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學工作者非常關心的熱門話題。,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得枯燥單調,學生學得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提高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何改進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迫在眉睫。
關鍵詞:高中歷史;效率;目標
什么樣的歷史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我從教以來一直在努力思考,實踐和探索的問題。目前新課程已經實施,越來越多的老師不約而同地產生這樣一個困惑:“現在歷史該怎么教,怎么教才能符合新課標的要求?!?/p>
一、激情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想要在課堂上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作為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就必須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一些體會:如果在哪節(jié)課上,我們始終以同一種(平和的)語調或帶著某種情緒上課,這節(jié)課肯定是哈欠聲不斷,不一會兒,班上的同學就“倒下一大片”了。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須保證在每節(jié)課上都充滿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煩惱,都得暫時無條件地把它拋開,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我們激昂的,抑揚頓挫的語調及豐富多彩的身體語言,使學生深受感染,進入學習角色,這樣良好的課堂氛圍很容易就營造出來了,也意味著這一節(jié)課已成功了一半。
二、明確教學目標,科學實施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細化,具體化,既有指導教學的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于教學目標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敗。只有充分正確認識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定位,當教學目標發(fā)生深刻、實質的變化,才能在充滿確定和不確定性的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滿足不同學生的的個性需要,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巧妙設計教學內容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于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fā)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然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
1.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趣”
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
2.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懸”
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巧”
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歷史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思維,而且好的提問還可以觸發(fā)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為問題問的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fā)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在對新問題的發(fā)掘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不斷加強。這樣,問題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歷史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精”
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歷史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四、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隨著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改變,隨之科學對教育的滲透,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要隨著變化,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歷史是一門時間跨度大,涉及內容廣,綜合性強的學科,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是首選。因為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歷史文本、圖像、視頻、原始資料等多種信息制作成實用性極強的教學課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課堂知識容量,突破重點、難點的作用,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使用多媒體技術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其次,教學中經常大量使用課件,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動手的習慣。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設備,如音箱、遮陽窗簾等。這些設備往往影響到多媒體教學的實用效果。
五、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tài)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yǎng),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價值,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和方法入手,最終達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目的。在個體學習中疏通文意,落實字詞,解決基本問題,記錄疑難問題和學習感受,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基本知識的檢查,經驗心得的交流和對個體學習存在問題的解決,并提出新的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共同解決,使個體、小組、教師的經驗認識、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做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進行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fā)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作者單位:貴州師大附中 5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