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輝
(上饒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男二科,江西上饒334000)
舍曲林與氨磺必利聯(lián)合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臨床效果分析
蔣輝
(上饒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男二科,江西上饒334000)
目的分析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難治性強迫癥患者60例,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曲舍林治療,觀察組予以曲舍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對比兩組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治療前后不同時間段的Y-BOCS(耶魯-布朗強迫量表)評分及兩組患者用藥后的TESS(副反應量表)評分。結果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Y-BOCS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2周、4周及8周后,兩組的Y-BOCS量表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在治療4周及8周后觀察組的Y-BOCS量表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兩組的TESS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4周及治療后8周,觀察組患者的TES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治療有效率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可在臨床大力推廣。
舍曲林;氨磺必利;治性強迫癥
強迫癥即強迫性神經癥,屬于焦慮癥的一種,患者總是被強迫性思維困擾,不能擺脫[1],容易引起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比較大。舍曲林和氨磺必利為治療精神癥狀的常用藥,筆者本次以本院收治的難治性強迫癥患者為例,分析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療效臨床效果,現(xiàn)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本院精神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難治性強迫癥患者,按照順序編號,使用隨機數(shù)表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0.5±2.5)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9.0±1.0)年;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1.5±2.0)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9.5±1.0)年。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中對強迫癥的診斷[2];②所有患者的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的評分均大于16分;③所納入患者對于本研究均知情,且愿意配合本研究實施;④本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②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③藥物過敏患者、物質依賴患者合并有其他類型精神障礙患者;④無法配合治療研究的完成及不愿意加入本研究患者。
1.4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療的1周前均停用其他藥物,對照組予以舍曲林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鹽酸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31203)口服,初始劑量50 mg/次,1次/d,后期可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性及治療效果增加藥量,單日最大劑量不超過200 mg。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具體方法為:氨磺必利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31109)口服,初始劑量100 mg/次,1次/d,后期可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性及治療效果增加藥量,單日最大劑量不超過600 mg。
1.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其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8周后的Y-BOCS量表評分及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
1.6 評價指標Y-BOCS量表共有10個項目,總分0~40分,評分<16分為輕度或亞臨床癥狀;評分在16~23分之間為中度癥狀;評分在24~31之間為中度癥狀;評分>31分為極嚴重癥狀。痊愈:Y-BOCS減分率在75%以上;顯效:減分率在50%~74%之間;有效:減分率在25%~49%之間;無效:減分率在25%以下。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TESS量表分值0~7分,得分越高水說明不良反應情況越嚴重。兩組患者均由本院資深兩名精神科醫(yī)師對其評價。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比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66.7%、93.3%,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X2=9.854,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Y-BOCS量表相比治療前及治療兩周后兩組的Y-BOCS量表評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治療后2周4周及8周后,兩組的Y-BOCS量表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在治療4周及8周后觀察組的Y-BOCS量表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TESS量表評分相比治療2周后兩組的TESS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4周及治療后8周,觀察組患者的TES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Y-BOCS量表評分相比(x±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TESS量表評分相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TESS量表評分相比
P值0.521 0.001 0.000時間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治療8周后對照組(n=30)1.7±1.1 2.6±1.0 3.2±2.8觀察組(n=30)1.8±1.0 2.1±1.1 2.6±1.5 t值0.125 8.240 8.514
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加,導致強迫癥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從精神疾病的分類中看,強迫癥屬于神經癥的一種,是輕度的精神類疾病,但在臨床實際中強迫癥的癥狀改善比較緩慢,藥物服用劑量相對較大,比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治療都困難[3]。強迫癥的發(fā)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是與焦慮癥、遺傳因素、不良事件、應激因素等均有關系,特別是過分追求完美、猶豫不決、謹小慎微以及固執(zhí)的個性容易患上強迫癥,有研究表明強迫癥患者的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紊亂,使患者的5-羥色胺、多巴胺、西格瑪受體及中樞谷氨酸能神經元功能障礙[4],造成神經遞質的失衡,而各種不同的神經遞質通過傳遞不同的信息發(fā)揮不同的生理功能,當上述神經遞質失衡時,即造成患者出現(xiàn)強迫癥的癥狀。
曲舍林和氨磺必利均為臨床治療精神疾患的藥物,曲舍林在體外是神經元特效和特異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進行選擇性的抑制,能夠通過降低神經元突觸前膜上的5-羥色胺受體敏感性,使突觸間隙中5-羥色胺濃度增高,臨床劑量下曲舍林和阻斷血小板對5-羥色胺受體的在攝入,從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5]。氨磺必利為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為苯胺替代物類精神抑制藥,選擇性地與邊緣系統(tǒng)的D2、D3多巴胺能受體結合,對5-羥色胺受體具有競爭性的拮抗作用,而對D1、D4、D5亞型多巴胺受體、5-羥色胺、腎上腺素能、組胺、膽堿能受體無明顯的親和作用[6],因此氨磺必利的耐受性好。高劑量氨磺必利主要阻斷邊緣系統(tǒng)中部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低劑量氨磺必利主要阻斷突觸前D2、D3多巴胺能受體[7]??咕耦愃幬飳η崃种委煆娖刃缘木哂袇f(xié)助作用,同行學者喻東山[8]的研究表明,非典型抗謹抗精神藥物和抗抑郁癥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夠增加抗抑郁藥物的治療效果。因此應用單純的曲舍林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效果沒有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療效好。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66.7%,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喻東山學者的觀點。
在筆者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治療效果、Y-BOCS量表及TESS量表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綜上所述: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可在臨床大力推廣。
[1]劉立恒.易軍.氨磺必利聯(lián)合舍曲林治療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46例[J].醫(yī)藥導報,2015.34(7):906-909.
[2]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7-108.
[3]孫磊,陳清剛.舍曲林合并低劑量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24(1):16.
[4]尤秀敏.舍曲林聯(lián)合坦度螺酮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1,30(32):98.
[5]段瑞瑞,王強.氨磺必利聯(lián)合小劑量舍曲林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15):15-17.
[6]萬其容,胡亞榮,徐金枝,等.舍曲林聯(lián)合氨磺必利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臨床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2): 138-140.
[7]方海亮,郝梟雄,陳統(tǒng),等.舍曲林聯(lián)合心理療法治療青少年強迫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5,31(19):1937-1939.
[8]喻東山.強迫癥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3,38 (1):50-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