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瓷板畫藝術要成為一種獨立的純藝術形式,其內容必須是中國的,而形式上應該是多元化、綜合性的。
關健詞:瓷板畫;發(fā)展;特別;價值
引言
瓷板畫制作工藝復雜。首先,須如同繪畫一般將各種顏色的釉料涂抹在素瓷板上,形成畫幅;然后在板面上施一層透明釉;最后入窯高溫燒制,經過系列過程成型。瓷板畫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淺絳等;紋飾內容涉及面廣,包括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魚藻及吉祥圖案;形制也呈多樣化,有長方、圓形、橢圓、多方、多角、扇面等式。
瓷板畫藝術特點的形成
⑴、瓷板畫的單純性藝術創(chuàng)作
在瓷板畫藝術中,單純化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準備階段。在瓷板粉彩繪畫藝術方面,“珠山八友”無疑是“單純性”的典范。他們在瓷繪色料的運用上,幾乎都能達到駕輕就熟的程度,而且在他們的作品中,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情結也得到了一定的彰顯。在恢復清三代后逐漸衰弱的陶瓷文化意味的過程中,“珠山八友”起到了巨大作用。
⑵、瓷板畫的材質和藝術表現力上的優(yōu)勢
陶瓷材質本身所具有的內在美,使得瓷板畫藝術比其它藝術門類更具有表現效果上的優(yōu)勢:既能表現國畫的水墨韻味,又能表現水彩畫的靈動;既能傳遞中國文化精神,又能體現出對西方文化的某些理解。為體現出藝術表現力的優(yōu)勢,就必須抓住各個藝術門類的關鍵特質,這和藝術家的藝術理解力密不可分。
二、瓷板畫的發(fā)展史
2.1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囿于制作工藝水平,瓷板畫面積較小,雖有青花、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粉彩幾種,但作品遠沒有器皿類陶瓷多。晚清時期,一種與粉彩工藝風格相近的淺絳彩悄然出現。淺絳彩藝術摒棄了當時粉彩分工細、工藝繁、以發(fā)樣照描的工藝過程,從咸豐年間興盛以來,一度成為景德鎮(zhèn)釉上彩的主要品種。它是由素養(yǎng)較高的文人親力親為,以繪畫形式表現的陶瓷藝術新門類。早期淺絳彩瓷畫名家都是擅長在紙絹上揮毫潑墨的畫家,如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畫家。
2.2民國時期
淺絳彩瓷畫是文人畫家初入瓷苑之作,由于他們對陶瓷工藝的淺嘗輒止,導致瓷藝與畫藝的結合尚有不足。民國初年,淺絳彩已漸衰微,隨之而起的民國粉彩承接了淺絳彩藝術所創(chuàng)的先河,將中國畫韻致與粉彩工藝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曉棠等人融畫理筆墨于工藝技巧之中,用筆靈活而工謹,設色雅致而俊秀,瓷畫結合,別具一格。繼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結社圖新,在繼承粉彩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雖然他們“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惟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但創(chuàng)新宗旨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fā)展以來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力證傳統(tǒng)粉彩同樣具有在瓷板上表現文人畫的藝術魅力。同時期的瓷畫名家還有張志湯、方云峰、余翰青等,他們對粉彩工藝能駕馭自如,作品畫人物之品貌、圖峰巒之氣勢、描花草之秀美,題材內容豐富,表現形式活潑,其中也以瓷板畫作品居多。
2.3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隨著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概念化、圖說式的傳統(tǒng)題材內容被去蕪存菁,從而引起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媒質與風格的變化。瓷畫家們情真意切,熱血沸騰,為花鳥寫照,為人物傳神,寫高山氣質,展麗水風情。如王錫良的瓷板畫《黃山西》、張松茂的瓷板畫《群山滴翠》等就是瓷畫家用彩筆構筑的精神家園。而今日,瓷板畫形式多樣,博采眾長,不斷推陳出新,各種藝術觀念與風格并存,乃時代之新貌。
三、瓷板畫藝術確立的文化價值
瓷板是陶瓷器物中最為接近日常繪畫載體的形式,瓷板畫藝術幾乎具備了陶瓷繪畫所有的文化意味。在當前繪畫回歸的大環(huán)境下,任何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繪畫形式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任何一個從事瓷板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工作者都必須清楚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不能仍然將瓷板畫藝術停留在對中國畫、油畫等其它畫種普通技法亦步亦趨的描摹上,而應該跟隨整個民族文化復興的步伐,從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味的角度出發(fā),使瓷板畫創(chuàng)作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總之,所謂瓷板畫,是指在平板素瓷上手工繪畫后,再經高溫燒制而成的陶瓷藝術品,既是瓷又是畫,是一種獨特的陶瓷藝術,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與紙張、紡織品等材質上的繪畫作品相比,平整而光潔的瓷板畫有著獨特高雅的細膩感。近年來,瓷板畫因其獨特的裝飾效果,越來越受到藏迷的重視。
(作者單位:徐明陶瓷藝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