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蘭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yī)院內鏡中心 周口 466000)
早期胃癌患者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療效觀察
梁祖蘭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yī)院內鏡中心 周口 466000)
目的:觀察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手術治療,觀察組予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復發(fā)率。
早期胃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療效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指癌組織浸潤僅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論病灶面積大小或局部淋巴結是否轉移。胃癌是我國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死亡率較高,占惡性腫瘤24%左右[1]。大多數患者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疲倦無力、燒心、噯氣等。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包括全胃切除術、根治性近端或遠端胃大部分切除術。但傳統(tǒng)根治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預后不佳。本研究對42例EGC患者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EGC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6.395.84)歲;浸潤層次M135例,M25例,M3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56.536.25)歲;浸潤層次M136例,M25例,M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2]中EGC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腹腔臟器及淋巴結轉移。
1.3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guī)手術治療,根據腫瘤部位選擇合適的胃切除術。觀察組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體如下:胃部行美藍染色后,放大內鏡觀察胃部情況,明確病變范圍與部位,用針刀在病變部位周圍5 mm處進行標記,每兩個標記間距離2 mm;于標記周圍進行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腎上腺素鹽;待患者病變位置基底部出現明顯隆起,且隆起高度≥7 mm,行下一步治療;用IT刀沿標記點外緣2 mm處切開,剝離病變黏膜,若病變黏膜范圍較大,可用圈套器套扎已剝離黏膜,進行切除;剝離時,間斷注射甘油果糖腎上腺素鹽,維持隆起狀態(tài);完整剝離病變黏膜,切除病變組織;術畢,用氬氣刀對出血點進行固化處理,預防遲發(fā)性穿孔及出血的發(fā)生;將剝離后病變標本送檢。術后兩組患者均給予特級護理,禁食、禁飲24 h,補液,抑酸,保護胃黏膜等治療。術后隨訪3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4.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
1.4.2 療效判定[3]顯效:臨床表現消失,病灶消失,內鏡與影像學檢查顯示正常;有效:臨床表現改善,病灶縮小,內鏡與影像學檢查顯示有所好轉;無效:臨床表現無變化,病灶不變甚至增大??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出血2例,穿孔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4%(3/42);對照組術后出現出血7例,穿孔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19%(11/42)。觀察組復發(fā)率為9.53%(4/42),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6.19%(11/42)。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我國,胃癌發(fā)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但超過90%EGC患者經充分治療后可存活5年以上[4]。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提高EGC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EGC治療需完整切除整塊病變部位,才能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一次性完整剝離病灶,直達固有肌層,對確定病理分期具有突出作用[5]。剝離過程中,術者可根據需要控制切除形狀、大小,維持正常生理解剖結構,同時實現較大病變組織的一次性大塊剝除,完整剝離的組織有利于準確進行病理診斷與分期。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時間較長,要求術者能熟練運用內鏡等器械,且需遵循以下手術適應癥:無潰瘍型分化黏膜內癌;病灶直徑≤30 mm,無潰瘍型分化黏膜下癌或潰瘍型分化Sml黏膜內癌;病灶直徑≤20 mm,無潰瘍型分化黏膜內癌;胃黏膜上皮內高級別瘤變病灶直徑≥20 mm;黏膜切除術后復發(fā)。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EGC療效確切,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同時一次性完整剝離病灶,可明顯減少病灶殘留和復發(fā),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啟船,屈中玉,張輝,等.順鉑腹腔熱灌注化療對胃癌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和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13-115
[2]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366-367
[3] 梁瑋,徐麗霞,鄧萬銀,等.經口牽引輔助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 (12):703-707
[4] 王磊,占強,王輝.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內鏡窄帶成像技術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11):1663-1665
[5] 周平紅,彭貴勇,楊仕明,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6(14):1507-1511
R735.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56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