通曉,適合從事考據求索方面的研究。
(2)從資質看,錢穆說過:“大抵在學術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資,因為聰明人總無毅力與傻氣?!雹谟浀脺猛舱f過:二流的資質選一流的題目,只能做出三流的結果;二流的資質選三流的題目,倒有可能做出一流的結果。如果覺得自己天資聰明,那么就做一流的題目;如果自認為天資不高,那么最好做二流或三流的題目。做學問一定要腳踏實地,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有多大的本錢就做多大的買賣,切忌小本錢做大買賣(呂叔湘;參看陳建民1997)。
最后要指出的一點是:開拓性的選題不見得都是好題目。有些笨題目也可以做出好結果,也可以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笨題目也具有開拓性。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以語言學界的為例:有些選題比較宏大,非一般人所能勝任,如王力的《漢語語法史》(1989)、周法高的《中國古代語法》(1959)、太田辰夫的《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2003)等。有些選題具體切實,不容易上升為理論,如丁聲樹的《釋否定詞‘弗‘不》(1933),呂叔湘的《近代漢語指代詞》(1985),香坂順一的《水滸詞匯研究(虛詞部分)》(1992)等。有些選題看起來還很“笨”,需要花大功夫才能出好成果。但這些題目經過以上學者的打磨后,都“脫胎換骨”搖身一變變成了精品,甚至變成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漢語語法史》是漢語語法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國語歷史文法》是近代漢語語法研究的開山之作,《釋否定詞‘弗‘不》“不但本身的結論重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開拓性”(朱德熙 1989)。
四、我的研究經歷與教訓有什么③
1.碩士論文
我1984年在杭州大學讀研究生。當時,語法學界正在討論漢語語法的特點:(1)李訥和湯普森(Charles Li & Thompson 1976)基于類型學的視角指出:漢語屬于話題突出型語言、英語屬于主語突出型語言。(2)申小龍(1986)通過研究《左傳》主題句發(fā)現,西方語言的句子是焦點透視型的,動詞是句子的核心,抓住的了動詞也就抓住了句子的靈魂;漢語句子是散點透視型的,句子不由動詞組織的,而是“由簡單明晰的時序和邏輯事理脈絡貫穿的”。(3)范繼淹(1983)發(fā)現,漢語句子的謂詞前可以有多個NP,但不是每一個NP都和謂詞直接相關。比如“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有意見”,謂詞前有三個NP(“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但只有“我”和謂詞直接相關(充當施事),其他的都和謂詞沒有直接的關系(充當系事)。
這樣看來,漢語句子的組織方式,似乎脫離了謂語動詞的句法語義控制。于是,我有了問題:這種句子是怎樣組織起來形成句法上合格、語義上可以理解的句子的?我決心研究和搞清楚漢語這種句子的結構方式和語義解釋機制。為了便于研究,先簡化一下問題:
這件事情 老張的處理辦法 我有意見。
→ a.這件事情 我有意見。
→ b.對 這件事情 我有意見。
→ c.我 對 這件事情 有意見。
經過一系列的句法操作后,原來不明顯的關系逐漸凸顯了出來。“對這件事情”和謂語動詞之間有狀語和中心語的關系,“意見”和“這件事情”之間有語義依存關系。這樣看來,“這件事情老張的處理辦法我有意見”的問題至少包含了兩個問題點:(1)狀語跟謂語有格支配關系;(2)“意見”類名詞有配價要求。
有了這樣的發(fā)現后,1985年,我跟導師倪寶元、王維賢先生匯報自己的碩士論文選題,并當眾夸口:要形成具有開拓性的碩士論文選題——《漢語句子中謂語跟狀語的格支配關系研究》。征得了導師的同意后,我開始動手考察跟謂語有格支配關系的句子。后來,受時間的限制,逐漸縮小了考察的范圍,把重點放在了準雙向動詞上(如“來往、相識、交手、對立、服務、求援”等)。試比較:
(1)我經常和他來往 → *我來往
(2)我去年和他相識 → *我相識
(3)我明天和他交手 → *我交手
(4)我一直和他對立 → *我對立
(5)我們?yōu)槿嗣穹?→ *我們服務
(6)我們向工人求援 → *我們求援
(7)我們求助于老師 → *我們求助
(8)我們受業(yè)于章門 → *我們受業(yè)
這些動詞都有一個共同點:“要求兩個名詞性成分與它發(fā)生強制性的句法聯系,并且當這兩個名詞性成分與之同現時,其中有一個名詞性成分必須用介詞來引導。”隨后,系統(tǒng)地考察了500多個準雙向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表現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碩士論文《現代漢語準雙向動詞研究》。畢業(yè)后,該文刪節(jié)發(fā)表在《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
2.博士論文
1987—1990年,我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繼續(xù)沿著碩士的選題方向前進。此時的目標是:解決漢語名詞的配價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做了現代漢語二價名詞的研究,比如“意見、感情”類。然后又做了現代漢語一價名詞的研究,比如“尾巴(部件名詞)、父親(親屬名詞)、面積(屬性名詞)”類。
由于缺少后續(xù)的課題,無法達到博士論文的規(guī)模,只好暫時擱下。和導師朱德熙、陸儉明先生商量過后,決定另起爐灶?;谙惹皩Α白 薄奥犞?!”類祈使句的調查與分析,我決定把這套方法推廣開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博士論文《現代漢語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現在看來,當時的選擇是對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冒進,也許會山窮水盡。
3.博士畢業(yè)后
博士畢業(yè)后,我將以前的想法陸續(xù)整理成文。(1)先發(fā)表了《現代漢語名詞的配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和《一價名詞的認知研究》(《中國語文》1994年第4期)。(2)繼續(xù)推進,發(fā)表了《謂詞隱含及其句法后果》(《中國語文》1995年第4期)和《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中國語文》1996年第4期)。(3)將前期的研究成果系統(tǒng)化,形成了《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漢語句子的焦點結構和語義解釋》(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漢語名詞物性結構的描寫體系和運用案例》(《當代語言學》2014年第1期)等。
當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學仍需努力。
五、世俗時代,學者如何安身立命④
以上所說,大多是技術層面的經驗,未必對大家有用。對于一個學者來說,除了學術研究外,還面臨著如何處理好生存、修養(yǎng)與學術的關系問題。此時,更需要在價值層面確定自己的精神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下面,就以臺灣著名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嚴耕望⑤為例,看一下他是如何處理學術、生活和個人修養(yǎng)的關系的。
1.“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對于物質享受,嚴耕望并不在意,習慣“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唯一常感不足的是學術工作。他說:“我常反省自己,覺得我非貪人,但對于學術工作卻很貪,既欲精深,又想有相當宏通,如此就不免隨時努力去做。”
嚴耕望認為,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史學大家,應具備幾個最基本的條件:(1)健康的身體。他曾不止一次扼腕嘆息:“我們這個時代的史學家群推陳寅恪先生為巨擘,以他天分之高,學養(yǎng)之深,語文工具之博備,誠為曠世難得之人才?!钡瓣愐∠壬笾静凰臁?,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身體太差”。(2)健康的心理。真正的學者應該有健康的心理,大境界才能出大學問,心術不正者絕對難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嚴耕望還指出,優(yōu)秀的史學家最好是“一個健康純凈的‘學術人”。要進入這一境界,“功夫不全在用功讀書,尤要從人生修養(yǎng)做起”。(3)持之以恒。嚴耕望自認天資不高,常常說自己“才極平庸,尤弱記憶”。對于今天的成就,嚴耕望總結道:“如果要說我對學術工作有一點小成就,主要是靠一個‘恒字訣。”嚴耕望的學術研究,六十年如一日。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是匠心獨運、持之以恒的大手筆?!短破蜕胸├杀怼窂氖占Y料到出版,花了九年的時間;《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唐代交通圖考》則用了近五十年的時間。
2.“看人人所能看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錢穆曾勸勉自己的弟子:“給青年們一些影響,否則他們都不懂學問應該怎么做了!”在此背景下,嚴耕望融匯自己的治學心得和陳寅恪、傅斯年、錢穆等大家的治史經驗,形成了《治史三書》。雖然該書產生于20個世紀70年代,距今已經有四十多年,但書中的很多觀點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時時啟發(fā)著后來的讀者。比如:(1)在學術積累方面,嚴耕望開篇即指出,治史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所謂“專精”,便是在某一方面有專深的研究。所謂“博通”,就是既要有歷史學的知識,也要有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即便在歷史學的內部,也要“博通”?!把芯恳粋€時代或者朝代,最少要懂三個時代或朝代?!敝挥性凇安┩ā钡囊曢撝辛η蟆皩>保拍堋爱a生大而且精的成績”。
(2)在學術選題方面,嚴耕望認為:“要廣泛看書,不要抱著題目去翻材料。”如果僅僅抱著一個題目去找材料,當你做完這個題目,其他的東西所得不多,久而久之,學術能力必將越來越弱。相反,如果博覽群書,在書中發(fā)現材料與問題,久而久之,學術能力必將越來越強,中年之后將一片通明無往不可。(3)在學術體系構建上,嚴耕望希望研究者“要空蕩蕩地毫無一點預先構想,完全憑一些散沙般毫無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個架子自成一個體系”。如果史學工作者“每一論題大體都先有了一個結論或者意念,這個結論或意念是由他們奉為神圣的主義思想所推演出來的”?!八赃@些所謂史學工作者,只是相應當政者‘學術為政治服務這一個相當坦率的口號,而趨附權貴,不是真正的史學家。”
六、怎樣做一個純粹的學術人⑥
嚴耕望認為,如何確立志業(yè)、修養(yǎng)身性、規(guī)劃目標,關乎一個歷史學者能否取得重大的成就。因為,歷史學不像文學與科學,少有年輕的大史家;歷史學的創(chuàng)獲也主要不仰賴于天才。為了幫助年輕學者盡快成長起來,盡快成為一個純粹的學術人,嚴耕望在《治史三書》中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議。這里,擇其要點,概述如下。
1.“有大志、有信心、有計劃”
嚴耕望認為,“做學問要想有較高的成就,最好能先有抱負、有信心、有計劃”。具體說來:(1)和科學、文學不同,“史學必須要經過長時間持續(xù)堅強的努力始可能做得到,沒有遠大的志氣,如何能長時間持續(xù)堅強的努力!”“有了遠大志向,始能有個目標。”(2)自信是“跟著立志而來的必要的信念。一個人沒有自信心,縱然立志,也等于未立志。自信心的基礎不是也不能建筑在天才之上?!庇辛四繕撕螅氨仨氁露Q心,奮發(fā)努力百折不回的去達成目標?!保?)有大志有信心是成就大學問的必要條件,但光有這些還不夠,“若求取較大成就,絕非事先有個大體固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不可;否則縱能有成,也將大打折扣?!北热?,《唐代交通圖考》(1985)、《唐代人文地理》(1954)、《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961)這些大部頭的著作,“倘若事先無一定的目標,無堅強的信心,無長遠的計劃,相信一部都不能完成。”
2.“一心力,惜時光”
嚴耕望認為,真正的學者應“將自己有限度的精神心力集中在治學工作上,始能有成,若不能精神集中,將心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則學問必不能有多大成就”??赡艿脑?,“最好他生活一切都投注浸潤在學術工作中,成為一個純粹的學術人”在實際的生活中,嚴耕望也正是這樣做的:(1)盡量不分散精力。除了“談天邀游”外,“影視報章,亦隨時警惕,盡量放棄,緊縮到了解時局與娛樂生活所必要的最小程度,每天只看一種報紙,至多一節(jié)電視,以使心力時間不要分散?!保?)盡量不浪費時間?!耙恍囊灰獾淖鑫业膶W術工作,不參加任何活動——包括學術活動;連學術會議也不主動的參加,因為我覺得花費時間太多,所得不償所失”,“就是教書也是最近十幾年到香港以后的事?!睂τ谀贻p人,嚴耕望希望“每天抽出兩小時讀書”,“若能永恒的堅持十年以上,一定會有相當成就?!?/p>
3.“淡名利、避權位”
嚴耕望認為:“為了學術成就,名利權位,皆不能分心爭取。而權位兩者,不但不能爭取,而且要絕對避而遠之”,“決不可貪圖暫時虛榮,妨礙大計?!?/p>
嚴耕望不慕名利,不侍權貴。只要是影響他學術大計的因素,無論名利還是權貴,一概謝絕。這樣的例子有很多:(1)1945年,傅斯年接納嚴耕望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首次面見,傅斯年希望嚴耕望能留暫時在身邊協(xié)助他處理日常事務。嚴耕望認為這與自己的學術研究相沖突,直接拒絕。(2)1962年,“中央研究院”院長王世杰(1891—1981)希望嚴耕望寫一部《中國政治制度史》。此時,嚴耕望的興趣已經轉移到歷史地理方面,無暇顧及政治制度,加以時間有限,沒有把握限期完成,婉言拒絕。
(3)隨后,王世杰又希望嚴耕望仿照劍橋史主編可以使他流芳百世的《中國通史》中古史的部分,考慮到一旦接手自己幾百萬字的研究計劃便難以完成,于是婉言謝絕。
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術人,嚴耕望以其“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體大思精、卷帙煌煌”的論著,贏得了無數的海內外贊譽。《唐代交通圖考》被視為20世紀中國交通史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是中國交通史研究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吨问啡龝肥且徊俊坝呀疳樁扰c人”的作品,該書“出版后,在臺灣大受文史學子歡迎,成為他們的入門必讀書,影響波及海外與大陸”。⑦嚴耕望去世后,余英時在《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吹繃栏麑W長》中說道:“耕望是將全副生命獻給學問的人,真正達到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境界?!笔钱斨疅o愧的“錢賓四最欣賞的學生”和“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⑧
如果博士生們愿意,那么你們也完全可以做一個像嚴耕望那樣的純粹的學術人,你們的研究也應該可以載入學術史。
七、結束語:大好年華莫辜負
法國大文豪雨果(1802 —1885)有句名言:“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個時機已經到來的想法。”⑨趕上當今中國這樣一個“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轉型時代,能不能有所成就,關鍵是看你:有沒有想法(所謂仰望星空),能不能踐行(所謂腳踏實地)。
注釋:
① 轉引自范子燁.“大學問”與“大福澤”[N].中華讀書報, 2012-03-21:15.
② 轉引自《新京報》2016年8月20日B01版。
③ 這里的“我”指本文的第一作者。
④ 本節(jié)依據《新京報》對嚴耕望百歲誕辰的報道整理而成,參看《新京報》2016年8月20日B01-04版。
⑤ 嚴耕望(1916-1996),本名德厚,字耕望,號歸田,桐城羅嶺人,著名歷史學家,以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研究蜚聲史壇。194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歷史系。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新亞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等職。(《新京報》2016年8月20日B02版)
⑥ 本節(jié)引文如無特別說明,均摘自嚴耕望的《治史三書》,不再一一標注。引文外內容部分參考了《新京報》2016年8月20日對嚴耕望的專題報道。
⑦ 虞云國.《治史三書》:金針度人的治學入門書[N].文匯報,2016年4月8日W02版.
⑧ 轉引自《治史三書》“附錄”部分。
⑨ 轉引自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12年11月26日稿,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684?page=rest。又見 陸俠.從“趕上時代”到“走在前列”[N].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4日第5版.
參考文獻:
[1] 嚴耕望. 治史三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力,朱光潛等.怎樣寫學術論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3] 沈家煊. 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學術遺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
[4] 申小龍. 左傳主題句研究[J].中國語文,1986(2).
[5] 何九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6] 范繼淹. 多項NP句[J].中國語文,1983(1).
[7] 陳建民. 不要用小本錢做大買賣[J]. 語文建設,1997(12).
[8] 孔雪等. 百年耕望[N],新京報,2016年8月20日B01-04版。
[9] 盛林,宮辰,李開.二十世紀中國的語言學[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
[10] 袁毓林. 現代漢語準雙向動詞研究[J]. 語言研究,1988(1).
[11] 朱德熙. 緬懷丁聲樹先生[J]. 中國語文,1989(4).
[12] Huang, Y.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