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生,劉樹林
(1.山西財經大學 財政金融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100029)
貨幣理論重塑:分解與統(tǒng)一分析框架
趙文生1,劉樹林2
(1.山西財經大學 財政金融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北京100029)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對貨幣理論的研究主要從貨幣需求分析出發(fā),形成了費雪方程式、劍橋方程式、凱恩斯貨幣需求模型、后凱恩斯主義貨幣模型、弗里德曼貨幣函數等一系列經典理論模式。但是,這些研究模型中,持有可帶來收益的金融資產都是無收益貨幣的負相關因素。至于是否需要有一部分貨幣專門用來服務金融資產,至少迄今為止,尚無這方面系統(tǒng)的科學論證。文章提出的貨幣分解理論,試圖從理論上對該問題加以探討。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等多重職能。因而表面同質的貨幣必然有著內部的異質分工,這是貨幣分解的基本邏輯。文章采用貨幣供給側分解方法,按照貨幣的流向把政府發(fā)行的貨幣分為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和流入虛擬經濟的貨幣;實體經濟貨幣包括交易貨幣和交易準備貨幣,虛擬經濟貨幣包括儲蓄貨幣和金融市場貨幣。在貨幣總量不變的條件下,這四個組成部分的貨幣數量隨著貨幣需求動機的不同而有著動態(tài)變化,這樣就引入了貨幣流動的動力機制。貨幣分解理論揭示了貨幣存量與流量的相對含義,涉及政府、家庭、企業(yè)、金融機構和國外部門等市場參與者,同時也與股票、債券和衍生品等市場發(fā)生聯系——傳統(tǒng)貨幣理論是這一理論的特殊情況,能夠涵蓋現有相關文獻的主要觀點并較全面地解釋了“中國流動性之謎”,可以成為貨幣理論的統(tǒng)一分析框架。該理論對現實經濟現象有較強的解釋力,對正確認識世界經濟運行規(guī)律和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貨幣分解理論;流動性過剩;中國流動性之謎;貨幣數量論
貨幣產生之后,對貨幣理論的研究從未停止過。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對貨幣理論的研究集中于貨幣需求的分析,形成了費雪方程式、劍橋方程式、凱恩斯貨幣需求模型、后凱恩斯主義貨幣模型、弗里德曼貨幣函數等一系列經典理論。新古典經濟學家Fisher(1911)首先以數學方式表達了貨幣數量理論,強調貨幣是交易的媒介功能。Pigou(1917)將Marshall的貨幣數量論數學化,后來被稱為是劍橋方程式,該理論討論的是經濟達到充分就業(yè)時的貨幣存量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Keynes(1936)繼承和發(fā)展了劍橋方程式,將貨幣需求動機分為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三種。前兩種動機的貨幣需求主要受收入的影響,是收入的遞增函數;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主要受利率的影響,是利率的減函數。Baumol(1952)提出平方根定律,修正了凱恩斯的交易性貨幣需求不受利率影響的假定。Friedman(1956)雖然強烈反對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但是并沒有改變凱恩斯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將收入替換為永久收入。這些模型中,持有可帶來收益的金融資產都是無收益貨幣的負相關因素。至于是否需要有一部分貨幣專門用來服務金融資產,似乎都沒有明確地加以表述。服務于金融資產交易的貨幣,是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客觀現實;它游離于實體經濟過程,是貨幣家族中的特殊成員。問題在于能否獨立地論證這部分貨幣需求?至少迄今為止,尚無這方面的科學論證。本文提出的貨幣分解理論,試圖從理論上對這一問題加以探討。
有關貨幣需求模型研究的代表性模式有:(1)Samuelson(1958)的交迭世代(OLG)模型指出:由于存在“帕累托無效率”的可能性,可以通過引進一種交易資產來彌補帕累托缺口,盡管該資產沒有內在的價值,但可以使后面幾代人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配置。(2)Sidrauski(1967)效用函數中的貨幣(MIU)模型假定:經濟行為人的效用直接來源于消費商品和持有貨幣,并且貨幣可以減少購買消費品所需時間,從而增加閑暇,因此貨幣具有價值(Brock,1974;McCallum和Goodfriends,1987;Croushore, 1993)。(3)Clower(1967)的貨幣先行約束(MIA)模型認為在貨幣經濟中,貨幣可以購買商品,商品可以購買貨幣,但是商品不能購買商品。
現有的貨幣理論始終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是什么。趙文生和劉樹林(2014)創(chuàng)設的貨幣稀釋理論揭示了貨幣的本質,新發(fā)貨幣是對產出的稀釋,貨幣存量決定了物價的水平,貨幣流量決定了物價水平的增長率。但是,趙文生和劉樹林(2014)仍然沒有擺脫總量貨幣分析的思路,因此在進行理論推導時,假定馬歇爾k值保持不變。雖然Keynes(1936)和Friedman(1956)具有了貨幣結構的思想,但對此沒有作深入研究,只是用貨幣總量涵蓋具有不同性質的貨幣,結果使貨幣理論的發(fā)展走入困境。貨幣理論發(fā)展始終缺乏統(tǒng)一的邏輯分析框架,由此出現貨幣理論之間的交叉、對立和碎片化現象?,F有貨幣理論不能同時兼顧貨幣的流量與存量屬性,OLG適用于貨幣的儲藏功能;MIU可用于貨幣的交易功能與儲藏功能,但是效用函數的選取比較主觀;MIA適用于貨幣的交易功能。
經典的貨幣理論是基于實體經濟占主導的思路而得出,對諸如“中國流動性之謎”之類的問題不能給出邏輯解釋。近幾年來,經濟學家又將貨幣理論研究的重點轉向虛擬經濟領域,試圖解釋“中國流動性之謎”,但是割裂了其與經典貨幣理論的聯系。Mckinnon(1993)在對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研究中發(fā)現,中國財政收支下降的同時,貨幣供給量大大超過經濟增長率,但是物價沒有發(fā)生大的波動,他把這一現象稱為“中國之謎”。中國的M1/GDP與M2/GDP都遠遠高出美國的相應比值,中國的馬歇爾k值持續(xù)處于高位,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并沒有明顯超出美國,而且在許多年份都低于美國。因為M/GDP比值本身就是流動性過剩的度量指標,所以我們認為“中國之謎”的準確表述應該是“中國流動性之謎”。這一問題提出后,引起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興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易綱(1996)和張杰(1997)認為中國貨幣化過程的稀釋效應產生對通貨膨脹的抑制。這種稀釋效應隨著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遞減并會出現拐點,超過拐點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他們預言的拐點并未出現。武劍(2000)認為中央銀行連續(xù)降息使居民儲蓄存款分流于股市一級市場,造成了巨額資金沉淀。這一觀點不能解釋目前中國股市二級市場趨于成熟的情形,因而理論缺乏普適性。賈春新(2000)認為中國金融發(fā)展滯后于經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決定金融發(fā)展,經濟的市場化導致了貨幣需求的增長和由此產生的較高的M2/GDP比值。市場化的觀點對我國改革初期階段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是不能解釋M2/GDP比值持續(xù)增長的時間如此之長。石建民(2001)構造了一個包含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的一般均衡模型,認為股票市場的正效應(財富效應、資產組合效應和交易效應)大于負效應(替代效應)導致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加。他將股票市場引入IS-LM模型,強調了虛擬經濟對貨幣需求造成的影響,實證了貨幣大部分進入了股票市場而很少進入實體經濟造成了商品價格的低下。但是,這一研究思路無法解釋進入實體經濟后的貨幣(M1)在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商品價格水平仍然較低的現實。龔六堂和鄒恒甫(2002)提出了價格決定的財政學說,認為價格水平由政府債券的實際值與財政剩余(財政凈收入現值)相等來決定。指出價格決定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聯合作用。但是,政府債券的發(fā)行本身就相當于貨幣的供給,Alvarez等(2002)就是持這樣的觀點研究了利率與通貨膨脹問題。劉偉等(2002)認為中國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增長率的改變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滯后期分別為13個季度和9個季度。但是,中國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貨幣增長,即使考慮時滯效應也無法解釋“超額貨幣供給”現象。伍志文(2002和2003)認為金融資產的囤積作用使超額貨幣供給得到緩解,沒有引發(fā)高通貨膨脹問題。但是許多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及其衍生品)并未納入M2中,不能有效解釋M2中的超額貨幣供給量。伍超明(2004)提出了貨幣流通速度的“兩分法”,將貨幣數量方程擴展到虛擬經濟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具有不同的貨幣流通速度,以此分析了中國的流動性之謎。這個思路具有新意,但是,將貨幣數量方程擴展到虛擬經濟中缺乏理論依據和現實支持。李斌(2004)認為儲蓄的快速增長、貨幣供給量流向壟斷競爭部分而不是一般競爭部門以及資本市場對貨幣的吸納造成了價格水平的低下。他主要強調了中國過渡時期的特征,因此理論不具有普適性,也缺乏對貨幣流動的動力機制研究。程建勝(2004)通過對交易方程式及其變換式在數學上的相等性、變量在統(tǒng)計口徑上的一致性(可比性)和貨幣功能的分析,認為不宜用交易方程式來評價貨幣政策和經濟運行狀況。通過否決交易方程的應用來否認“中國之謎”的存在,實際上是直接回避了對這一問題的正面理論回答。同時,他的分析有助于解釋M2/GDP比值的水平值,但是不能解釋M2/GDP比值的增長趨勢。韓平等(2005)根據貨幣流通速度遞減規(guī)律推出M2/GDP按照Logistic曲線演進,并且預計2011-2015年會上升到極限值。這在理論上沒有任何突破,因為M2/GDP表示的就是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直接對此進行數學假設,缺乏必要的理論分析。汪洋(2006)指出,我國貨幣供應量的統(tǒng)計存在有違一致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的問題,但是統(tǒng)計的差異主要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水平值,而難以解釋貨幣及馬歇爾k值的增長率問題。汪洋(2007)對中國M2/GDP比率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述評,認為證券市場的發(fā)展不會影響M2/GDP比值。該文獻中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忽略了貨幣的占用時間問題,即居民儲蓄從銀行流出到企業(yè)存款進入銀行的時間;第二,沒有分析證券市場對總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問題;第三,沒有分析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中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問題。王韌和吳健(2007)將貨幣流通速度分解為趨勢性、周期性和隨機性三方面的擾動,經過擾動修正后的貨幣數量論仍然成立。這些擾動包括貨幣化進程、財政狀況、資本市場擴張、房地產市場發(fā)展和外匯占款等,實際上是對這些影響因素的綜合分析,但是文章偏重于實證,沒有在理論上進行深入的探討。黃桂田和何石軍(2011)認為利率與匯率管制降低了持幣成本,直接增加了貨幣需求,但是其實證中用貨幣供給直接代替貨幣需求數據,結果可信度下降。吳軍等(2011)對“中國流動性之謎”給出的解釋比較有新意,提出了“有支付能力需求”和“有效需求”概念,認為M2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M1是有效需求,用M1/M2比值的下降進行理論解釋。但是這一研究只是著眼于貨幣的M1與M2層次,不能將其理論推廣到所有貨幣層次;同時,也不能解釋M1的持續(xù)增長對商品價格沒有產生明顯影響的現象。
現有貨幣理論研究之所以沒有突破性進展,根本原因在于其三個致命的弱點:一是研究對象問題。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兩個領域分別進行研究,割裂了二者間的聯系,使得貨幣理論碎片化,缺乏統(tǒng)一的研究框架。二是研究方法問題。著重于貨幣總量的分析,缺乏結構研究思想。凱恩斯貨幣理論雖然進行了結構性分析,但是沒有沿著這一思路深入剖析,認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這實際上又回到了貨幣總量分析的軌道。貨幣總量分析的弱點是關注于某一時期的主要矛盾,只看到了“質變”的結果,不能分析“量變”過程,不能對現有貨幣理論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對“中國流動性之謎”的解釋,現有文獻從不同的視角給出了部分解釋,但類似于“盲人摸象”,缺乏全方位的考察,對貨幣內在變動機制也缺乏細致的分析。三是研究思路問題。單一強調貨幣的需求,缺乏對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聯動分析,理論缺乏完整性。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等多重職能。因而,表面同質的貨幣必然有著內部的分工,這是進行貨幣分解的邏輯。由于貨幣需求總量到目前為止還缺乏一個公認的模型,但是貨幣供給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可以采用貨幣供給側分解辦法?,F在,貨幣供給按照流動性強弱的層次劃分,受金融創(chuàng)新的影響,使其邊界變得模糊。我們的分解辦法是:按照貨幣的流向把政府發(fā)行的貨幣分為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和流入虛擬經濟的貨幣;實體經濟貨幣包括交易貨幣和交易準備貨幣,虛擬經濟貨幣包括儲蓄貨幣和金融市場貨幣。在貨幣總量不變的條件下,這四個組成部分的貨幣數量有著動態(tài)變化,這些變化由不同的貨幣需求動機引起,因此引入了貨幣流動的動力機制。貨幣分解理論采用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雙側分析方法。
本文從貨幣供給角度沿著貨幣結構的分析思路深入剖析,提出貨幣分解理論,對貨幣不同組成部分所承擔的貨幣功能進行深入分析,揭示貨幣內部的“分工”。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這些貨幣組成的需求發(fā)生了變化,使之出現非均衡的增長趨勢,分析貨幣由“量變”到“質變”的全過程,找到了貨幣理論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統(tǒng)一分析框架,并能對“中國流動性之謎”給出全面的解釋。本文的主要貢獻是:1.提出了貨幣分解理論。本文提出并闡釋了貨幣分解理論,使得貨幣理論具有總體統(tǒng)一和前后邏輯一致的分析框架。該理論對整體貨幣進行分解,并引入貨幣流動的“動力機制”,提出了“顯性貨幣”與“隱性貨幣”概念。貨幣分解理論涉及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和金融活動,與凱恩斯貨幣理論以及貨幣層次有機聯系在一起,并能體現存量與流量的雙重貨幣含義。2.分析了流動性過剩。本文以貨幣分解理論為基礎,對流動性過剩進行了深入分析,發(fā)現貨幣分解理論可以統(tǒng)領貨幣流動性、銀行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三個不同層次。明確了貨幣供給、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提出了“非對稱結構的貨幣增長率”與“貨幣回流反沖效應”概念。3.基于貨幣分解理論揭秘“中國流動性之謎”。(1)貨幣數量論針對整體貨幣不再成立,而針對交易貨幣部分仍然成立。(2)經濟沖擊后,貨幣各個組成部分是非平行變化,整體貨幣的增長未必引起交易貨幣數量的明顯增加。也就是說,即使整體貨幣數量在增長,也會產生較低的通貨膨脹,甚至還會引起通貨緊縮。(3)決定通貨膨脹的貨幣與決定馬歇爾k值的貨幣是不同的。(4)有一些非貨幣因素影響,主要包括:第一,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使得其馬歇爾k值低于中國;第二,“中國流動性之謎”不是指貨幣流量而是指貨幣存量;第三,物價水平不同于物價的增長率,改革開放初期的高物價水平也與現在物價增長率放慢有關;第四,非理性的資產價格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和證券市場價格的增加,吸納了巨大的流動性。4.基于貨幣分解理論可以解釋現有文獻的觀點。貨幣分解理論可以覆蓋許多文獻的觀點,表現出理論的包容性和一般性特點。
本文的余下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闡釋貨幣分解理論,第三部分是基于貨幣分解理論的流動性過剩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國流動性之謎”揭秘,第五部分利用現有文獻對貨幣分解理論的一般性進行了佐證,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總結。
(一)貨幣分解理論內容。本文提出的貨幣分解理論是從貨幣的流向和歸宿角度來考慮問題的,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滿足供給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定律。因此,我們將從供求兩方面進行分析。貨幣分解理論的主要思想是,政府發(fā)行貨幣后的存量(M)最終只有兩個去向:一是進入實體經濟的部分(記作MR),二是進入虛擬經濟的部分(記作MF)。進入實體經濟中的貨幣(MR)有兩個去向:一部分是直接用于商品的交易,充當貨幣交易媒介職能,這部分貨幣記作MT,稱為交易貨幣;另一部分是起著交易準備作用,以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這部分貨幣記作MP,稱為交易準備貨幣。進入虛擬經濟中的貨幣(MF)也有兩個去向:一部分是直接用于資產的交易,充當資產交易媒介職能,這部分貨幣記作MM,稱為金融市場貨幣;另一部分暫時閑置的貨幣,記作MS,這部分貨幣一般以儲蓄的形式存入金融機構,稱為儲蓄貨幣。上述貨幣的分解可以表示為:
M=MR+MF=(MT+MP)+(MM+MS)
(1)
其中:MR=MT+MP,MF=MM+MS。由于(1)式是對總體貨幣進行了分解,因此把它稱為貨幣分解理論(Money Decomposition Theory)。見圖1所示。
下面我們對貨幣分解理論作進一步說明。
圖1 貨幣分解原理圖
1.貨幣分解理論幾乎涉及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和金融活動。(1)政府。無論貨幣供給的外生論還是內生論都認為貨幣發(fā)行的主體是政府,所以我們在圖1中將“政府部門”指向“貨幣供給”。(2)家庭和企業(yè)?,F代經濟中,家庭和企業(yè)參與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活動,所以我們在圖1中將“家庭部門”和“企業(yè)部門”同時指向“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當然通過連帶關系,家庭與企業(yè)都與政府發(fā)生聯系。(3)金融機構。它包括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它主要與儲蓄貨幣聯系。(4)國外部門。國外部門主要通過金融機構與國內市場發(fā)生聯系。貨幣分解理論涵蓋了實體經濟、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和金融市場等金融活動。圖1體現了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強調了政府與市場兩大調節(jié)方式。在市場調節(jié)中,金融居于中心環(huán)節(jié),體現了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的思想。金融機構不僅與政府部門、家庭部門、企業(yè)部門和國外部門發(fā)生密切聯系,同時也與股票、債券和衍生品等市場發(fā)生密切聯系。
2.貨幣分解理論指出了貨幣存量與流量的相對性含義。(1)從政府發(fā)行貨幣的角度分析。當年發(fā)行的貨幣為貨幣流量,往年發(fā)行的貨幣為貨幣存量。(2)從商品交易的角度分析。用于商品交易的貨幣(MT)為貨幣的流量,其他部分的貨幣(MP+MM+MS)為貨幣存量。(3)從商品和金融產品交易角度分析。貨幣流量為(MT+MM),貨幣存量為(MP+MS)。由于媒介商品和金融產品的貨幣分別影響商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而價格是市場經濟中進行資源配置的“看不見的手”中的指揮棒,這部分貨幣在經濟活動中容易被感覺到,所以將(MT+MM)稱為“顯性貨幣”。對應地,將(MP+MS)稱為“隱性貨幣”。
3.貨幣分解理論中強調了各貨幣組成部分的影響因素。我們認為,收入、利率、風險和經濟參與主體的心理預期是決定貨幣歸宿的主要力量,我們把這些力量稱為貨幣結構變化的“動力機制”。西方貨幣理論,特別是凱恩斯貨幣理論主要強調收入與利率的作用,忽視了對風險和預期因素的研究。凱恩斯理論之后,人們對風險有較多的研究,但是僅出現于虛擬經濟中;對預期的研究也限于行為金融涉及。而貨幣就像血液一樣在整個經濟中流淌著,忽視貨幣流向的動態(tài)分析是不科學的,這也是貨幣理論走入困境的關鍵所在,也是沒有出現邏輯一致的統(tǒng)一分析框架的根本原因。貨幣各組成部分對這些因素的反應不是平行的,甚至影響方向是相反的,只有貨幣各組成部分的分工與合作才完成了貨幣的多項職能。
通過分析可知,MT部分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交易規(guī)模,故這部分貨幣與收入成正向關系。MP部分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收入、利率和心理預期,而心理預期的易變性加劇了這部分貨幣的變化。MS與MM部分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利率、風險和心理預期,心理預期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這兩部分貨幣也具有易變性。貨幣分解理論動力機制的分析結果見表1,貨幣分解后的各部分貨幣邊界情況見圖2。
表1 貨幣分解理論動力機制分析
圖2 貨幣組成部分邊界示意圖
圖2包含了貨幣分解理論、凱恩斯貨幣理論與現有貨幣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把MT的邊界畫成直線,因為這部分貨幣的需求量是由客觀因素決定,不受人們心理作用的影響,因此,很少有較大的波動?;谕瑯拥脑?,MP、MS與MM不僅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的介入,一般會導致巨大的波動性,所以,我們把邊界畫成波浪線。貨幣分解理論強調客觀因素與心理主觀因素共同對貨幣需求產生的影響。下面分析給出了圖2的其他相關解釋。
(二)貨幣分解理論與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關系。貨幣分解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貨幣理論的基礎上,但是,二者還是有明顯的差別(見圖2)。
1.貨幣分解理論與凱恩斯貨幣需求動機存在著交錯對應關系。貨幣分解理論中的交易貨幣MT對應凱恩斯貨幣理論中的交易動機,金融市場貨幣MM對應凱恩斯貨幣理論中的投機動機。而貨幣分解理論中的交易準備貨幣MP和金融機構中的儲蓄MS,則對應凱恩斯貨幣理論中的預防動機。
2.貨幣分解理論明確提出貨幣既服務于實體經濟也服務于虛擬經濟。以預防動機作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過渡,作為預防動機的貨幣橫跨兩種經濟之間,從而使理論更符合邏輯和實際。
3.兩種理論的持幣影響因素的差別。凱恩斯理論的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主要受收入的影響,而投機動機則主要受利率的影響。貨幣分解理論的影響因素有收入、利率、風險和預期(見表1)。兩種理論都認為收入對貨幣需求具有正向的影響,但是對利率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凱恩斯理論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具有反向影響,而貨幣分解理論認為這一影響較為復雜。貨幣分解理論在分析證券市場時,市場參與者存在兩種心理預期,一是低買高賣,另一個追漲殺跌。對貨幣需求,這是兩種相反的力量。我們考慮利率上升的情形,對實體經濟部分,出現MP流向MS;如果利率上升較大時就會有部分MT流向MS。對虛擬經濟部分,如果市場參與者采取“低買高賣”的心理預期會造成MS流向MM;如果市場參與者采取“追漲殺跌”的心理預期會造成MM流向MS。
(三)貨幣分解理論與現有貨幣層次的關系。錢小安(2007)分析了不同統(tǒng)計口徑的貨幣供給。M0:企業(yè)單位的庫存現金加上居民持有現金。主要反映企業(yè)和居民日常性消費的現金需求。M1:M0再加上企業(yè)、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它體現社會經濟主體的即期購買力,主要與短期經濟活動相關,并對短期CPI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M2:M1再加上企業(yè)、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xiāng)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它體現經濟活動中長期的購買力,對未來CPI和名義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解釋作用,因而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M3=M2+Dn,Dn表示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的負債。L=M3+A,A表示其他具有高流動性資產或非金融機構發(fā)行的負債。
根據圖2,我們得到MR=M1,MS=M2-M1,MF=M2+-M1,這里的M2+是指高于M2層次的貨幣。MT與MP沒有相應的統(tǒng)計資料,這就增大了實證分析的難度。
(四)貨幣分解理論可以統(tǒng)領西方的貨幣理論。前文我們已經分析了貨幣分解理論可以涵蓋凱恩斯貨幣理論思想,而貨幣主義學派雖提出了“永久收入”的概念,但是該貨幣理論并沒有突破凱恩斯貨幣理論的分析方法。下面我們來說明貨幣分解理論可以涵蓋古典貨幣數量論的思想。我們首先指出兩個理論誤區(qū),對這兩個理論誤區(qū)的解決也是我們創(chuàng)立貨幣分解理論的重要貢獻。
1.貨幣數量與價格的關系。我們認為價格必然與貨幣數量發(fā)生關系,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貨幣數量”是特指部分的數量,而不是貨幣總量,這是與貨幣主義觀點的重要區(qū)別。根據貨幣分解理論,與商品價格相聯系的貨幣數量是MT,與資產價格相聯系的貨幣數量是MM。換句話說,當MT增大時商品價格上升,當MT減小時商品價格下降;當MM增大時資產價格上升,當MM減小時資產價格下降。貨幣總量的增減并不必然造成MT或MM的同向甚至等比例增減,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貨幣總量分析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應該采用貨幣結構分析方法。那么,為什么貨幣數量論曾經占有重要的理論地位呢?貨幣分解理論可以給出信服的解答。在貨幣經濟的早期階段,MT在貨幣總量中占據絕對地位,因此出現了貨幣總量的變化與MT有近似相同的變化趨勢,使得傳統(tǒng)的貨幣數量理論成立?,F代經濟特別是虛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打破了這一貨幣格局。
2.貨幣數量論成立的條件性。對貨幣分解理論中的交易貨幣MT,傳統(tǒng)貨幣數量論仍然成立?!柏泿诺脑鲩L率等于物價的上升率與產出增長率之和”這一傳統(tǒng)數量論結論,現在修正為“交易貨幣MT的增長率等于物價的上升率與產出增長率之和”。同樣,當MT≈M時,即貨幣主要用于交易媒介時,貨幣分解理論就退化為傳統(tǒng)貨幣數量理論。貨幣分解理論可以涵蓋傳統(tǒng)的貨幣數量理論?!爸袊鲃有灾i”的關鍵之處就是誤將總體貨幣替代了局部貨幣。其實“中國流動性之謎”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只是由于這種反常關系在中國長期存在而引起了特別關注(伍志文,2002),這種反常關系在中國表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貨幣中的MS占比較大。中美兩國比較,中國實體經濟增長較快,美國虛擬經濟增長較快。因此,中國的隱性貨幣(MP+MS)占比較大,而美國的顯性貨幣(MT+MM)占比較大,所以美國貨幣的使用效率較高,相應地,美國的馬歇爾k值較小。
在揭秘“中國流動性之謎”之前,我們先基于貨幣分解理論對流動性過剩進行分析。
(一)貨幣分解理論統(tǒng)領各層次流動性。流動性過剩的含義極其復雜,流動性又分為貨幣流動性、銀行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三個層次,但是我們至今沒有研究者提出將不同層次的流動性概念統(tǒng)一起來的理論。貨幣分解理論可以將不同層次的流動性統(tǒng)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下,既方便了理論研究,又可以指導實踐。
貨幣流動性一般指貨幣的超額供給,但是,(1)式是關于貨幣的供求關系,是一個平衡式,如何理解流動性過剩呢?實際上,流動性過剩的含義只能從相對意義去理解,相對于進入實體經濟的貨幣而言,指進入虛擬經濟中的貨幣增長累積的結果,即MF增長累積的結果。我們根據(1)式得到:
M=MR+MM+MS
(2)
貨幣流動性可以用(M-MR)來度量,這一部分貨幣主要由中央銀行控制。銀行流動性主要指MS;當發(fā)生銀行流動性過剩時,就會表現出非自愿的存差增大。資產與市場流動性涉及MM;當市場中資金充裕時,會引發(fā)資產價格的上漲。當發(fā)生通貨膨脹時,就是指MR部分增長過快。
流動性的本質是貨幣數量,流動性過剩的實質是作為貯藏職能的貨幣量增加。中央銀行是流動性控制的總閘門,所以決定了貨幣流動性的基礎地位;銀行本身就是金融中介,所以銀行流動性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市場流動性直接與市場參與者聯系,市場流動性屬于微觀層面。我們有這樣的邏輯結論:貨幣流動性決定銀行流動性,銀行流動性決定市場流動性。
(二)貨幣供給、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
1.貨幣供給與流動性過剩。貨幣的供給量超過實體經濟的相對需求就會導致流動性過剩。換句話說,流動性過剩是指虛擬經濟中貨幣不斷增長的情形。由(1)式可以得到:
(3)
(4)
將(4)式代入(3)式得:
(5)
(5)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后再求關于時間t的導數得:
(6)
(7)
下面具體分析(7)式的含義。
(1)反映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7)式左邊是貨幣供給,它由政府來調控;(7)式右邊是貨幣需求,它由市場來決定。所以(7)式反映了貨幣經濟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發(fā)行貨幣的行為影響市場,市場的變化反作用于政府決策。在貨幣發(fā)行中,如果認為(7)式由等式左邊決定等式右邊,那么就是貨幣發(fā)行的“外生論”,強調政府的干預作用;如果認為由等式右邊決定等式左邊,就是貨幣發(fā)行的“內生論”,強調市場的決定作用;如果同時強調等式的左右兩邊,那么就是貨幣發(fā)行的“混合論”,兼顧政府與市場的作用。
2.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我們知道:
GDPt=PtYt
(8)
其中:GDPt是t時期的名義GDP,Pt是t時期的價格總水平,Yt是t時期的實際產出。根據馬歇爾k值(流動性過剩)的定義,我們得出:
(9)
對(9)式取自然對數后再求關于時間t的導數得:
(10)
(11)
(11)式表明:當期的流動性過剩的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成反向關系,通貨膨脹可以吸納流動性過剩的沖擊。流動性過剩的增長率與貨幣供給的增長率成正向關系,說明貨幣供給是流動性過剩的總閘門,這也是許多研究者將宏觀流動性稱為貨幣流動性的原因。流動性過剩的增長率與實際產出增長率成反向關系,說明實際產出增長率可以吸納流動性過剩的沖擊。
(一)貨幣各組成部分的沖擊變化分析。為了進一步說明貨幣總量的變化與貨幣組成部分變化的差異性,我們選擇一種特殊情況來分析,假設貨幣總量沒有變化,即貨幣總量的增長率為0。在該假設下,分析利率變化引起的貨幣各組成部分變化及影響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即使貨幣總量不發(fā)生任何變動,由于利率的變動可能引起顯現貨幣的改變,仍然可以造成商品價格或資產價格的變動。基于類似的分析方法,當貨幣總量發(fā)生增減變化時,其出現更為復雜的可能性結果,而不像傳統(tǒng)貨幣數量論認為的具有確定性結果。所以說,“中國流動性之謎”現象說明傳統(tǒng)的貨幣理論具有局限性,需要發(fā)展貨幣理論。我們提出的貨幣分解理論并沒有完全否決傳統(tǒng)的貨幣數量理論,而是更具有一般性,包容了傳統(tǒng)理論。
表2 利率變化后的貨幣各組成部分變化及影響結果一覽表
注:表中“+、0和-”分別表示相應變量的增加、不變和減小。
(二)決定通貨膨脹的貨幣與決定馬歇爾k值的貨幣對應于貨幣分解理論的不同部分。
1.決定通貨膨脹的貨幣。我們需要從劍橋方程式的產生說起,劍橋方程式(Cambridge equation)是Pigou(1917)提出的,因此,也稱為庇古方程式(Pigou’s equation)。其中:馬歇爾k值表示現金余額占全部財富的比例,由于當時沒有準確的GDP和貨幣供應數據資料。曾一度時期認為馬歇爾k值為常數,因此,認為該值越大,貨幣的需求也越大。
MT,t=kPtYt
(12)
(12)式中的k為常數,由于目前沒有MT的統(tǒng)計數據,所以不能對此進行直接的實證分析。但是,我們知道M1的統(tǒng)計數據,又知道M1=MR=MT+MP,所以,我們可以分析M1中貨幣構成的相對變化趨勢?,F令:
(13)
(14)
將(12)式與(13)式相加得:
(15)
將(15)式最左邊與最右邊的等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再對時間t求導數,結合(14)式得:
(16)
由(16)式得到:
(17)
(17)式表明:在實體經濟中,越來越多的貨幣流入MP,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實際用于交易的貨幣,使得價格沒有出現大的增長。說明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居民,手中持有的貨幣也在不斷地增加;在物價平穩(wěn)的情況下,沒有形成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因此,也就沒有造成一種“跟風購買”現象。由于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所以許多方面都在逐步完善中,MP中包括用于地下活動的貨幣,諸如尋租、賭博、地下錢莊等,顯然這部分資金的流轉速度和使用效率大大下降,但從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
2.決定馬歇爾k值的貨幣。類似(12)式,我們假設:
(18)
(19)
我們又知道:
(20)
將(20)式最左邊與最右邊的等式取自然對數再求關于時間t的導數得:
(21)
聯立(16)式、(19)式和(21)式得:
(22)
從(22)式得到:
(23)
對(18)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再求關于時間t的導數可得:
(24)
聯立(24)式、(16)式和(23)式得:
(25)
圖3 中國S/GDP與M1/GDP(S為儲蓄)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數據繪制。
(25)式表明:儲蓄的增長率大于M1的增長率,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通過中美通貨膨脹率對比與圖3的比較來證明我們推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圖3顯示,在1990-2000年,國民儲蓄S的增長率小于M1的增長率(這里都除以GDP標準化后進行比較,增長率看兩曲線的斜率),這時中國具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而在2000年后,國民儲蓄S的增長率大于M1的增長率,中國出現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因此,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中國儲蓄率的不斷上升為中國穩(wěn)定物價作出了貢獻。這里指的是儲蓄率的增長率,而不是儲蓄率的水平。
(三)“中國流動性之謎”的非貨幣因素分析。
1.從表達式M/GDP本身進行分析。(1)分析分母。分母是GDP,美國GDP全球第一,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母越大,其比值越小。(2)分析分子。分子是貨幣的供應量,我們知道,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在全世界流通,因此,美元的周轉速度快,使用效率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美元的發(fā)行量就可以適度減小。(3)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影響。由于美國發(fā)達的技術,在經濟交流中的“去貨幣化”趨勢迅速,用“理念貨幣”替代有形貨幣,也造成了美國貨幣發(fā)行量的減少。
2.分析表達式(11)。從(11)式看出,馬歇爾k值的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反向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流動性之謎”其實不迷。也就是說,從貨幣流量的角度進行考慮,馬歇爾k值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反向關系屬于正常現象。那么“中國流動性之謎”“謎”在何處?“謎”在持續(xù)高位的馬歇爾k值,造成流動性過剩的積累,但未釋放出通貨膨脹,這是從貨幣存量角度進行的分析。
3.注意區(qū)分物價水平和物價增長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通貨膨脹不是指物價水平,而是指物價增長率。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6年,是逐步市場化的階段,期間相應擺脫了計劃經濟對物價的嚴格控制,使隱性通貨膨脹顯性化,加上此階段的工資制度改革,居民收入相應增加,這些因素的疊加,造成了物價的快速上漲,迅速提高到一個高位,同時吸納了巨大的流動性。之后,工資增長的速度明顯降低,加上高位物價,所以高增長的貨幣供給沒有帶來高的通貨膨脹,也顯示出內需不足,相應時期中美通脹率的對比印證了這一分析。
4.非理性的資產價格上漲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非理性的資產價格上漲,特別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和證券市場資產價格上升,吸納了巨大的流動性,使得商品的有效購買力明顯不足。在資本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居民的資金除了存入銀行,剩下大部分投入房地產,而且房價的居高不下,與有限工資收入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出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籌資買房,吸納了巨大的本應流入商品市場的貨幣。另外,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較快,許多人將資金投入金融市場,甚至出現對股票和基金等金融工具的過度投入現象,這也吸納了大量的貨幣,甚至擠占了進入商品市場的貨幣,使得我國商品價格增長緩慢。
貨幣分解理論不僅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流動性之謎”,而且還可以包容許多現有文獻的觀點。參照圖1,我們知道市場經濟經歷了市場化、貨幣化和虛擬化的發(fā)展過程,這“三化”都包含在貨幣分解理論之中。首先是市場化問題。市場化是指進行交易的產品數量的增加,因此,我們將產出Y分解為原有交易的部分Y1和新加入交易的部分Y2,即Y=Y1+Y2。所以,市場化就是指交易數量由Y1擴展為(Y1+Y2)的過程。其次是貨幣化問題。貨幣化與市場化緊密聯系,只是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市場化是從交易的實物量角度進行分析,貨幣化是從交易的貨幣量角度進行分析。隨著市場化的深入,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教育、水電燃料等福利轉化為商品。由此導致充當交易媒介的貨幣需求量也在增加,這就是貨幣化過程。用數學術語來講,就是貨幣的需求量由PY1擴展為P(Y1+Y2)的過程。最后是虛擬化問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貨幣不僅服務于實物商品,同時也服務于金融產品,用貨幣分解理論來描述就是貨幣由MT擴展為(MT+MM)。所有這些內容都包含在貨幣分解理論之中。另外,貨幣分解理論還提出了“顯性貨幣”與“隱性貨幣”概念?!叭敝胤治隽恕帮@性貨幣”,而“隱性貨幣”包括MP與MS兩部分貨幣,這樣,貨幣分解理論具有了豐富的內涵。由表3可見,貨幣分解理論可以覆蓋許多文獻的觀點,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體現出理論優(yōu)勢。
表3 貨幣分解理論與部分文獻觀點對比分析
注:作者根據論文內容和相關文獻編制。
本文彌補了現有貨幣理論中存在的研究對象是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割裂分析的碎片化現象和研究方法為采用貨幣總量分析的思維定式缺陷,從貨幣結構出發(fā),建構了貨幣分解理論;把貨幣總量分解為交易貨幣、交易準備貨幣、儲蓄貨幣和資產市場貨幣四部分。交易貨幣和資產市場貨幣為“顯性貨幣”,交易準備貨幣和儲蓄貨幣為“隱性貨幣”;引入收入、利率、風險和心理預期作為貨幣流動的“動力機制”。由于不同組成部分承擔不同的貨幣職能,體現出貨幣內部的“分工”,這些貨幣的組成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出現了非均衡的增長趨勢,通過嚴格的數理推導,分析了“量變”過程所導致的“質變”結果。貨幣分解理論可涵蓋西方主流貨幣理論思想(這些理論只關注了“質變”的結果),為分析貨幣理論發(fā)展脈絡提供了統(tǒng)一分析框架。該理論涉及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和金融活動,與凱恩斯貨幣理論和貨幣層次有機聯系在一起,體現了存量與流量的雙重貨幣含義。以貨幣分解理論為基礎,我們分析了流動性過剩。貨幣分解理論可以統(tǒng)領貨幣流動性、銀行流動性和市場流動性三個不同層次,貨幣流動性決定銀行流動性、銀行流動性決定市場流動性,貨幣流動性在三個層次的流動性中居于基礎地位。通過分析,現有許多文獻的觀點都可以用貨幣分解理論獲得滿意的解釋。
本文基于貨幣分解理論揭秘了“中國流動性之謎”。1.貨幣數量論針對整體貨幣不再成立,而針對交易貨幣部分仍然成立。2.經濟沖擊后,貨幣各組成部分呈非平行變化,整體貨幣的增長未引起交易貨幣數量的增加。因此,即使整體貨幣數量在增長,也會產生較低的通貨膨脹,甚至還會引起通貨緊縮。3.決定通貨膨脹的貨幣與決定馬歇爾k值的貨幣并非相同。4.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使其馬歇爾k值低于中國。5.“中國流動性之謎”不是指貨幣流量而是指貨幣存量。6.物價水平不同于物價增長率,改革開放初期的高物價水平與現在物價增長率放慢有關。7.非理性的資產價格上漲,吸納了巨大的流動性。
本文對貨幣理論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中更好地把握貨幣運動的規(guī)律。1.提高貨幣的使用效率。在我國,交易準備貨幣和儲蓄貨幣占有較大的比重,致使貨幣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我國M2/GDP的比值持續(xù)上升。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這會減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因素的恐懼,提高全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有助于降低儲蓄貨幣的比重。3.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通過產品創(chuàng)新,引導有效需求,這有助于降低交易準備貨幣。4.貨幣供給的增長率等于實體經濟中貨幣的增長率與“非對稱結構的貨幣增長率”之和,因此,政府控制通貨膨脹應特別注意“貨幣回流反沖效應”。正確處理好短期政策目標與長期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5.降低全社會的交易成本。貨幣的流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們行為的反映,貨幣使用效率低下,說明社會交易成本較高。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平衡的五位一體化改革中,降低交易成本;在“中國夢”的引召下降低全社會的交易成本。
本文主要進行的是理論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運用貨幣分解理論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社會保障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系,研究“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系,研究治理通貨膨脹的貨幣緊縮之“倒U形”曲線,研究社會交易成本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系。總之,在貨幣分解理論下,還有廣闊的研究空間,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1]程建勝. 中國真的存在 “超額貨幣”嗎?——關于“交易方程式”適用性的質疑[J]. 金融研究,2004, (6):104-112.
[2]龔六堂,鄒恒甫. 財政政策與價格水平的決定[J]. 經濟研究,2002, (2):10-16.
[3]韓平,李斌,崔永. 我國M2/GDP的動態(tài)增長路徑、貨幣供應量與政策選擇[J]. 經濟研究,2005, (10):37-47.
[4]黃桂田,何石軍. 結構扭曲與中國貨幣之謎——基于轉型經濟金融抑制的視角[J]. 金融研究,2011, (7):1-13.
[5]賈春新. 金融深化:理論與中國的經驗[J]. 中國社會科學,2000, (3):50-59.
[6]李斌. 經濟發(fā)展、結構變化與“貨幣消失”——兼對“中國之謎”的再解釋[J]. 經濟研究,2004, (6):24-32.
[7]林毅夫.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劉偉,李紹榮,李筍雨. 貨幣擴張、經濟增長與資本市場制度創(chuàng)新[J]. 經濟研究,2002, (1):27-32.
[9]錢小安. 流動性過剩與貨幣調控[J]. 金融研究,2007, (7):15-30.
[10]石建民. 股票市場、貨幣需求與總量經濟:一般均衡分析[J]. 經濟研究,2001, (5):45-52.
[11]汪洋. 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統(tǒng)計中若干問題的討論[J]. 管理世界,2006,(5):26-34.
[12]汪洋. 中國M2/GDP比率問題研究述評[J]. 管理世界,2007, (1):137-146.
[13]王韌, 吳健. 外部影響與“迷失”貨幣的成因——基于中國的經驗研究[J]. 金融研究,2007, (2):12-25.
[14]吳軍,董志偉,涂競. 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的潛在通貨膨脹壓力[J]. 金融研究,2011, (7):32-42.
[15]伍超明. 貨幣流通速度的再認識——對中國1993—2003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分析[J]. 經濟研究,2004, (9): 36-47.
[16]伍志文. 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反常規(guī)關系: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傳統(tǒng)貨幣數量論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修正[J]. 管理世界,2002, (12):15-26.
[17]伍志文.“中國之謎”: 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J]. 財經研究,2003, (1):27-34.
[18]伍志文.“中國之謎”——文獻綜述和一個假說[J]. 經濟學(季刊),2003, (1):39-70.
[19]武劍.儲蓄存款分流與貨幣結構變動[J]. 金融研究,2000, (4):5-16.
[20]許滌龍,葉少波.流動性過剩的測度方法和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 (3):3-16.
[21]易綱.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其政策含義[J]. 經濟研究,1996, (12):26-33.
[22]張杰. 中國的貨幣化進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經濟研究,1997, (8):20-25.
[23]趙文生,劉樹林.流動性過剩與全球失衡的世界經濟沖擊綜合分析——基于貨幣稀釋理論[J].財貿經濟,2014,(6):50-58.
[24]Alvarez F, Andrew A, Patrick J K, et al. Money,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with endogenously segmented asset market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110 (3):73-112.
[25]Baumol W J. The demand for cash: 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2,66(4):545-556.
[26]Brock W A. Money and growth: The case of Long-Run Perfect Foresight[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4, 15(3):750-777.
[27]Clower R W.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theory[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67,6(1):1-8.
[28]Croushore D. Money in the utility func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o a shopping-time model[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993, 15(1):175-182.
[29]Mckinnon R I.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M]. U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30]Mishkin F S.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 US: Columbia University,2001.
(責任編輯 許 柏)
RemodellingMoneyTheory:ADecompositionandUnifiedAnalyticFrameworkofMonetaryTheory
Zhao Wensheng1, Liu Shulin2
(1.FacultyofFinance&Banking,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Taiyuan030006,China;2.Schoolof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s,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100029,China)
For a long time,monetary theory research of economists ha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oney so that a series of classical theories such as Fisher equation, Cambridge equation, Keynesian monetary demand model, post-Keynesian monetary model, and Friedman’s monetary function have been formed. But, in these models, holding the financial assets that generate revenues is the negative relative factor of the unyielding money. As for whether there is a need for a part of the currencies to serve financial assets, so far,there is no serious scientific argument for this at least. This paper proposes money decomposition theory that trie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theoretically. The money has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value scale, circulation means, payment means, storage means and world money.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an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mogeneous money that is the essential logic of monetary decomposi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oney supply si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divide the money issued by governments into the money that flows into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money that flows into the fictitious economy according to money flow. Real economic money includes trading money and trading preparing money, and fictitious economic money includes savings money and financial market mone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nvariant total amount of money, the money quantity of these four parts has dynamic cha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motives for monetary demand. Therefore, it introduc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netary movement. Money decomposition theory reveals the relative meaning of money stock and flow. The theory involves governments, families, firm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epartments and other market participants, as well as stocks, bonds and derivatives markets. Every traditional monetary theory is a special case of money decomposition theory. This theory cover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more fully explains “China’s liquidity puzzle”.So that it can be a unified analytic framework for monetary theory. This theory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real economic phenomena,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economy operation law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formulation.
money decomposition theory; excess liquidity; China’s liquidity puzzl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2016-12-2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571044)
趙文生(1968-),男,山西汾陽人,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 劉樹林(1964-),男,內蒙古寶昌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
F820
:A
:1001-9952(2017)09-0004-17
10.16538/j.cnki.jfe.2017.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