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壽芳
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教師如果單純地依靠生硬的說教或者直接灌輸,那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教育,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求知,在不斷求知中生活。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所以,不能將關注的視角滯留在教科書上,而應以教科書上的內容為原點,鏈接學生的現實生活,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學到新鮮、有用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率。
一、教育內容生活化,明確教育元素
現實生活是進行品德教育的源頭活水,也是其最終歸宿。事實上,學生在生活中有什么樣的親歷,就會形成與之對應的體驗。教師應結合教科書中的生活元素,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他們的現實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發(fā)展自我。
禮節(jié)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部分。作為客人去朋友或親戚家做客時的禮節(jié),學生僅依靠對教科書生硬的學習,幾乎無法把這些禮節(jié)融入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之中。如果教師采取圖文并茂的導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圖片,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或角色扮演進行知識學習,學生分別扮演小客人、家長和小主人等幾個不同的角色。在學生的表演中,環(huán)境布設、人物的扮演,給學生創(chuàng)設的真實的、具體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學生明確并掌握了怎么做客,如怎么叫門、問候、用餐、談話和道別,這樣充分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整個活動中,表演的學生結合做客的標準盡情地演繹,其他學生都在認真地觀察、學習或提出合適的建議……將教科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增強了學生行為規(guī)范意識和學習意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育形式活動化,豐富教育手段
小學生的天性之一就是好動。教師應結合他們的特點,調整自己的教育手段。教師可利用活動化的形式,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活動體驗。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且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活動,如認知與思考、娛樂與操作、制作與賞析、交流與討論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與思考,在學習與思考中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迸發(fā)一定的情感。
用正確的方式與人溝通交流,掌握方法是品德教育內容之一。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打電話”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打電話告訴在超市購物的父母,請他們購買一些日用品;假設在上(放)學的途中,發(fā)現路邊有危重病人,向急救中心(或110)打電話。這樣兩個實踐活動的情境,第一個指向學生的日常生活;第二個指向一些突發(fā)的緊急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進行打電話的具體操作,訓練了與他人溝通時的文明習慣和技能。將品德教育有機地融合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摸索、反思和總結,提升了教育效果。
三、教育時空開放化,拓寬授課范圍
德育如果只限于在教室里,不指向當前的社會現實,那永遠是“紙上談兵”,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由此可見,教師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或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內容;在授課的時空上應推向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要實現開放化,教師首先要精心打造教科書與現實生活間的認知通道,使學生用合適的方式聯系社會,并在充分感知、接觸社會的基礎上關注教科書上的內容,獲得更高層次的理解;其次,可將品德教育整合在各個學科教育中,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學習內容,在資源共享中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活他們的認知思維。
如學生對“白色污染”沒有充分的體驗,更沒有鮮明的認知,無法真正地理解“白色污染”及其危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區(qū),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白色污染”。在實踐中,學生會發(fā)現菜市場附近的廢棄塑料袋隨處可見,很多甚至在“空中飛舞”;發(fā)現小河小溝里有塑料袋、塑料泡沫,水黑味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耳聞目睹,使他們切身體驗到白色污染及其帶來的惡果。教師不把學生“困”在教室里進行說教,而是拓寬了授課的范圍,帶著學生到真實的生活之中去感知,有效地實現了教育時空的開放化。
教師把品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知識、感受生活、領悟道理。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沙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