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能力的提高
——以漢譯英為例
吳瑕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翻譯是外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應準確把握翻譯能力模式,將其融入教學。建議通過采用多樣化教學,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需要轉(zhuǎn)變觀念,重視翻譯能力;使用合適的語言材料,增強學習者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在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等途徑,提高學習者的翻譯能力。
翻譯教學;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建議
聽、說、讀、寫、譯一直都是語言學習的重點,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翻譯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和前者不同,翻譯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目的語的語言知識,也不僅僅是將一種語言文字轉(zhuǎn)化到另一種語言文字中去,它是一種有目的的、復雜的活動,涉及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協(xié)調(diào)應用[1]。
翻譯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對學習者翻譯能力的一般要求: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英漢譯速為每小時約300個英語單詞,漢英譯速為每小時約250個漢字。譯文基本準確,無重大的理解和語言表達錯誤。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標準對學習者更為嚴格。
2006年以前,翻譯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自2006年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開始考察翻譯,題型是漢譯英的句子翻譯,但是分值只占到了總分的5%。隨后有研究呼吁英語的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因為翻譯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而且應用性也很強[2]。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再次改革,翻譯題型由漢譯英的句子翻譯轉(zhuǎn)為段落翻譯,考察的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段落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長度為180-200個漢字。改革后,翻譯的難度系數(shù)進一步增加,分值也有所提高(15%)。
以上的要求和考試變化都顯示出了社會和學界對翻譯重要性的肯定,翻譯本應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xiàn)實中翻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夠重視,尤其非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翻譯能力仍然較低。以四級考試的漢譯英段落翻譯為例,學習者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大量使用中式英語,或者出現(xiàn)“洋涇浜”。漢語和英語作為兩種獨立的語言,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結(jié)構和排序,主體與客體等等。而學習者常常因為不了解英語母語者的使用習慣,在思考選詞、搭配、句型以及句子間邏輯關系時,出現(xiàn)母語的負遷移,按照漢語的習慣翻譯句子,結(jié)果不盡人意。
二是詞不達意。這從側(cè)面也反映出了學習者詞匯量不足的狀況?!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定對于我國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詞匯量的一般要求是4780個單詞,其中積極詞匯2000個左右。但從教學的反饋來看,學習者不一定都能達到這個水平。以動作翻譯為例,對于不知道英語怎么表達的動詞學習者常常喜歡用“do”替代,使動意用“make”替代。詞形的轉(zhuǎn)換、詞義的聯(lián)想能力也較差。例如翻譯練習中有一個表達“境內(nèi)多山”,有學習者直接譯成“there are a lot of mountains”,而很少聯(lián)想到可以使用更簡潔恰當?shù)男稳菰~“mountainous”。
三是英語中對應的漢語詞匯把握不準。雖然改革后幾年來的四級翻譯題都和中國歷史、文化或國情相關,按照常理都是學習者熟悉的題材,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習者能準確地把握英語中對應的漢語詞匯。例如中國的農(nóng)歷,如果不了解由來,不知道農(nóng)歷是采取月相的變化周期為月的長度,就很難自己翻譯出”lunar calendar”。更何況有部分學習者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了解也很缺乏,例如不清楚二十四節(jié)氣。
對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的定義中外學者展開了長期的研究,但是歷來存在爭議。因為“能力”一詞本身和許多概念有關,例如普遍知識、技能和專門知識。二十世紀初期到90年代,人們或認為翻譯能力是雙語者天生具有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內(nèi)在的語言技能(Harris&Sherwood,1978);或認為它是翻譯者自身具備的潛在的資源(Toury,1974);或認為翻譯能力應該不同于交際能力,是隨著經(jīng)驗積累發(fā)展起來的(Shreve,1997);隨后,學者又將翻譯能力歸入到交際能力中去[3,4]。直到二十世紀,學者才開始將抽象的翻譯能力分為不同的構成要素或次能力進行分析,例如Neubert(2000)[5]將翻譯能力分為5個參數(shù):語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以及轉(zhuǎn)換能力。而在致力于對翻譯能力進行研究的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研究小組”(PACTE)建立的模型中,翻譯能力則被定義為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知識能力、專業(yè)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1],這一模型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我國的學者也積極地參與了討論和研究(楊曉榮2002;劉宓慶,2003等)[4]。馬會娟(2013)認為翻譯能力的定義和構成成分尚未達成共識,而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外語翻譯到母語,從母語翻譯到外語的譯出翻譯能力研究較薄弱[3]。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nèi)的主流趨勢是英譯漢,而漢譯英,雖然需求量很大,但是得到的關注卻相對較少。實際上,漢譯英比英譯漢所要求的翻譯能力更高。因為顯而易見,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更容易將英語翻譯成符合本國人使用習慣的漢語,而將自己熟悉的漢語翻譯成英語使用者認可和接受的語言更難。這可能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大學四、六級考察的是漢譯英題型的原因之一。
由此,馬會娟以PACTE小組提出的翻譯能力模式為基礎,結(jié)合漢英翻譯教學實踐,將漢譯英的翻譯能力分為雙語交際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策略能力、語言外能力和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這一能力模式的構成如圖1:
圖1 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
在該模式中,雙語交際能力是核心。也就是說,在進行翻譯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就應該達到熟練的程度,雙語的語言能力是確保翻譯順利進行的前提。而且翻譯涉及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這就要求學習者具備用雙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英語的能力尤其重要,因為漢譯英的難點恰恰在于產(chǎn)出恰當?shù)?、符合習慣的英語表達。
翻譯專業(yè)知識是指在職業(yè)翻譯教學中,讓學習者在具備一定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訓練翻譯技能。例如了解翻譯的標準和原則,翻譯的性質(zhì)和類型等。
翻譯策略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進行語言轉(zhuǎn)換時遇到問題并能夠得體處理的能力。遇到的問題往往基于兩種語言的差異。例如如何處理在漢語中有而英語中沒有的詞,如何處理漢語意合的長句等。
語言外能力主要指學習者的主題知識、百科知識和文化能力。翻譯涉及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只有對資料本身以及文化背景具備一定的了解,學習者才有可能正確傳達漢語的意思。
使用查詢工具的能力則是指當學習者在翻譯中遇到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時,需要進行調(diào)查研究,或請教專家或通過各種手段查詢資料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目前的大學課堂中,學習者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翻譯,但是至少在完成漢譯英的段落翻譯時應該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提高無疑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語言。針對以上的漢譯英翻譯能力模式,建議在大學英語課堂中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用多樣化教學,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現(xiàn)在的大學英語課堂面臨很多困境:一是課時量急劇減少,以四川警察學院為例,自2015年起,英語課只在三個學期進行,每學期108學時,每周只有兩節(jié)課。短短的課堂時間內(nèi),教師面對50-60個學生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也無法監(jiān)督每個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采取多樣化教學。除了豐富課堂的上課形式外,學校可以嘗試搭建語言學習中心平臺,方便學習者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學習中心將學習材料上傳,給學習者設定要求,同時監(jiān)控他們整體的學習進度。學校也可以建立獨立的英語廣播臺,在每天特定的時間進行英語廣播,激發(fā)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興趣。學習者自身亦可通過網(wǎng)絡學習。不僅網(wǎng)絡上有大量的英語學習資源,手機也可以下載內(nèi)容精彩,資源豐富的APP,這些方式都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的短板。但是建議教師在課堂中就課后學習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抽查或測試,形式可以是教師批改、課堂討論、也可以是生生互評。只有在足夠的語言輸入下,學習者才能完成有效的語言輸出,繼而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也包括翻譯能力(翻譯恰好也是一種語言的輸出)。
(二)教師需要轉(zhuǎn)變觀念,重視翻譯能力。
雖然聽說讀寫譯,翻譯排在最后,但這并不意味著翻譯是次要的。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教師對翻譯的重視程度一直不高,將它作為前四種能力的附屬。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講解翻譯,或者只進行簡單的講授,指出一些重點的詞匯或句型讓學習者記憶。
另一方面,教師往往混淆翻譯教學和教學翻譯[3]。翻譯教學(法),是外語教學的一種方式,是指教師將文章中困難的部分通過翻譯的方法讓學習者理解。而教學翻譯則是針對翻譯進行的教學,主要由教師對學習者講解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翻譯的技能。很多教師在上課時采用了翻譯教學法,在逐字逐句分析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習者同樣也提高了翻譯能力。但其實以翻譯為目的進行的教學才能真正幫助學習者提高翻譯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很多教師自己都還不具備。這就首先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水平,學習翻譯方面的理論,再在課堂中結(jié)合翻譯練習,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目的地進行教學翻譯。如此,學習者才能具備良好的翻譯專業(yè)知識以及翻譯策略能力。
(三)使用合適的語言材料,增強學習者對本國文化的了解。
在培養(yǎng)漢譯英翻譯能力時,語言材料的選取非常重要。語言材料既包括學習的也包括練習的材料。對于學習材料,學習者平時接觸比較多的就是教材。但無論多么好的教材,里面的內(nèi)容也不能完全適用于每個學生,不能保證他們都有興趣參與課堂練習。更何況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和社會生活脫節(jié)。在此,建議教師鼓勵學習者使用各種真實語料。所謂真實語料,是指在目的語國家中為母語使用者所設計的,而不是為語言教學目的所開發(fā)的語言資料。例如英語的真實語料可能來源于針對本國人發(fā)行的報刊雜志,或者各種影音資料等。對于漢譯英而言,學習者可以通過網(wǎng)絡尋找到大量和中國有關的真實語料。以2016年12月四級考試真題中的一個題目為例,關于“紅色”,百度上即可搜出“Color in Chinese Culture—Wikipedia”, “Red:China’s color of Fire and Celebration”等。在大量閱讀和學習這些材料的同時,學習者不僅擴大了詞匯,增進了英語的語感,也提高了翻譯能力;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通過這種方式,學習者不僅能更了解中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最新的時事政策,從而緩解目前的中國文化失語;也能借機旁窺和熟悉目的語國家,觀察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理念,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語言。
對于練習材料,課本上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多,學習者也可以嘗試自行翻譯和中國有關的內(nèi)容,再和相關的真實語料進行對比。這樣做學習者不僅能快速彌補自身的缺陷,也能迅速掌握地道的英語表達。
(四)在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雖然在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引入一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對比,但畢竟不完整,在學習者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跨文化對比前,他們相對不能很好地意識到不同文化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顯著差異,或者有一些認識卻不足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在教學時,教師能將文化比較更深入一些,也更向外拓展一些,例如可以嘗試從價值觀、語境、交際者的非語言因素進行文化意識的刺激和訓練[6]?;蛘邔σ恍┪幕?、語言上的差異按照類型進行專題講座。如果在課堂上時間不足,教師亦可通過開設選修課等形式設置題目讓學習者完成并展開討論,或也可將相關資源上傳到自主學習平臺。同時,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也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或通過各種方式去觀察并發(fā)現(xiàn)漢語和英語的差別,或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網(wǎng)絡收集資料自學,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外能力和自主查詢工具的能力。
綜上,翻譯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下,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彼此了解和交流的需求,而翻譯正是其紐帶。對于大學教育來說,應該充分重視翻譯的作用,在課堂以各種形式積極培養(yǎng),努力提高學習者的翻譯能力。
[1]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2]辜向東,彭瑩瑩.大學英語教師對CET及其反撥效應認識的歷時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37-41.
[3]馬會娟.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王湘玲,湯 偉,王志敏.西方翻譯能力研究:回眸與前瞻[J].湖南大學學報,2008,(3):103-106.
[5]Schaffner,C &Adab 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12.
[6]張安德,張 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25-27.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College English:Taking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as an Example
WU Xia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but it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nslation teaching,this thesis traces back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proposes some ways to improve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competence,such as diversified teaching,suitable language material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ultivation,etc..
translation teaching;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mode for translation competence;teaching suggestion
H059
A
1674-5612(2017)03-0118-05
(責任編輯:賴方中)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相關因素》(14SB0192)
2017-05-16
吳 瑕,(1982-),女,四川雅安人,四川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