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嬌
肖能鑄 3D城市跨越60年的“輕軌夢”
Light Rail Goes through a Dream of 60 Years
文+陳嬌
重慶建筑科學(xué)研究院退休職工、著名懸疑小說《失蹤的上清寺》、《中華民居重慶》雜志文史顧問。著名“老重慶”,重慶文史專家,對于重慶的歷史、民俗文化、建筑、語言研究頗多。
最近,重慶的黃桷灣立交橋成了“網(wǎng)紅”,這座3D城市也再次成為了人們討論的對象。其實對于肖能鑄來說,重慶幾十年來感受最大的是重慶交通的變化。
上世紀50年代,肖能鑄僅僅在《蘇聯(lián)畫報》上看見過介紹莫斯科地鐵的內(nèi)容。當時的他不敢想象,有一天重慶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交通方式。1964年,肖能鑄的幾個初中同學(xué)被分配到了重慶地下鐵道工程處工作,那是肖能鑄第一次在現(xiàn)實中聽見“鐵道”二字。直到1984年的某一天,路過兩路口時看見一棟門口掛出了重慶軌道交通的牌子,肖能鑄才真正知道,這一天來了。
2004年,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試通車。肖能鑄直到今天都還記得,第一次是陪老母親一起去體驗。當時,因為從未坐過的原因,還鬧了一個小笑話,兩個人不知道如何買票,也不知道在哪里下車。
經(jīng)過1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建成的四條重慶軌道交通線路已基本覆蓋了重慶整個主城區(qū)域,便捷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肖能鑄說,過去從渝中到北碚要先去牛角沱樞紐站坐公交車,再換乘類似的區(qū)縣車,去一趟至少需要花費半天的功夫。而現(xiàn)在直接從小什字坐6號線,一個小時就能夠到達目的地,方便又快捷?!斑@是軌道交通帶給我的最真實的改變?!?/p>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必然會提高。作為上世紀40年代的人,馬車、黃包車、船……所有的交通方式肖能鑄都體驗過。慢慢地,隨著城市發(fā)展,城市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交通不暢,到如今的交通便捷,軌道交通確實是最大的功臣。對于重慶這個獨特的城市地形來說,如果沒有軌道交通,肖能鑄難以想象如今的重慶會是什么樣子。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知道地鐵這個交通工具,到家鄉(xiāng)重慶如今多條的軌道交通線路,對于一個普通的重慶市民來說,圓了他60年前的“輕軌夢”。
現(xiàn)在,肖能鑄正坐在輕軌上,一路欣賞著他所深深熱愛的家鄉(xiāng)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