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成
2014年5月15日,站在“第九屆全國五好家庭表彰大會”頒獎臺上的王巧珍和她老伴朱本榮,心潮起伏,激動無比,幸福的淚水盈滿眼眶。
“全國五好家庭”的殊榮,相比王巧珍個人榮獲的那些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工會積極分子等“國字頭”榮譽,更為意義重大。因為這背后隱匿著一個家庭的故事……
現(xiàn)年77歲的王巧珍,原為北市百貨大樓家電商場經(jīng)理。雖已退休16載,但在沈陽商業(yè)系統(tǒng)這位當年的“銷售大王”,仍然是“隔著窗戶吹喇叭——名聲在外”??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獲得那么多國家級榮譽暫且不表,王巧珍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連任四屆沈陽市人大代表、三屆沈陽市人大常委,能夠參政議政這一條足以證明一切了。
王巧珍遠近馳名,她81歲的老伴朱本榮也非等閑。朱老先生,原為沈陽市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沈陽市先進工作者。他們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家立業(yè)。女兒、女婿都是中共黨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榮譽滿滿。大女兒在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任護士,曾在部隊榮立三等功;大女婿是沈陽建筑大學教授;小女兒在沈陽中興大廈做財務工作;小女婿在東軟集團工作,是沈陽市勞動模范。
王巧珍一家子都是中共黨員,幾十年如一日對黨忠誠,信仰不變。她常說:“一個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既要有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念,又要積極認真地參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活動?!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王巧珍所在的沈陽北市百貨大樓也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王巧珍積極投身到時代洪流之中。她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早上三點多鐘來到單位,晚上九十點鐘才下班回家,不分節(jié)假日,從不休息,一年獻工一千二百多個小時,一天完成幾天的營業(yè)額。她長年累月在本職崗位辛勤耕耘,為單位經(jīng)濟效益好轉和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老伴朱本榮,一名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沈陽市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卻還兼管著學校計劃生育工作。當時全市在基層做計生工作的只有他一個男同志,對此他一點想法沒有,欣然接受盡職盡責。曾有人半開玩笑說:“一個大老爺們,管哪門子計劃生育!”“男同志做計生工作,這活兒可有難度啊!”
他卻毫不遲疑地回答:“我是一名黨員,組織上安排的工作就應當愉快接受,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他除了上傳下達計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還要同單位同事一起到計劃外懷孕的老師家里做思想工作,取得成效。
剛改革開放那陣子,王巧珍所在的北市百貨大樓與所有單位一樣,迎來了巨大變革,工作變得異常忙碌。王巧珍以店為家,長年累月不休息,不分白天黑夜,把全部精力都花費在工作上。操持家務、照顧孩子這種本該女人的活兒,自然而然落在丈夫身上。王巧珍也很內(nèi)疚,她問愛人:“我總這么不顧家地忙單位的事兒,你不會有意見吧?”老朱爽快地回答:“你只管放心干,家務活你就甭伸手了!”老朱嘴上答得痛快,心里很是心疼妻子,每天天不亮就上班走了,晚上十點多才回來。只有照顧好家和孩子,才是對妻子最大的支持和疼愛!老朱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任何一個成功的男人或女人,他們背后肯定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另一半……
有一次,小女兒患闌尾炎住院動手術。老朱把準備好的水果和食品放到桌子上,囑咐妻子:“今天我出差,抽空你把這些東西給孩子送去吧!”
王巧珍早早就出門了,忙碌一天把去醫(yī)院看望女兒的事給忘了。晚上回到家才想起來,當她急匆匆趕到醫(yī)院時,已是深夜,住院部大門緊鎖,她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王巧珍來到女兒的床前,孩子滿眼委屈的淚水:“媽,你怎么總也不來看我呢?”這時,淚水模糊了她的眼睛。人世間哪有母親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不是媽不疼你,你是媽的好女兒,可媽是黨員還是領導,單位有好多事需要媽去做啊!下次媽一定早早來看你!”望著鬢發(fā)霜染的媽媽,女兒只好把眼淚咽到肚里,在心里默默為媽媽祝福。
王巧珍和老朱都屬于晚婚,婚后生了兩個女孩。公婆封建思想重男輕女,就總對兒媳吹風:“孩子我們給帶,你們再生一個男孩吧!”王巧珍笑呵呵地對公婆說:“你兒子是管計劃生育的,他這關過了我就生。”其實,她心里早有“小九九”了,兩個女兒兩件貼身小棉襖,她和老伴一人一件,再則,作為黨員國家干部,怎么可以帶頭破壞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呢!
別看王巧珍平時忙得風風火火,但在對兩個女兒的教育方面從不懈怠。
生長在城市的女孩子,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容易滋長嬌氣。王巧珍就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艱苦樸素作風,孩子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撿別人穿剩的。年齡稍大一些就鍛煉她們做家務,倒爐灰、抬水、洗衣服、剁雞菜等。在學習上嚴要求,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孩子們訂閱各種報刊,教育孩子樹雄心、立大志,學好本領建設祖國。現(xiàn)如今,孩子的孩子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
王巧珍有一個外孫子在美國碩博連讀;一個外孫女考入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學讀碩士??梢哉f這是平時老兩口最引以為豪的談資,但王巧珍和老朱給兩個晚輩立下了軍令狀:“出國學習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識,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但你們的根、你們的家、你們的親人在中國,畢業(yè)后必須回國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這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家庭,但在普通的外表下蘊藏的是正義、愛國、善良、和諧、自律、奉獻。正是這些滿滿的正能量,才能讓王巧珍和朱本榮夫妻倆榮登全國五好家庭的頒獎臺。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告訴我們:傳揚家風家訓,他們以及他們這個家庭做到了!
編后感言
這個家庭名揚全國,讓人稱道。主人公王巧珍用畢生精力演繹了服務行業(yè)模范家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這個家庭是社會最活躍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