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玖 高峰 劉瑜 魏永亮
【摘 要】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是海洋技術專業(yè)的特色課程,培養(yǎng)學生空間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為海洋信息探測與應用打下基礎。目前上海海洋大學的遙感GIS課程群具有良好的基礎,但仍需在體系、內容、實驗等方面進行完善。本文就上海海洋大學遙感GIS課程群現狀和目標等進行系統的探討,并提出改革提高的詳細舉措,為其他高校相關課程群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群;教改探索;改革舉措
0 引言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yè)創(chuàng)建于2007年,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程。截止2017年,畢業(yè)7屆近420名本科生,在校生240名。自2007年以來,在上海市085工程、第四期教育高地的支持下,海洋技術共計投入1000余萬元用于建設海洋信息方向的師資、課程及實驗室建設,并初步建成遙感GIS專業(yè)實驗室,有力保障了海洋技術專業(yè)的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yǎng),進一步支持了我國海洋信息探測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目前,海洋技術信息工程方向在實驗室建設、教學團隊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是我校海洋技術專業(yè)的特色,集中強大的師資力量,培養(yǎng)的人才既能夠適應海洋技術的工作,也能夠上岸適應陸地3S的工作。但是,我們遙感GIS的教學體系、內容、實驗等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就上海海洋大學遙感GIS課程群現狀和目標等進行系統的探討,并提出改革提高的舉措。
1 遙感GIS課程群現狀與建設目標
1.1 遙感GIS專業(yè)實驗室功能進一步完善
上海海洋大學遙感GIS專業(yè)實驗室投入了大量經費用于計算機、工作站、服務器、專業(yè)軟件、專業(yè)實驗儀器的建設,為遙感原理課程設計、地理信息系統、海洋GIS、可視化程序設計、數字圖像處理、WebGIS原理與應用、GIS開發(fā)與應用等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教學環(huán)境,保障了海洋技術專業(yè)(及其他相關專業(yè))實踐教學,包括日常教學、課后作業(yè)、編程實踐、軟件應用、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畢業(yè)論文等。
1.2 師資質量不斷提升,國際交流進一步增強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技術專業(yè)師資數量穩(wěn)定,包括實驗人員在內100%擁有博士學位,滿足了海洋技術專業(yè)的本科教學需求。作為本課程群的教師,在職稱組成上以教授和副教授為主,同時也包括實驗系列的教師。本專業(yè)教師人均承擔2門專業(yè)課,每人重點打造1門核心課程,每一門課的負責人,均考慮了每個教師的專長,力圖通過科研給本科教學補充國際前沿的內容。
通過國外進修提升了教師的能力,30%的教師具有國外工作或訪學經歷;一些教師具有高等教育從教20年經歷。同時,在上海市教學激勵計劃的實施下,大家也非常愿意實質性地花時間在教學輔導、教學改革上,大力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1.3 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是課堂教學之外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尤其對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非常有幫助,也能有效幫助學生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遙感GIS專業(yè)實驗室的投入使用,也為該項目增加了更多的軟硬件保障。每年海洋技術專業(yè)新增上海市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5-8項。在現有項目的基礎上,我專業(yè)擬開展地圖制圖大賽和GIS建模開發(fā)大賽等新的競賽項目。海洋技術專業(yè)的教師一直積極參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帶領大學生實質性地參與到前沿課題的研究中,每年都投入大量時間通過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2 教學團隊建設任務和措施
2.1 課程群內容分析與梳理
本課程群包括海洋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遙感原理、地理信息系統、GIS開發(fā)與應用、以及衛(wèi)星海洋學。
(1)遙感原理包含遙感基礎、電磁輻射與地物光譜特征、遙感成像原理與遙感成像特征、遙感圖像處理、遙感圖像目視解譯、遙感數字圖像計算機解譯、遙感應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介紹以及RS、GIS、GPS綜合應用等知識點。
(2)地理信息系統包含GIS的基礎知識、空間參照系統、地圖投影、空間數據模型、空間數據結構、空數據組織與管理、空數據采集與處理、空間查詢與空間度量、GIS空間分析等知識點。
(3)GIS開發(fā)與應用包含GIS應用的特點、GIS系統分析、需求分析,ArcGIS開發(fā)系列軟件、GIS總體設計、GIS數據庫設計、GIS實施與維護,ArcGIS Engine 開發(fā)、GIS算法、編寫GIS應用程序等技術性內容。
(4)衛(wèi)星海洋學包含海洋遙感的物理基礎、水的光學性質、散射與吸收、界面對電磁輻射影響、大氣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及校正、海洋水色遙感(葉綠素等)、溫度遙感、鋒面與渦的提取、初級生產力遙感估算、赤潮遙感等知識點。
在綜合應用方面,GIS開發(fā)課程將遙感原理與GIS基礎的內容編寫成為計算機程序,在衛(wèi)星海洋學中進行應用,不僅解決了水體、葉綠素、溫度、鹽度等海洋參數的解算問題,還解決了海洋初級生產力、赤潮遙感等海洋資源環(huán)境問題。
2.2 構建互補體系,開展課程群建設整合
海洋遙感GIS課程群的建設,其體制與機制必須是動態(tài)、開放的,而且必須滿足國家對海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海洋遙感GIS課程群的課程體系不僅形成互補關系,還體現對海洋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因此,需要根據專業(yè)特征和學生的興趣,既提供豐富的專業(yè)課程群,提高學生專業(yè)能力,同時又要考慮專業(yè)特色,我校海洋技術專業(yè)海洋信息方向的特色便是遙感與GIS,并將這些理論與方法用于海洋空間信息的探測。鑒于課程群的相關性和整合性,海洋遙感GIS課程群的建設必須立足于整個課程群體,應對課程群的所有內容進行整合。在課程組織上對整個課程群進行整體規(guī)劃,突出每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強調課程的關聯性,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
因此,有必要建設海洋遙感GIS的跨課程群組織,以加強課程群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以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導向,建立跨系科海洋遙感GIS課程群;以重大海洋項目和海洋規(guī)劃為結合點,建立海洋遙感GIS課程群的教學團隊;舉辦跨課程的海洋技術教學實踐,優(yōu)化海洋遙感GIS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縱橫交織、優(yōu)勢互補和靈活開放的海洋遙感GIS本科課程群。
2.3 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建立實踐教學新方式和新基地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海洋技術專業(yè)一直非常重視實踐教學,重點打造遙感GIS專業(yè)機房及其配套的衛(wèi)星接收中心、遙感圖像智能處理室、海洋GIS數據智能處理室等本科教學實驗室。但在本科教學基地方面,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加強。
1)目前海洋信息方向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所欠缺,而海洋遙感GIS課程群中,遙感、GIS技術均有面向企業(yè)輸出人才,因此我們在課程群的改革中力圖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頸,與相關遙感GIS企業(yè)建立一定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平臺為學生建立相關實踐機會。相關遙感、GIS和信息技術企業(yè)可以提出具體任務或科研問題,要求學生完成或解決,學生通過解決這些任務或問題,提高掌握海洋技術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參與科技產品競賽、科研項目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上海市級和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高校ArcGIS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開發(fā)競賽、挑戰(zhàn)杯等科技作品競賽,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利用遙感GIS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借鑒發(fā)達國家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本專業(yè)國際化程度
通過派出教師到發(fā)達國家(美國、歐洲或澳大利亞)考察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與課程體系,從而改善教學體系的設置、并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考察國外類似專業(yè)的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從而更好的引導我們的本科生進行學習。教師在考察的時候,最好從頭到尾完整地聽完某一門課程,更好地吸收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經驗。從教師、課程、方法和學生等角度多管齊下,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結論
本文系統地梳理了遙感與GIS類課程,確定遙感GIS課程群的教學內容與體系,力圖為完善多媒體教案提供有益的參考;提出了完成本課程群的途徑和方法,為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舉措。通過內部潛力挖掘和國外進修吸收新的知識,統一遙感GIS類課程的教學程序語言,便于學生接受和提高。在課程目標達成度的向導下,團隊教師逐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創(chuàng)建一個厚度深度和精度均在較高水平上的遙感GIS課程群。
【參考文獻】
[1]梅安新.遙感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湯國安.地理信息系統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吳信才.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2.
[4]張豐.GIS程序設計教程[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5]劉玉光.衛(wèi)星海洋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