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只有很好地理解文中的重點句子,才能深刻體悟課文,深入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同時,句子教學的成功與否,事關學生的作文能力,進而影響學生的語文水平。實踐教學中,應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句子教學,為學生更好地閱讀和作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字→詞→句→段→篇”是小學語文教學訓練的基本流程。在這個流程中,句子訓練處于字詞和段篇訓練之間。它既是字詞教學的“升華”,又是段篇教學的“起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學中,必須加強訓練,準確把握內(nèi)容,明確訓練思路,合理選擇形式,切實提高句子教學效率。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加強小學語文句子教學談一些粗淺看法,與同仁共勉。
1 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規(guī)律開展教學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薄芭e一反三,觸類旁通”指的就是遷移運用。在句子教學中要讓學生達到順“勢”遷移,熟練運用,必須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規(guī)律,循序漸進。
1、加強范例選擇。要求學生掌握某種句式,首先要給學生一個范例,即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語文水平,在課文中確定適宜訓練的句子。讓學生通過對特定句子的學習,對某種句子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句子訓練,固然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句子的形式,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是從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對句式的認識和對句意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
2、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選擇范例是句子訓練的“點”,點要推廣到面上去,才能最終掌握某種句式,形成語文能力。引導學生從個例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某種規(guī)律,是由點到面的中介,是句子訓練的核心,也是學生真正掌握句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所在。學生對句式概括的水平越高,越能產(chǎn)生對句式積極的正遷移,實現(xiàn)句式類推。學生一旦獲得關于此類句子的抽象模式,便能有效地形成語文能力。但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低年級學生不宜采用抽象方式,而應采用具體方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句式類推。
3、加強遷移運用。發(fā)現(xiàn)句式規(guī)律,并不表示學生已掌握了該種句子表達形式。要掌握句子表達形式還必須經(jīng)過及時的遷移,在實際運用中,將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切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 多舉措多角度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1、抓關鍵字和詞。一句話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會蘊含在一些關鍵的字、詞之中。抓住這些字、詞進行品味,對深入理解句子的含義將起到重要作用。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本渲械摹敖本褪且粋€關鍵詞。 “浸”本來是指一個東西泡在水里,在這里指沉浸,就是說人們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寫出了桂花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教學時,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進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會怎樣纏著媽媽呢?通過表演,學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2.變換句式。句子中的句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疑問句、因果句、反問句等,教學中如果能采用變換句式的方法,就會淺化內(nèi)容,降低理解難度,對理解句子內(nèi)容,體會情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可以引導學生把這句話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將兩個句子比較著讀一讀,學生就會明白,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成功。
3.結合生活實際。有的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思想,與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在教學時,如果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其相通之處,并能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際加以理解,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在說明文中。如《秦兵馬俑》一文,“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弊x完這句話,學生能初步感受到一號坑很大,但對其中具體的數(shù)字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教室進行對比教學,如我們的教室大約60平方米,一號坑的面積大約相當于238間教室那么大。這樣,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一號坑面積之大。
4.聯(lián)系寫作背景。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離開了當時的背景,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幫助其弄清這些較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如《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中“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睂W生對這句話很難理解,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接著交流查閱到的有關香港的資料,在學生了解到香港這個“游子”在經(jīng)歷了百年的風雨后終于要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時,提出問題: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誰?“母親”指的是誰?此時,學生不難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國人占領、統(tǒng)治百年的香港;“母親的懷抱”暗指祖國這個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隱喻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5.從文章中心入手。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常能接觸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環(huán)境襯托等寫作手法,其中的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與中心聯(lián)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點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聯(lián)系起來,會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徹。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薄叭藗?yōu)槭裁纯倫墼谒示拥膬煽谜翗淝傲粲凹o念”是理解的難點,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這兩棵樟樹的外形特點與“可貴之處”,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啟發(fā)學生將“樟樹——故居——故居主人”緊密聯(lián)系起來思考,找出樟樹的可貴品質(zhì)與宋慶齡可貴品質(zhì)的相似之處,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寫樟樹實則寫宋慶齡,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人們在樟樹前留影紀念,表達了人們對故居主人宋慶齡同志的衷心愛戴和懷念。
總之,句子是詞語、段落和篇章的橋梁。小學語文句子教學中,教師必須認清它的重要性,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扎實引導學生加強訓練,全面提高句子教學的效率,為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