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徐燕+何杰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語言學家呂叔湘說:“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老師課堂上學到的占多少,從課外閱讀學到的占多少,我認為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換句話說,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識理論都是從課外閱讀書籍中學到的?!苯逃杂藶槟繕恕?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愛國主義情感、國際視野、人文精神、人生態(tài)度、不同領域的關聯(lián)等品質和素養(yǎng),不是只靠課堂教學就能達成的,需要長期、多方面的熏陶。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長期以來認定的教學目標之一。高中生在文本準確理解、知識歸納概括和文字表達方面容易欠缺邏輯,這也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一個瓶頸。本文主要從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片段入手,嘗試跨學科的合作教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本含義、歸納文本信息以及形成文字表達的能力。
一、學科合作指導閱讀的必要性
從新課程的理念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各個學科的共同目標。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不能把各個學科的學習截然分開。例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初稿)》指出,“歷史課程的設計考慮到與思想政治、語文、藝術、地理等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既注意與其他相關學科課程相關內容的配合,又注意歷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學好其他學科課程的作用,力圖使各學科相關課程發(fā)揮出整體作用,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要實施的新課程在教學中不分文理,這就意味著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是多個學科的共同目標。
從文科學習和社科書籍的特點看,學生在閱讀時如果沒有其他學科的知識支撐,將無法深入閱讀和理解書籍。沒有語文的功底,讀不懂文本,就會影響對哲學(或政治其他領域)、歷史的理解;沒有歷史知識,就不了解文本寫作的時代背景,限制理解的深度,不知曉文本這樣寫的原因;沒有哲學等政治領域的常識,就不能升華對文本的見識,不能用正確的方法論和價值觀判斷、評價
文本。
從高中生的閱讀實踐看,學生的閱讀質量不能保證?,F(xiàn)在學生學業(yè)負擔重,快餐文化流行,要讓學生高質量地閱讀,在時間和精力上是不允許的。而且,閱讀質量評價不易操作。每個人閱讀的書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很難制定一個評價標準。此外,教師為了鼓勵學生閱讀,往往不愿約束他們的思想,欠缺具體指導。這就導致多數(shù)學生無法從閱讀書籍中得到思維能力的提升,反而因讀書過濫、認識膚淺、先入為主,養(yǎng)成不良的讀書習慣。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嘗試改變指導學生讀書的方式,由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的教師共選一個文本,結合學科特點指導學生閱讀,將閱讀指導和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
素養(yǎng)。
二、多學科共同指導閱讀的教學策略
1.選擇文本的依據(jù)
首先,根據(jù)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確定文本。了解學情是選擇文本的依據(jù),知己知彼,才能使閱讀指導有的放矢。具體到我校學生,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泛泛讀書不落實,不琢磨文章觀點,分不清文本主次;閱讀側重情節(jié)及由此產(chǎn)生的感性認識,不注重理性分析;不能從多個角度理解分析文本,導致認識的片面性。因此,教師選擇的文本,要是邏輯清晰、觀點明確、有敘述有論證的范文—名著名篇。
其次,找尋不同學科教學中的交叉內容。不同學科對相同內容會有不同的解讀。在講授時既有本學科的特色,又有相通一致的地方。如果好好利用,定會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再次,結合教學進度選取文本。在考慮學科搭配時,我們會以一個學科為主,另一學科為輔,來解決這個難題。例如,在高二第一學期,語文的重點閱讀書目是《孟子》,政治課按進度講哲學選擇了《孟子》《春秋繁露》《矛盾論》等名篇,歷史課正好講授思想史的內容,這樣我們可以講述其背景和主張來鞏固舊知和對應新知。當然,有些內容課程不涉及或還沒有講到,提前講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最后,選擇名著節(jié)選,有助于學生精讀,使閱讀指導更為有效。表1就是我們在高二第一學期所選擇的閱讀篇目與學科教學內容的對接(部分)。
2.指導閱讀與學科素養(yǎng)相結合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素養(yǎng)要求學生具有語言積累與建構的能力、論證與思辨的能力,要讓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文本的過程中提升這些能力,并使這些能力有利于對歷史與政治知識的理解。政治學科素養(yǎng)要求在政治認同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能夠辯證、全面地認識事物,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立觀點。而歷史學科素養(yǎng)要求學生具有時空觀念,會對歷史事物進行解釋,在論述中史論結合,并具有邏輯性。
基于上述學科要求,指導學生閱讀的教學目標可以設置為: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文本的立場和觀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②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方法,包括制作讀書筆記,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③幫助學生掌握文本內在的邏輯、因果關系,提高文本解讀分析能力。④學會用學科或跨學科的知識解決文本中的新問題,并以文字表述成文,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和人文
素養(yǎng)。
在閱讀指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學科功能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根據(jù)語文、歷史和政治學科的不同功能確定教學順序。第一課時為語文,主要掃除文字障礙,分析文本的布局謀篇、結構段意,為進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礎;第二課時為歷史,主要結合教學內容分析文本的寫作背景,解讀相關的歷史概念或結論,讓學生站在歷史的節(jié)點客觀看待問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政治學科進行第三課時的指導,用哲學或經(jīng)濟學、政治學的角度分析文本,對文本進行理性升華。這樣在課堂教學中用不同的學科理論解讀同一文本,可以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辯證地理解同一問題,拓展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yǎng)思維的嚴謹性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孕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本文以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的教學為例,說明指導學生文本閱讀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共產(chǎn)黨宣言》文本,厘清各個章節(jié)的主要內容與成文思路,特別是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歷史學科首先要強調使用唯物史觀,通過解讀恩格斯的各版本序言,強調馬克思的觀點隨著時代變化應更新的問題,使學生能結合時代背景評價歷史問題,辯證地、發(fā)展地看問題。在第二部分內容“國際工人運動歷史”專題中,歷史教師要彌補教材講述的不足,拓展學生的學科知識。政治學科要通過文本的解讀,使學生理解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體會這兩對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化,進而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運用唯物史觀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3.教學評價和反饋的設計
寫作表達是思維能力的輸出表現(xiàn),也是精神感悟的輸出形式,更是表達新觀點的機會,是閱讀的總結升華。如何評價指導閱讀的功效?最重要的標準是:學生課后的寫作表達是否具備邏輯性。在指導完成一個文本閱讀后,教師通常會布置寫作作業(yè),要求學生運用學科指導的方法,用論文的形式把感悟按照一定的邏輯表達出來。作業(yè)標題只確定為一個范圍,呈現(xiàn)為主題式。比如,閱讀《論十大關系》后,我們會讓學生圍繞“重工業(yè)、輕工業(yè)與農(nóng)業(yè)的關系”寫一篇文章,標題自擬。教師則根據(jù)學生寫作的學科側重進行評價,如內容偏重歷史就由歷史學科來閱讀評價,偏重政治則由政治學科閱讀評價?!罢c公民關系”(政治)、“從‘農(nóng)業(yè)就是工業(yè)與‘工業(yè)就是一切看中蘇社會主義建設的差異”(歷史)、“從農(nóng)輕重角度評價蘇聯(lián)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歷史)……就是學生所寫的閱讀作業(yè)標題。
多學科共同指導閱讀的實踐,可以促進學生從學科內綜合分析文本,進而跨學科分析文本,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形成深刻、包容、寬廣、靈活的優(yōu)秀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思維向哲學理性的高度靠攏。
從書籍閱讀、合作學習和寫作表達中,學生的心靈會得到凈化、修養(yǎng),孕育出正能量的價值觀。同樣,在指導閱讀中,教師的教學觀、學生的學習觀也會更新,教育與教學、教師與學生、訓練與素養(yǎng)和諧、互動、相長。
總體上說,我們的閱讀指導和合作課堂尚處嘗試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隊伍建設方面,教師專業(yè)合作團隊需要繼續(xù)磨合,形成共識;第二,課程建設方面,努力推動“閱讀指導和合作教學”由“創(chuàng)新課程”轉變?yōu)椤俺R?guī)課程”,將其和高中階段的閱讀指導實現(xiàn)有效結合、統(tǒng)籌安排;第三,教學環(huán)節(jié)方面,閱讀文獻或文本的選擇尚未形成規(guī)劃,學科間需要在教學設計方面精細化耕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