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新
書山有路勤為徑,無限風光在險峰——記藝術學者李心峰
文|李 新
2011年學術界一個大事件就是藝術學的獨立門戶,從文學門下獨立出來,成為與哲學、法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yī)學等12個門類學科并列的第13個學科門類,成為我國當代藝術學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這一天的到來,卻經(jīng)過了一個艱難、漫長的歷程。這一歷程中,許多著名的藝術學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其中,不能不提的一位就是李心峰。
李心峰本名李新風,心峰是他的筆名。自1985年初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從事專業(yè)藝術研究工作開始,他的絕大部分成果發(fā)表時,使用的都是這個筆名,以至于他偶爾使用李新風這個本名時,別人還以為是另一個人。從參加七七級高考進入吉林大學中文系讀大學到現(xiàn)在,四十年來,他一直在藝術理論和藝術學研究領域深耕細作,為我國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發(fā)展與理論建構兢兢業(yè)業(yè),埋頭奉獻。從學科術語、語源語義上首次對文學、文藝與藝術及“文藝學”與“藝術學”等概念進行辨析,到提出“藝術學”學科獨立的觀點;從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到藝術學的學科反思與學科建設;從“藝術生產(chǎn)論”“藝術學的構想”到“開放的藝術”“通律論”“元藝術學”,數(shù)十年來,他對藝術理論與藝術學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就對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架構進行了深入思考,其觀點被學界廣泛認同,促進了之后藝術學的學科獨立。他積極倡導建立藝術學的一些重要的分支學科,如:比較藝術學、藝術類型學、民族藝術學等。其中,“藝術學元科學研究”是李心峰耗費最多精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還有一些關于藝術史和藝術學史的研究,主要是有關藝術學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中華藝術通史的研究等。除此之外,李心峰在近四十年的學術研究生涯中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的兩個領域:日本美學藝術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
李心峰是七七級大學生。眾所周知,那是繼“文革”十年后的第一次高考,參加考試的既有知青,也有工人,現(xiàn)役軍人,還有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積壓了十年的人才、“學霸”都去參加高考,錄取率僅為4.7%,其難度可想而知。李心峰當時是由部隊推薦參加高考,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中文系。回憶起這段青春歲月,李心峰不禁感慨良多。高中畢業(yè)后趕上了地方征兵,這是一次可貴的改變命運的機會,可以到部隊這所“解放軍大學校”里去鍛煉學習。幸運的是,李心峰與他的雙胞胎哥哥都被征兵領導相中了。盡管當時他的實際年齡僅16歲,體重也達不到征兵要求的90斤,而面試官卻對這位聰明機靈的小伙子格外垂青,一路綠燈,使李心峰順利應征入伍。
部隊三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人的體質,磨礪了人的意志,解放軍這所“大學校”培養(yǎng)、鍛煉了李心峰。他最近在《我的高考我的七七》一文中回憶:“經(jīng)過新兵連的摔打、夏日沂蒙山大沙河一帶的長途行軍、野營拉練的摸爬滾打、東北吉林冰天雪地的嚴峻考驗……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我也從一名并不怎么符合標準的‘小兵蛋子’成長為一名比較合格的士兵,不只意志得到了錘煉,自信心得到提高,我的身高、體重也在悄悄增長……”在緊張的軍事訓練和日常工作之余,他沒有放松自己的文化學習,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政治學習、板報墻報、業(yè)余通訊報道等,還堅持寫日記,記讀書筆記。在第二年年底,參加了師里的通訊報道學習班,學習結束后,跟著團政治處做通訊報道。這段經(jīng)歷,使他初步掌握了一些文章寫作的要領,在寫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飛躍,也開始漸漸在《解放軍報》等重要報刊上發(fā)表文章。1977年,恢復高考,李心峰所在的606團有三個推薦名額,由于在通訊報道工作中的出色表現(xiàn),給政治處首長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團里也有意培養(yǎng)后備通訊人才,他幸運地得到部隊推薦,參加高考。接到通知時距離考試只有18天時間,在備考的這18天里,他與相識或不相識的戰(zhàn)友們聚集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學習,相互交流復習資料,互相切磋復習心得,彼此祝福對方發(fā)揮出最好水平、考上理想的大學……”回想起來,李心峰依然記憶猶新。
參軍期間李心峰(左)與雙胞胎哥哥合影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2月的最后一天,李心峰接到通知:“你已被吉林大學中文系錄??!”他成為了吉大中文系七七級80名同學中的一員。在部隊津貼的支持下,他圓滿充實地完成了四年大學生活。
在吉林大學的四年中,中外文學史、文學理論、哲學等課程的學習,為李心峰日后的學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科畢業(yè)后,他考取了廣西師范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家、“左聯(lián)”老作家林煥平先生攻讀文藝學碩士。名師的指導,加上個人的勤奮,李心峰在讀碩期間就步入了學術研究之路,不但參與了林煥平先生選編的《藏原惟人評論集》的部分篇目的翻譯工作,擔任林煥平主編的高校文科教材《文學概論新編》的編著工作,還獨立翻譯了日本著名學者竹內好先生的代表作《魯迅》。
1983年,適逢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在昆明召開,李心峰提交的論文得到了與會學者們的一致認可,核心觀點被當時的報刊摘要刊登,這個還是碩士在讀的青年學者可謂一鳴驚人。不久論文也正式發(fā)表,這也是他后來碩士畢業(yè)論文的雛形。論文純熟地運用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中所提倡的“從抽象上升到思維的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方法和現(xiàn)代系統(tǒng)思維方法,在一般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和特殊精神生產(chǎn)三個邏輯層面的系統(tǒng)整體中,對藝術是什么的難題做了新的闡發(fā),論文直指以往唯認識論藝術觀的弊端,強調藝術中生產(chǎn)的、實踐的、創(chuàng)造的因素對于藝術的本質性意義,在當時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論文得到以著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外國文藝研究所所長陸梅林先生為主席的答辯委員會的充分肯定。正是因此機緣,李心峰得以畢業(yè)后進入到文化部直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
吉林大學上學期間,同班八位部隊學員合影(左一為李心峰)
談到李心峰在藝術學領域研究的起點,要從一處細節(jié)說起,那就是對“文藝”和“文藝學”詞義的辨析。這可以說是他的第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在發(fā)表于1988年《文藝研究》第1期的《藝術學的構想》這篇文章里,他分析了“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藝術學”不應該包含在“文學”門下這一觀點。對于藝術理論研究來說,只有先弄清楚“藝術學”與“文藝學”“文學學”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研究范疇、研究對象之后,才能更好地進行更深入的學術研究。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他正式踏入藝術學領域的標志。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提出應將漢語中譯自日文、俄文、德語中的“文藝學”,一律改譯為“文學學”,以避免誤會與歧義。在李心峰為“文藝學”的詞義及使用進行辨析的促動下,文學學與藝術學的內涵與外延開始變得清晰。這推動了更多學術概念的歸正與反思,給學術界帶來很大的影響,為日后藝術學一級學科的建立,乃至為后來藝術學的獨立門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是藝術學走向獨立所邁出的第一步。
如果說,對“文藝學”等學術概念進行辨析,是李心峰展開藝術學研究的一塊敲門磚,那么《元藝術學》的生成,就是他在藝術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基石。這本書,是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前后經(jīng)過了近十年的修改完善,較具創(chuàng)新性與探索精神,也代表了他為藝術學奉獻畢生精力的志向。這本書對藝術學進行了元理論的思考。而在這其中,最具有閃光點的學術思想,便是李心峰獨創(chuàng)的關于“通律”的見解,關于藝術學的根本道路是他律、自律還是泛律的選擇,他提出了“以開放的藝術主體的實踐活動為中介環(huán)節(jié),將藝術世界內部與外部聯(lián)為一體”的“通律”說,這一藝術觀念強調藝術世界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獨立中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一種開放性的廣泛聯(lián)系?!巴伞闭f的提出,是他的《元藝術學》這本學術專著獨創(chuàng)性的鮮明標志。
我國當代著名美學家黃海澄先生在為《元藝術學》一書所作的“序”中曾經(jīng)說過,李心峰為藝術學在中國的建立頗費心力,筆耕不斷,客觀地來談,“他的《元藝術學》不僅在我國是第一部,而且在國際學術之林中也是獨樹一幟的,此書為我國藝術學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对囆g學》與《現(xiàn)代藝術學導論》這兩部書可謂我國藝術學領域的扛鼎之作,甚有分量、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的《現(xiàn)代藝術學導論》是在這個基礎上聳起的樓宇”。因此,《元藝術學》不僅是李心峰個人學術研究道路的基石,更是藝術學學科確立的基石,極大地推動了日后我國藝術學的發(fā)展。《現(xiàn)代藝術學導論》則是一部關于藝術原理的研究著作,主要以現(xiàn)代藝術學的基本矛盾作為中心而展開,探討了自現(xiàn)代以來,藝術理論中所存在的藝術的本質與功能問題、藝術與美的對立、藝術科學與藝術哲學的對立等一些藝術學的核心問題及其范疇體系,其中研究“藝術類型學”這一藝術學理論分支,占據(jù)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有評論者稱《現(xiàn)代藝術學導論》是作為《元藝術學》的姊妹篇出現(xiàn)的,進一步來說,就是在前者基礎之上的延伸。
廣西師大文藝學1981級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結束后,與林煥平、黃海澄、林寶全三位導師合影(后排左一為李心峰)
李心峰在對藝術類型學這一分支學科進行了深入研究后,申報了“八五”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主持并編寫了學術專著《藝術類型學》,具體地討論了藝術類型學及其演化規(guī)律、藝術的分類、藝術的基本風格、文學類型學、美術類型學、演出藝術類型學、映像藝術類型學及中外藝術類型理論舉要等問題。在該書初版本的“后記”中他曾談到:“藝術類型學是藝術學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藝術學科;體系性藝術學如果沒有獲得‘類型學’的展開,便是不完善的;藝術史、藝術批評等應用性藝術學科如果不借助藝術類型的概念、范疇和方法,便不可能富有成效地進行……”藝術類型學如此重要,但關于它的研究在中國卻比較薄弱,進展也比較緩慢,李心峰相關研究成果的問世,可以說是對我國藝術學理論建構的一個非常必要的補充,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此后,李心峰并沒有停止他在藝術學領域跋涉的腳步,而是繼續(xù)潛心鉆研,不斷完善藝術學的理論建構,持之以恒地進行著富含邏輯性的延伸與拓展,就像是修筑一條關于藝術學探索的公路一樣,按著目標與理念,日積月累地積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積跬步終成千里。而他的每一本關于藝術學的學術著作的誕生,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路標一樣,成為我國藝術學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動態(tài)與不同階段的標示。
從1985年初被分配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算起,李心峰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已經(jīng)三十年有余,可謂碩果累累,桃李滿園。目前正式出版的學術專著、譯著、論文集,包括主編與合著,共有二十余部,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評論二百多篇。他還計劃在適當?shù)臅r候,將近幾年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及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成果結集出版……
李心峰著《元藝術學》書影
初識李心峰老師,是在2012年底,我申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職做博士后研究。未曾謀面,他就給我以如沐春風般的溫暖。記得那年圣誕節(jié)前夕,我通過了資格審核,接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面試通知。與李老師素未謀面,電話里他卻從我的選題計劃到面試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甚至包括來藝研院乘地鐵幾號線、哪個出口出來……事無巨細,一一為我考慮周全。這一切如和煦的陽光一般溫暖著我,讓我增強了信心,使我得以在面試中脫穎而出,從17名候選人中勝出。
李心峰老師治學嚴謹、勤奮,為人謙虛、平和,可謂是德藝雙馨,而且對學生極其有耐心。在我博士后論文寫作的最后階段,申請出站答辯之前,我把出站報告《從經(jīng)驗到藝術經(jīng)驗》呈給他審閱,他早晨三四點鐘便起床讀我的論文,十幾萬字三四天便讀完,并且每一頁都認真標注了修改意見。我們在電話里討論論文的修改,常常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大到全文的理論視角,小到一個引注、出處,李老師都詳細、認真地予以指正。每到節(jié)假日,李心峰老師還會招呼學生們到家里吃飯,他親自下廚房,為大家做幾道拿手菜,讓大家感受到父親般的溫暖。李老師的治學態(tài)度、師德師風常常感召著我。作為高校教師的我,也同樣面臨著科研、教學等工作任務,尤其是對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距離李老師對學術研究的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對學生的事無巨細、熱心關懷,我還有很大的差距,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如今已近六十花甲的李心峰老師,在日常工作之余,還要到各地奔波講學,尤其是最近半年多,幾乎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都要到南京或故鄉(xiāng)宿州去看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當我看到母親節(jié)那一天李老師寫給母親的賀卡時,不禁被他這份含蓄、深沉的敬愛母親之情所打動。
2016年夏,吉林大學校慶,邀請諸位優(yōu)秀校友返校共襄盛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晶受邀回母校。張晶老師與李心峰老師同為吉大中文系七七級同學,而且住在12名同學共處一室的同一宿舍——吉林大學學生宿舍七舍203室。
張晶老師家鄉(xiāng)在吉林,與我同鄉(xiāng),在我的博士后開題、中期匯報階段都曾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對我的論文給予很大的支持與鼓勵。我得知消息便前往南湖賓館探望他。聊天中談到李老師,張晶老師的話使我印象深刻,他說:“心峰老師啊,對于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月亮,他的人品永遠讓人仰望。世上再也找不出比他為人更好的人?!彼氖甑耐袄嫌呀o予李老師這樣的評價,我想,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贊賞欽佩。
王安石在他的散文名篇《游褒禪山記》中有段名言:“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蓖醢彩?,在學術研究中同樣適用??蒲兄飞系姆浅V^,也常在于險遠,人之所罕至焉。沒有志向的人是無法到達此境界的。即使有了學術研究的志向,也要持之以恒,不懈怠,又要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與外界積極地交流,謙虛地學習,才能登上學術高峰,觀到奇勝美景。這不禁讓我想起李心峰老師在他自己用力最勤、最為看重的專著《元藝術學》初版本的后記中寫下的一段話,那是關于他讀研期間與幾位同學外出訪學考察時首次攀登五岳之中最為險峻的華山的深情回憶:
我們興致沖沖,幾乎是以競走的速度開始了攀登。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那不過四十華里的“自古華山一條道”,竟那么漫長曲折,足足讓我們“爬”了八九個小時。終于,我們冒著泥濘的小雨,登上了西峰的峰頂。當我們累得幾乎要跌坐在地上時,眼前的奇觀卻使我們精神為之一振,不禁凝神屏息,悄然而立:進入我們眼簾的是一面面刀劈斧削般聳立著的千仞絕壁——那只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創(chuàng)造的獨一無二的杰作:淡淡的云霧,或漂灑在峰頂,或環(huán)繞在絕壁間,或懸浮在深淵內……一時間,所有的云霧似乎都凝固了似的,天地之間,是那樣靜謐。倏忽間,那云霧又急速動蕩起來,變幻出無窮的景象。我不知道那是幻覺,還是真實,在那短暫的一瞬,我的的確確感覺到,一切都凝定了,靜止了。而那無跡可尋、突如其來的由靜而動則讓我體味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神秘。這瞬間的凝固與飛動升騰,已永遠烙印在我的記憶中。
今年母親節(jié),李心峰回老家陪母親過節(jié)時在賀卡上寫下的祝福
書山有路勤為徑,無限風光在險峰。李心峰老師攀爬華山的經(jīng)歷和他獲得的奇妙而珍貴的感受,不正是他在藝術學領域不懈探索、勇攀高峰的生動寫照嘛!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