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標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育學生學習基本的文學知識,更要的是在教學中將德育滲透其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和滲透的內(nèi)容兩個方面作些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
語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礎工具學科,是智育與德育的統(tǒng)一。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是各種教學。在各種教學中,語文德育的實際效果往往超過其他學科,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只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外,還要培養(yǎng)其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并且,應當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美國希拉施沃茨說過:“一個國家實施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青春學生能夠自覺地掌握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一切言行舉止,讓他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明智、周到,還要不失去同情心?!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滲透教育思想,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提出的條件。
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來說,初中生正處于性格不完善、意志不堅定、人生很迷茫的青春期,面對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急劇變化,容易被各種不良思想誘惑,在很多復雜的情況下,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正因為如此,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參透德育思想尤為重要。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內(nèi)容
1.通過課文內(nèi)容,滲透堅強的意志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價值取向等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因此,正確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尤為重要。
初中語文課文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經(jīng)典作品,它濃縮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利用好教材,講授好文中的精髓,教育學生樂觀向上。比如《紫藤蘿瀑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要引導學生積極樂觀面對挫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述的就是海倫在逆境中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努力生存,勵志的表現(xiàn)值得每個同學學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比说囊簧豢赡芤环L順,遇到挫折打擊是不可避免的,教會學生擁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方能享受失敗,感謝失敗,樹立信心,迎接成功。
2.通過人物分析,滲透高尚的人格品質(zhì) 當前,一些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應付考試,大搞題海戰(zhàn)術,把本來充滿生機與活動的語文課上成了枯燥乏味的析題課。從社會的具體實踐來說,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除了專業(yè)技能方面,道德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也成為了首要的考核條件。因此,教育者應該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環(huán)境,在這種氛圍中,吸收教材中優(yōu)秀人物的崇高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
中學的語文課文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形象,有代父從軍、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有救死扶傷、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白求恩,還有“文人中最有骨氣”、憂國憂民的朱自清等等,這些英雄的氣概可歌可泣、蕩人心魂。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分析,再現(xiàn)人物形象的崇高品質(zhì),使學生感受到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3.通過口語訓練,熏陶學生的審美觀念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德的發(fā)現(xiàn)”,平淡無奇的學生生活使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熟視無睹,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初中生這個群體盛行追星,喜歡“小鮮肉”,拜金主義橫行。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觀念尤為重要。
除了課本知識的傳授,口語表達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承擔德育滲透的重擔。首先,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主題。例如你如何對待零花錢,我們的責任,談談“狗拿耗子”、人的公德意識體現(xiàn)在哪里,把今天握在手中、你的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有多大,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對“業(yè)精于勤慌于嬉”的理解,談你怎么看待中學生吸煙,關于中學生談戀愛的問題,講禮貌是不是虛偽等等。如果能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地訓練,不光使學生能感受到多角度、多則面的教育和感染,更有助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與美丑,建立健康的審美觀。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深挖語文教材中多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該深思的課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縣桐梓中學 4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