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艷
瑩透玲瓏 素顏清泓
—— 貴州省博物館藏明代青花瓷賞析
文/唐 艷
◎明宣德青花番菊石榴團花碗
青花瓷作為中國傳統(tǒng)瓷器品種,有著青翠欲滴,幽靜可愛,靜怡素雅之美。其特點是:著色力強,呈色穩(wěn)定;瓷畫不易磨損,不受腐蝕,歷久彌新;原料供應充沛,制作簡便、價廉、實用、美觀;藍白搭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妙筆丹青具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韻味,青花瓷以其古代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而舉世聞名。
青花瓷的制作工藝是以天然鈷料為呈色劑,在成型的瓷器胎體上直接描繪圖案,施上透明釉,經1300°C上下的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焙燒,使色料充分滲透于胚釉之中,形成瑩潤光潔、藍白相間的紋飾??梢哉f青花瓷是集繪畫、書法、美學、傳統(tǒng)工藝美術等藝術形式于一身,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青花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其歷史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代是青花瓷的濫觴期,考古發(fā)掘已多次發(fā)現(xiàn)證實。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未經擾亂的唐代文化層出土青花瓷片,1998年印尼黑石號沉船出水三件唐青花,近年來在河南鞏義市唐代窯址發(fā)現(xiàn)的實物標本,成為人們探索唐青花的基礎。
隨著其生產窯口在北宋初年的衰落和鈷料缺乏等原因,唐至宋代,青花瓷并沒有發(fā)展起來。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現(xiàn)在元代,其生產中心是江西景德鎮(zhèn)。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至此青花瓷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fā)展起來。
明代在繼承元代生產工藝的同時,青花瓷向多樣化大為發(fā)展。以其分期來劃分,可分為明初洪武;早期永樂、宣德;早中期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歷;及明末天啟、崇禎六期,各時期獨具風格、紛繁多彩。明代景德鎮(zhèn)匯集了許多優(yōu)秀匠師,他們兼收并蓄歷代各地名窯之所長,并加以發(fā)展和提高,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優(yōu)質產品。加之官窯(御器廠)的設置,更是不惜工本,質量精益求精,從而促使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向高、精發(fā)展。而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明朝瓷業(yè)中超群絕倫。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堪稱中國瓷器之一絕。
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明、清及民國青花瓷器近200件。以明代來說,不是每個時期都有實物,不能一一呈現(xiàn)整個明代青花瓷的面貌。但本文從中遴選出早、中、晚期的幾件代表藏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明代這幾個時期青花瓷的風貌。
永樂、宣德兩朝是青花瓷的一個高峰,被譽為明代青花瓷燒制的黃金時期,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宣德制瓷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明代瓷器的鼎盛時期,無論品種、質量和數(shù)量,都是可觀的。《陶說》敘述宣瓷說:“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泥渤青。至成化,其青已盡,只用平等青料,故論青花,宣窯為最。” “蘇麻離青”——蘇泥渤青、蘇泥麻青之類。其名稱來源,一說是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另一種說法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永、宣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大大發(fā)展了與中、西亞的貿易聯(lián)系,一定程度的刺激了制瓷技術的改進和提高,同時帶回了“蘇麻離青”的鈷土礦。此料青花呈色濃重青翠,因含鐵量高,有“鐵銹疤痕”,或稱“錫光”。在適當?shù)幕鸷蛳?,能呈現(xiàn)寶石藍的色澤,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濃艷的青色相映成趣,被視為無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至今,留存于世的宣德青花瓷珍品尤為寶貴,享有很高的聲譽。
貴州省博物館所藏明宣德青花番菊石榴團花碗,高10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7.9厘米,深腹,口微敞,腹內收,圈足。胎質致密、白細。白地青花,碗內底心繪纏枝蓮花一朵,弦紋兩圈,內壁繪折枝菊花、牡丹、蓮花六朵折枝花紋樣??谘貎韧饫L青花弦紋兩圈,外壁繪番菊、石榴、牡丹、荔枝等團花紋樣6簇。外壁近底處繪12朵蓮瓣紋樣。圈足上繪兩道弦紋,圈足積釉處呈淡湖綠色,底足內青花雙圈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
◎明天順青花香草龍紋盤
這件青花瓷器胎質白細,地釉白中泛青,有桔皮紋。青花色澤凝重、深沉,略有暈散,有鐵銹斑。在青料的選用上是以進口料“蘇麻離青”用之。造型優(yōu)美,構思精巧。胎體上薄下厚,持于手中,上輕下重,極為穩(wěn)妥。紋飾系用小筆點畫而成,有明顯深淡不一的筆觸痕跡,畫工精湛,構圖疏朗??钭R筆法遒勁有力,渾厚樸拙。實為明宣德官窯中的佳品。
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歷時近三十年,此時期戰(zhàn)爭頻繁,饑荒不斷,朝野動蕩,經濟衰敗等因素影響,瓷器生產處于廢弛與懈怠狀態(tài)。數(shù)量較少,且未發(fā)現(xiàn)署官窯年款的器物,致使三朝瓷器面貌撲朔迷離,故過去陶瓷界稱此三朝為中國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從文獻記載來看,“正統(tǒng)三年曾禁止民窯燒造和官窯器式樣相同的青花瓷器;景泰五年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天順元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鎮(zhèn)督燒瓷器;”可見,此三朝無論官、民窯都有燒造,但數(shù)量的確及其有限。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后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時期。
◎明嘉靖青花牡丹三獅紋碗
貴州省博物館所藏的明天順青花香草龍紋盤作為這個時期的文物尤為珍貴。此盤高4厘米、口徑26.3厘米,足徑15.7厘米。敞口、折沿、淺沙圈足、圈足略內扣。胎體較厚重、胎質略粗、色黃。釉色瑩潤,白中泛青,通體開片。底部釉色微泛黃,布滿縮釉小坑點,露出胎色。圈足內積釉處仔細觀察可見少許淡湖綠色。盤內以青花繪香草龍一只,此龍口銜花枝,嘴唇上翹似象鼻。龍身粗短,見前爪不見后爪,毛發(fā)上沖,腿部爪毛飄逸,似向前奔跑狀。龍尾分叉、卷曲變形成卷草紋樣,蔓延整個盤心,起到良好的裝飾作用。盤內壁繪纏枝花卉紋樣,外壁亦繪香草龍紋兩只,神態(tài)生動、可愛。整個圖案以雙鉤技法表現(xiàn),卷草部分尤為突出。
此件瓷盤造型淳樸、敦厚,青花色澤藍中泛灰,有鐵銹疤,略為暈散。青料深入胎釉之中,給人以朦朧油潤的感覺。在盤內、盤外壁折沿下及外壁近底處均有青花弦紋三圈,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了圖案與器形之間的關系,讓人視覺上感到尤為舒暢。貴州能收藏到明代天順時期的青花瓷器,實在難能可貴,它讓我們可以對“空白期”瓷器面貌窺見一二,對這個時期的瓷器有較高研究價值。
以使用“回青”料為標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的又一突出階段,此時青花色調以色澤濃艷泛紫為典型特征。這種進口“回青”料只是官窯使用,由官府專門保管,民窯中的“官古器”戶在接受官府派燒的瓷器任務時得以使用。事實上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高安、宜豐一帶所產的青料(石青)摻和使用?!督鞔笾尽ぬ諘酚涊d:“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兩加青一錢,謂之上青;四六分加,謂之中青;十分之一,謂之混水?!倍N青料互為搭配,相映成趣,燒制出的青花色調濃翠、明艷、藍中微泛紅紫。嘉靖青花瓷造型多樣,在裝飾紋樣方面除傳統(tǒng)紋飾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云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花組字等,紋飾布局繁密,寓意吉祥。
貴州省博物館所藏明嘉靖青花牡丹三獅紋碗,高5.6厘米、口徑11.1厘米、足徑4.8厘米。敞口、圈足、口沿微外撇,碗心略為凹凸不平。胎質細膩、胎色白。釉色白亮、光潔,口部涂刷一圈醬黃釉,形成醬口邊。碗內有使用痕跡,光亮度減弱。碗心釉有磨損,碗內釉色較碗外壁白中泛青。碗心以青花繪盛開的牡丹花一枝,枝繁葉茂,花葉靈動。碗外壁繪獅子三只,兩只向前行走,一只回首顧盼狀。三只獅子間以六朵牡丹花做間隔裝飾,好似獅子行走于牡丹花叢中。牡丹花分別以上、下兩個方向不同角度加以表現(xiàn),花枝向兩邊伸展,花葉翻轉,有正反之分,使牡丹花的形象更加活絡。
牡丹三獅碗的青花發(fā)色濃艷、明麗,筆道輪廓清晰、青料無暈散現(xiàn)象,當為使用“回青”料。碗外底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雙方框。這件嘉靖瓷器落的是成化年款,這種后代或后朝瓷器上落以前代或前朝的款識,被稱為仿寫款。自明代中期以后直至今日,在瓷器上屢見不鮮。仿寫款的出現(xiàn)與人們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經濟價值增高有著密切的關系。成化青花瓷器屬于明瓷中的珍品,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多以成化青花為楷模,大量仿制。其中有的水平頗高,達到“仿古暗合,與其無二”的境界。這件青花牡丹三獅碗大小適中,胎細釉潤,繪畫生動,青料濃翠,當為嘉靖仿成化瓷中的珍品。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經過千年的文化積淀,愈顯其古樸神韻,使人回味無窮。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以上是貴州省博物館所藏的幾件精品青花瓷,今天呈現(xiàn)出來與君共賞,它們亦或素淡雅致、亦或濃重深沉,亦或莊重大氣、亦或靈動精巧,總令人百看不厭,這也就是青花瓷的非凡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 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