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現(xiàn)華
本溪綠地的資管違約并非個案,綠地在東北的債務還未引起市場足夠的重視。
一邊是蒸蒸日上的業(yè)績,一邊是跌跌不休的股價,這樣的景象就冰冷地呈現(xiàn)在綠地控股(600606.SH)面前。這個市值一度超過3000億元的地產(chǎn)龍頭,如今已經(jīng)跌至不足千億元市值。
日前,綠地控股再度被曝出債務違約。如果說當初的云峰債違約只是牽連到了綠地控股,如今東北子公司擔保的債務出現(xiàn)違約,則直接將綠地拉下了水。
事實上,綠地控股早在2016年就出現(xiàn)了東北債務違約問題,有的違約甚至超過了一年。在發(fā)債受阻、定增一拖再拖后,綠地控股長期債務陸續(xù)到期,公司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償債高峰呢?
本溪綠地資管違約
8月7日,利得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利得資本”)發(fā)布公告,利得資本-綠地山水城1號和2號資產(chǎn)管理計劃終止,不過投資人并未如愿拿到本息。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綠地控股所轄的本溪綠地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本溪綠地”)出現(xiàn)了違約。
利得資本-綠地山水城1號和2號的規(guī)模分別為1.3億元和7000萬元,所募集資金全部用于本溪綠地的“綠地·山水城”項目。
由于融資方未能按時償還本息,兩個資管計劃到期終止后,作為管理人的利得資本已經(jīng)將本溪綠地告上法院。
在此之前的6月22日,利得資本-綠地山水城3號資管計劃已經(jīng)提前終止,該資管計劃募資1220萬元,存續(xù)期兩年,綠地遼寧投資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遼寧綠地”)為擔保方,募資同樣投向于本溪綠地。
由于本溪綠地違約,該資管計劃只能提前終止,僅收回了46萬元的借貸利息。實際上,早在年報時,利得資本就披露上述資管計劃出現(xiàn)違約。
年報顯示,本溪綠地應于2016年12月20日支付利得資本-綠地山水城1號和3號資管計劃的四季度利息,但直至9天后才予以支付;2號資管計劃違約就更加明顯,2016年三、四季度的利息都沒有支付。
2017年一季報顯示,到期的1號資管計劃并沒有收到本息,利得資本則宣布由于本溪綠地欠息且存在多筆違約行為,2號和3號資管計劃全部提前到期。
對于年收入超過2000億元的綠地控股來說,區(qū)區(qū)2億元左右的違約似乎不值得一提。不過,當所有的違約都指向本溪山水城的時候,情況恐怕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厮菥G地控股的年報不難發(fā)現(xiàn),綠地在東北的子公司早已經(jīng)陷入困難中。
失控的東北債務
本溪山水城的銷售情況其實非常理想。綠地控股年報顯示,2016年,本溪山水城可供出售面積12.87萬平方米,已經(jīng)預售面積11.6萬平方米,去化率達到了90%以上。
而綠地控股2015年借殼上市收購書則顯示,彼時山水城項目可售面積只有8.58萬平方米,已經(jīng)預售面積為2.61萬平方米。也就是說,本溪山水城項目是從2015年才開始正式規(guī)模預售的,并且公司也取得了不錯的銷售結果。
根據(jù)綠地控股2016年年報,本溪山水城項目投資規(guī)模達到48.22億元,項目規(guī)劃計容建筑面積達到99.09萬平方米,而綠地控股700余個項目中超過百萬平米的大盤也不過5個。
綠地控股借殼時披露的信息顯示,本溪山水城分7個地塊,最早的2015年8月底就需完工,而稍晚的將集中于2017年10月完工。然而,在公共信息平臺上,綠地因為資金問題使本溪山水城陷入停工的傳聞不絕于耳,大量已經(jīng)交付購房款的業(yè)主遲遲無法拿到新房而走上了上訪的道路。
那么,本溪綠地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呢?從綠地控股的年報來看,公司的東北業(yè)務確實遇到了極大的問題,資金緊張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與欠下利得資本的逾2億元類似,公司在東北已經(jīng)欠下數(shù)億元貸款。
本溪綠地是綠地控股的二級子公司,其大股東遼寧綠地是綠地控股的一級子公司,而遼寧綠地目前的違約已經(jīng)不止一起。
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遼寧綠地已經(jīng)逾期未償還的長期借款共有4筆,合計總額為4.2億元,其中未償還本溪市市區(qū)農(nóng)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1.7億元,逾期11天;中信信托的2億元逾期4天;錦州銀行沈陽八王寺支行的一筆1000萬元逾期了17天,另一筆4000萬元的借款已經(jīng)長達522天,如果2017年半年報時仍未償還,意味著這筆貸款逾期將接近兩年,顯然這不是資金周轉(zhuǎn)問題而是惡意拖欠了。
正常情況下,長期借款一般用于公司的地產(chǎn)項目開發(fā)。如果項目建設進度或者銷售情況不理想,公司出現(xiàn)資金周轉(zhuǎn)困難尚可以理解的話,那么用于公司日常運營的短期借款也出現(xiàn)大面積逾期不還的話,是否說明公司的經(jīng)營確實遇到了嚴重的問題呢?
截至2016年年末,遼寧綠地已逾期未償還的短期借款總額為6300萬元,其中本溪禾豐村鎮(zhèn)銀行800萬元和500萬元的兩筆借款已經(jīng)分別逾期了154天和189天;錦州銀行沈陽八王寺支行的5000萬元逾期了127天。
長短期借款全部逾期,不管公司承認與否,遼寧綠地顯然遇到了經(jīng)營上的困難。
對此,綠地控股相關負責人對《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本溪山水城將按原計劃交房,遼寧綠地的違約問題正在解決。
不僅如此,有本溪金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在網(wǎng)上投訴,本溪綠地2011年建設“綠地·山水城”項目,該公司所有土地房屋屬于征收范圍;但是在公司2014年簽訂協(xié)議后,本溪綠地卻沒有履約,拆遷補償至今沒有到位,停工3年的金昌石化早已陷入困頓,綠地似乎選擇了視而不見。
無論是對資管計劃的違約,抑或是對銀行、信托公司的拖欠,綠地控股在東北實實在在遇到了危機;對于負債率超過85%的綠地控股來說,債務危機的任何閃失都將給公司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債務隱憂
在A股上市的130余家地產(chǎn)公司中,剔除預收賬款影響后,2015-2016年,綠地控股的資產(chǎn)負債率都躋身前十。如果與銷售規(guī)模相仿的行業(yè)龍頭相比,綠地控股的負債率更是遙遙領先。
A股上市的地產(chǎn)公司中,年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僅有3家,萬科A(000002.SZ)2015-2016年的負債率只有65.81%和70.92%,保利地產(chǎn)(600048.SH)分別只有64.19%和62.2%,而綠地控股分別為85.07%和86.27%。
2015年才借殼上市的綠地控股并不是上市后負債率才陡然猛增的。根據(jù)重組報告書,剔除預收賬款的影響后,綠地2012-2014年的資產(chǎn)負債率分別為80.58%、84.87%和 84.52%。也就是說,上市后的綠地不但沒有借助資本市場降低負債率,借貸規(guī)模還進一步走高。
讓投資者稍感欣慰的是,綠地控股的短期借款規(guī)模不大,2016年年末為249.4億元,長期借款為1530.32億元,即使遇到暫時的困難,公司的借款不存在短期集中兌付的危險。
不過,2016年年末,公司一年內(nèi)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有705.9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超過300億元,主要就是由于一年內(nèi)到期的長期借款增長逾224億元所致。
借新還舊是地產(chǎn)公司慣用的辦法,長期借款到期只能由長期借款來補償,如果長期借款短期化無疑增加公司的財務風險。在資金面寬松時,發(fā)放債券獲得低成本的資金無疑是一個好辦法??蓪τ诰G地控股來說,由于“云峰債”的影響,公司債這條路暫時走不通。
云峰集團發(fā)債時,綠地是其控股股東,而后來綠地放棄云峰集團間接致使其遭遇借貸收緊,債務危機由此點燃了導火索。雖然綠地與云峰債并沒有直接牽連,但公司發(fā)債卻開始遇到阻力。
2016年4月1日,綠地控股發(fā)布公告,公司100億元公司債獲得監(jiān)管放行,有效期12個月,距離2015年12月和2016年3月公司分次完成共計200億元的公司債發(fā)行還不到1個月時間。
與前述200億元公司債獲批后迅速完成發(fā)行不同,此次100億元公司債獲批后,綠地控股遲遲沒有推進發(fā)行事宜,直至到期后無疾而終。
與發(fā)債暫時緩解債務相比,定增募資則不用擔心償還問題。2015年12月,完成上市不久的綠地控股就推出了301.5億元的定增計劃。隨著再融資的收緊,公司縮減近半至157億元,隨后再次縮減至110億元,而且至今這筆定增仍然毫無進展。
發(fā)債無門、定增遇阻,到期的長期借款不斷攀升。以應付債券為例,綠地2017年到期的債券合計金額為72.31億元人民幣和3.04億美元,如果完成計劃的100億元公司債,恰好可以覆蓋上述到期債務。如今公司該如何應對呢?
上述負責人表示,受再融資新政影響,行業(yè)發(fā)債出現(xiàn)困難,公司將通過定增和資產(chǎn)證券化降低負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