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上海教材“輸出”提升了教育自信
中國未成年人網(wǎng)評論員王國能表示:今年秋天,英國將全套引進中國《真正上海數(shù)學》的學生用書、教師用書和練習冊,明年1月起,這些教材將正式進入部分小學課堂。這并不是說,我們的中小學基礎教育從體制機制到教學方法,就已經(jīng)很完善而不需要改革了。而是改革要立足本國國情和本民族的思維習慣,不能放棄根本,更不必把主要精力用來折騰事實證明已經(jīng)相當不錯的教材。
(摘自2017年8月17日中國未成年人網(wǎng))
培養(yǎng)杰出人才必須走出誤區(qū)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指出:我國學生杰出人才比較稀缺,學得很差的人也相對較少,這種傳授知識“均值高、標準差小”的現(xiàn)象,與教育中的“大一統(tǒng)”和“一刀切”模式密切相關。學生不是流水線上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世上沒有兩個人的背景、智力、能力是完全一樣的,同樣的學業(yè),不同學生感受到的負擔會不同。因而,我們需要因材施教,并把提升國民的科學素質(zhì)作為教師的重要職責,這才是杰出人才培養(yǎng)之道。
(摘自2017年7月8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教師培訓需要增強針對性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曉春指出:現(xiàn)在的教師培訓,培訓師往往集中在兩端:一端是高校教師或科研人員,善講理論,一端是優(yōu)秀教師,宣講自身的成績、經(jīng)驗。這兩種人講課,出發(fā)點都是“自己手里有什么內(nèi)容”,而不是“學員想解決什么問題”。這些培訓者的思路是講解式的,而不是診斷式的。這種培訓方式,當然可以傳播一些正確的理念和經(jīng)驗,功不可沒,其缺點是缺乏針對性。如此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遇到具體的教育問題,很可能還是沒辦法。
(摘自2017年8月16日《中國教師報》)
防校園詐騙應開展反洗腦教育
媒體評論員王石川說:近期,一種專門面向求職大學生的貸款——“培訓貸”粉墨登場,成為校園貸新亂象。從不良校園貸到傳銷,再到“培訓貸”,大學生因為涉世不深、防騙意識薄弱。培育價值觀需要扣好第一?!翱圩印保瑹o論是傳銷還是“培訓貸”,一大共性就是對受害者洗腦,有必要來一場持續(xù)而深入的反洗腦教育。在這場沒有硝煙較量中,青少年扣好了“扣子”,騙子得逞的空間就會更逼仄。
(摘自2017年8月21日《光明日報》)
語 錄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要與學科教學、主題教育活動有機結合,找到學校獨有的實踐模式。而教師,包括校長,自我學習、自我修養(yǎng)是第一位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袁桂林
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分內(nèi)之事,考試也主要考知識,知識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內(nèi)容。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所以教育必須超越知識。
——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
未來30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如果我們繼續(xù)以前的教學方法,對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我可以保證:30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未來教育應該是探索而不是應試,未來教育最重要的是藝術的感覺、科學的思想。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
隨著家長對教育產(chǎn)品的需求增加,校外輔導市場規(guī)模不斷壯大,對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沒有充足、優(yōu)質(zhì)的師資作為支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難以走遠。
——教育媒體人楊三喜
教師不必過度關注講課的技巧,以及課講得是否精彩,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是如何思考的,能否很好地接受學習內(nèi)容,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從關注“如何教”到關注“如何學”的轉變。
——東北師范大學原校長史寧中
生命中有許多重要的東西,除了學習,孩子更應該掌握這幾方面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能力;愛的能力;認識生命多元價值的能力;拓展視野的能力;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著名作家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