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范健泉
【摘 要】無錫華師伊夫婦墓出土的四枚玉章,篆刻精美。本文根據(jù)文獻重新隸定、梳理印章內(nèi)容,同時證明印章作者分別為與華師伊時代相近的篆刻家陳公獻和蘇宣,且陳公獻三枚印章更是海內(nèi)獨有。
【關鍵詞】華師伊 蘇宣 陳公獻
1984年在江蘇省無錫縣(今無錫市)甘露鄉(xiāng)彩橋村東蕭塘墳發(fā)掘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據(jù)墓志,此墓為明代華師伊夫婦合葬墓。墓內(nèi)出土了包括“大彬”字樣紫砂壺在內(nèi)的大量精美文物,為明代文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墓中出土了四枚玉章,玉章自出土以來,主要收藏于錫山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故除了簡報鮮有學者考證其字面內(nèi)容和作者。限于文體,未做太詳細的考證,其新的觀點可以主要概括為:第一,簡報中所謂“公所”當為“公獻”,并且只出現(xiàn)三處,“清機閣”印章上沒有這兩個字;第二,“清機閣”是華察府第“嘉遁園”一景,“清機閣”款印章上“應制”是明代篆刻家蘇宣的字;第三,“椒束室”當為“椒葉室”[2]。筆者經(jīng)過辨識印面內(nèi)容,認為其篆刻者是明代著名篆刻家蘇宣和陳公獻,“椒束室”當為“茮申室”。
一、人物生平
華師伊墓出土墓碑一方[3],是其生平的主要資料,現(xiàn)將其生平簡單梳理如下。
華師伊(1566—1619),字公衡,別號涵莪、錫邑之華,無錫鵝湖人,明代名士華察之孫。華察有三子,其中長子華伯貞是華師伊的父親。華師伊有一位兄長,名為華師皋,還有一位胞弟,名曼,華師伊的夫人名喚張孺人。其兄華師皋早逝,兩子興隆、興進由華師伊撫養(yǎng)長大。華師伊少年之時開蒙應該是跟著他的長兄華師皋,后華師皋去世,華師伊在家刻苦讀書,隨后拜某位“孝廉”門下繼續(xù)學業(yè),考慮到他老師的水準為舉人,即推測華師伊當時應該還只是童生一名。華師伊考取舉人的年份應當是辛卯年(1591年)。推測緣由有二:其一,由墓志銘錄文“辛□之后□□□□□□□□□□□□落榜”來看,再結合上下文,時間應為“辛巳”(1581年)或者“辛卯”(1591年)。其二,明代鄉(xiāng)試逢子、午、卯、酉年八月舉行[4]。結合上下文,華師伊應是在這一年考過鄉(xiāng)試,獲得舉人身份,而次年又去北京參加“會試”卻不第。根據(jù)公元1581年來推算,當時華師伊不過15歲,考取舉人的概率很低,所以他應是在1591年考取舉人身份。
華師伊的墓志銘稱他為“太學涵莪華公”。“太學”是“太學生”的簡稱,通稱“監(jiān)生”?!埃鞔O(jiān)生)根據(jù)其來源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舉監(jiān)、貢監(jiān)、蔭監(jiān)和例監(jiān)四種?!盵5]由于華師伊已為舉人身份,所以他進入太學時的身份應該是“舉監(jiān)”。明制規(guī)定,凡來京會試落第的舉人,經(jīng)翰林院選拔,擇優(yōu)送入國子監(jiān),其稱為舉監(jiān)生。舉監(jiān)生可一邊讀書,一邊等到下次會試時再出監(jiān)應試。
墓志載:“丁酉□為□□□□□蜚語,踉蹌南還,事雖得白,而公自知數(shù)□,無意棘闈業(yè)矣?!倍∮夏晔?597年,查閱明代考試年表[6],丁酉年并無會試,那么華師伊參加的最后一屆科舉考試就應是萬歷二十三年乙未榜(1595年)。只是他科舉結束之后又滯留北京不歸,兩年之后又突然遭遇到了“蜚語”,“狼狽”地“南歸”回到家鄉(xiāng)。據(jù)墓志,雖然他最后“得白”,但是從此不再參加科舉,原因可能為家中的孩子因逐漸嶄露頭角,華師伊需要全力培養(yǎng)而放棄科舉。但筆者仍對他突然間不再熱心功名這件事而感到奇怪。華師伊當時只有31歲,雖然是號稱全力培養(yǎng)下一代,但是查考明代的進士名錄,似乎也并沒有華家“興”字輩的在榜,可見其傾力教育的結果也一般[7]。同時他年至54歲去世,30多歲也應是“身強力壯”之時,也不應該因為身體方面而“棄考”,所以華師伊忽然放棄科舉可能是另有原因。
二、印面內(nèi)容
最早提供這四枚印章資料的是考古簡報,并且對其做了初步的考證[8]。筆者根據(jù)玉章上的書法內(nèi)容和相關文獻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公衡”是華師伊的字,“公衡”與“公衡父”兩印是典型的“字印”。一般來說,中國古代人的字都是和名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按照墓志不難推測,“師”字是依華家的輩分帶來的,所以其字和名的聯(lián)系主要是在“伊”和“衡”上。這里應該特指古代的官職“尹”和“阿衡”,相當于是后來宰相一類的職務。班固《漢書》記載:“師古曰:阿衡,伊尹職號也?!盵9]可見華師伊的字可能是根據(jù)輔佐商湯滅夏的著名宰相伊尹的名字所取。華師伊出身官宦家庭,名、字相互呼應,一般都是長輩所取,寄托對下一代的期望。華師伊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前半生去努力爭取功名也是很正常的。
“公衡父”大概是在“公衡”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案浮笔枪糯鷮τ谀凶拥拿婪Q。明清時期的人也會在字后面加“父”以自稱的風氣。鄧散木認為:“至字下加‘氏,或‘父字作某某氏、某某父者,則皆明清之季所造作。案:‘父,與‘甫通,男子之美稱也。字下加‘父,則是自美矣。故字印作某某氏則可,作某某父則不可。”[12]
而簡報隸定為“椒束室”的印章,或也有隸定為“椒葉室”。但筆者仔細觀察印面,認為應該是“茮申室”?!捌洝迸c“椒”是異體字,但是從印章的筆畫來看,尊重其原意,隸定為“茮”比較合適。“束”字從木從口,但是從同印章的“茮”來看,如果看作是“束”的話,筆者認為“木”字的寫法前后有些不一致。就算是可以認作“木”字,其剩余的筆畫也不足以構成“口”字。所以不是“束”字的可能性較大。再結合文獻,筆者認為“申”字則更為可能。“茮申”可從文獻中查到出處,《楚辭》載:“握申椒與杜若,冠浮云之峨峨?!盵13]《淮南子》也載:“申茮、杜茞,美人之所懷服也?!盵14]“申椒”是香草的一種,用來比喻君子高潔的人格,同時又與“美人”相聯(lián)系,這也反映了華師伊在人格和政治上的抱負。
“清機閣”和“茮申室”一樣,應當都為華師伊的齋館印?!睹髟娾n》中有一首華察題寫的詩:“月上孤峰靜夜分,憑高四望絕塵氛,天空萬籟人俱寂,惟有踈鍾在白云?!盵15]此詩歌題名為《清虛閣》,當然“清虛閣”與“清機閣”自然不是一回事,筆者猜測應是后來華師伊另外有所建樹且避諱先人名號而取。
三、邊款內(nèi)容和印章作者
明清篆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印章的側面或者頂部書寫邊款。華師伊墓出土的四枚印章也都有邊款,不過目前還未有人進行內(nèi)容的識讀和考證。
從“清機閣”這枚印章來看,其印頂面并沒有“公所”二字。除了“清機閣”三個字行書外,還有“應制”二字行書,從字體的風格、大小來說,“應制”與“清機閣”應是同一個人所為(見圖1)。“應制”指的應該就是明代著名的篆刻家蘇宣?!疤K爾宣者,歙人也。名應制,爾宣其字?!盵16]古人直稱其名是大不敬,故此處應該是蘇宣自題。
除此之外的三方印章,簡報認為刻有“公所”二字,但筆者認為應是“公獻”。首先,“公”字是行草書的寫法,這一點并無爭議。那么為了書寫的一致性,所謂的“所”必然也應是行草書。熟悉行書的人都知道,“所”字的行草書寫法在古代有比較固定的程式,一般都是以長橫起筆,而此處是一個短橫或者小點(見圖2),所以這里明顯不是“所”字。因此并不是簡報中所提的所謂楷書,“公所”。
其次,既然此處為行草書,那么仔細觀察,其實應該是“公獻”二字。此玉章上的“獻”字寫法走的應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書法之風格,這可以從孫過庭、文彭等人書法上的一脈相承看出來。因此這三方印章的邊款應為“公獻”。
翻閱文獻,這個“公獻”很有可能也是篆刻家的名字?!捌洳栃鹫咴换⒘株惥I,公獻恂恂長者。其所淵源實自新安而絕不繇二君?!盵17]這個玉章作者應該就是當時和蘇宣齊名的杭州篆刻家陳公獻。
對于陳公獻的生平,文獻記載的并不多。但陳公獻在明代可以和蘇宣齊名,應該也是十分重要的篆刻家,但其篆刻作品目前也沒有明確傳世,所以其名聲一直不顯。
而他的篆刻作品和蘇宣所創(chuàng)的作品一起出現(xiàn)在了華師伊的墓葬中,也用實物證實了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蘇宣生卒年大概為1553~1626年[18],陳公獻雖沒有明確的生卒年,但明代《研寶齋遺稿》中記載“武林陳公獻甲辰冬客游卒”[19],則可知陳公獻卒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他們在時代上和華師伊都是重合的,故從時間上也印證了他們?yōu)樵撚≌碌淖陶?。蘇宣和陳公獻都是明代著名的篆刻家,這四枚玉章對于研究他們的篆刻風格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四、小結
梳理考證四枚印章的印面和邊款內(nèi)容,最大的收獲就是發(fā)現(xiàn)其篆刻者為蘇宣和陳公獻。在文獻記載中,他們兩人齊名,這次在墓葬中也恰好得到了驗證。不過相對于陳公獻,蘇宣有印譜傳世,在篆刻史上的知名度也更高。而華師伊墓出土的三枚陳公獻印章目前應該是海內(nèi)獨有,尤為珍貴。陳公獻是杭州人,從地域上來說是“浙派”的先導;而在藝術主張上他學習何震,屬于篆刻上的“徽派”。希望這四枚印章能夠引起篆刻史學界的更多關注與研究。
參考文獻:
[1][3][8][10]無錫市博物館,無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無錫縣明華師伊夫婦墓[J].文物,1989(7).
[2][11]無錫博物院.唐伯虎真去他家打過工嗎?[R/OL].(2016-08-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kyMTcxMQ==&mid=2651101492&idx=1&sn=7a34e8895c74aff3964a15e6c8f66dd1&scene=23&srcid=07078AaxHhVmv7jYYxwZloHI#rd.
[4]李尚英.科舉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龔篤清.明代科舉圖鑒[M].長沙:岳麓書社,2007.
[6]邱進春.明代江西進士考證[D].浙江大學,2006,博士學位論文.
[7](清)盛子鄴.類姓登科考[M].濟南:齊魯書社,1997.
[9](漢)班固.漢書·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鄧散木.篆刻學[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13](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卷十六·九嘆章句第十六·惜賢[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卷十八·人間訓[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清)彭孫貽.明詩鈔·明詩七言絕句,四部叢刊續(xù)編景寫本.
[16][18]劉東芹.蘇宣軼事考[J].書譜,2008(9).
[17](明)黃宗羲編.明文?!ぞ砣偈恕窃ㄓ∽V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明)劉世教.為陳阿山丐助啟事[M]//研寶齋遺稿·卷十二,明天啟六年劉祖鐸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