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于終點守望在世的力量:《中國青年報》災難特稿的敘事學分析

        2017-08-23 10:39:06鄒君然郝韶夢王秋婷
        關(guān)鍵詞:中國青年報遇難者災難

        鄒君然,郝韶夢,王秋婷

        ?

        于終點守望在世的力量:《中國青年報》災難特稿的敘事學分析

        鄒君然,郝韶夢,王秋婷

        (安徽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新傳播時代,追求絢麗圖表、多樣化表達、多渠道輸出成為潮流,但技術(shù)能改變的是形態(tài),并不是內(nèi)核。因而本研究基于新聞敘事學的方法,從新聞事實建構(gòu)角度、意識形態(tài)建構(gòu)角度以及原型沉淀三個層面,對《中國青年報》自2008年以來所做的災難新聞話語的意義、傾向的形成及建構(gòu)進行分析。探究近十年,作為一家國字頭的報紙如何講述災難中的故事?其中堅持了怎樣的新聞理念,傳遞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又暗含了怎樣的話語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以期從中探索中青報災難特稿報道的內(nèi)核。

        災難特稿;中國青年報;新聞敘事

        引言

        總有一些人需要迎災難而上,除了救援人員,還有媒體和媒體人,他們力圖用報道描繪災難現(xiàn)場。而近幾年,隨著災難報道而來的,還有對中國一些媒體的詬病:缺位、過度煽情、信息披露不及時、“溫室里的花朵”等諸多指責。

        難道媒體真的如此糟糕而沒有希望么?專業(yè)媒體如何在信息洪流中突圍?新傳播環(huán)境下,媒體在“有節(jié)操的不缺席”和“滿足新聞消費者閱讀需求”的平衡間,又生產(chǎn)出了怎樣的“災難”報道?那些曾經(jīng)帶給無數(shù)人感動的災難特稿是否有可借鑒的地方?而作為“故事”出現(xiàn)的災難特稿,又力求在讀者和社會之間架起了一種怎樣的橋梁?

        這些引起了筆者的關(guān)注。

        新傳播時代,追求絢麗圖表、多樣化表達、多渠道輸出成為潮流,但技術(shù)能改變的是形態(tài),并不是內(nèi)核。文字,作為一種最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一直到今天都在展現(xiàn)著它的力量。因此,筆者依然將關(guān)注點聚焦于災難報道的“文字文本”。

        憑“冰點特稿”為新聞界認可的《中國青年報》,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備受推崇后,仍生產(chǎn)出不少具有影響力的災難故事。因而,本研究將《中國青年報》自2008年至今以來所做的災難特稿文本(于中國境內(nèi)發(fā)生)作為研究對象,聚焦災難報道的“文字文本”,以期從中探索中青報災難特稿的內(nèi)核。

        二、悲劇的訴說:災難報道的事實建構(gòu)

        作為“故事”的災難新聞報道,呈現(xiàn)了記者和背后的媒體對災難認知的話語,話語可以成為對原初事實進行解釋的工具。透過這些話語,災難現(xiàn)場和災難中人的故事被碎片化地折射出來。在這節(jié)中,將對報道的詞語和敘事視角進行分析,看《中國青年報》如何選擇編排它們來建構(gòu)災難的事實,看這種建構(gòu)背后凸顯了什么。

        表1:《中國青年報》災難特稿分析文本

        篇號篇名相關(guān)災難事件遇難中國人數(shù)事故時間發(fā)表時間 1回家5·12汶川地震69 227人遇難17 923人失蹤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28日 2家園毀了,夢在4·14玉樹地震2698人遇難失蹤270 人2010年4月14日2010年4月21日 3永不抵達的列車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40人遇難2011年7月23日2011年7月27日 4上海外灘:新年與生命的倒計時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36人遇難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月2日 5余燼5·25魯山養(yǎng)老院火災事故39人遇難2015年5月25日2015年6月3日 6那一刻6·1東方之星旅游客船傾覆事故442人遇難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9日 7犧牲8·12天津濱海新區(qū)爆炸事故165人遇難8人失聯(lián)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2日 8被泥土掩埋的家12·20深圳山體滑坡69人死亡2015年12月20日2015年12月30日 9龍卷風卷不走的空心村6·23鹽城龍卷風襲擊事件99人死亡2016年06月23日2016年06月29日

        (一)以摧殘后的美好凸顯悲劇和堅毅

        1.詞句反襯

        詞句作為敘述文本的基礎(chǔ)構(gòu)成,在微觀層面直接反映作者的態(tài)度和情緒,通過中青報的這幾篇災難報道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反襯”運用得十分頻繁,而這些反襯都凸顯了小人物在災難大背景下的無助與堅毅,悲劇與惋惜,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下面以《回家》和《永不抵達的列車》兩篇中記者對災難中人和相關(guān)地的描述為例加以簡析。

        表2:《中國青年報》災難特稿中對災難中人及相關(guān)地的描述

        從上表中,我們首先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記者對三位遇難者的描述,突出了他們的“年輕”“懂事”“努力”,他們對未來充滿理想和希望,本擁有著美好的青春和無限可能,然而卻因災難,提前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記者極力重繪他們生前的經(jīng)歷,但沒有對他們遇難之后的狀態(tài)過加描繪,不是通過直面的悲劇描寫,而是通過再現(xiàn)年輕而鮮活的生命側(cè)面烘托來展現(xiàn)死亡之痛、災難之悲,讓人追憶他們美好的同時,又避免了對家屬的傷害。

        其次,對遇難者家屬程磊父親的描述也是如此,“身材瘦小、貌不驚人的、瘦弱的”這些對其外貌的描述突出了其渺小而脆弱的身軀,“這是一個身材瘦小、略有些卷發(fā)的男子,面部表情看上去還算平靜。背上的人,身材明顯要比背他的男子高大,兩條腿不時拖在地面上”[1]?!笆菪 迸c“高大”,一副相對的形容詞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位父親的偉岸和堅毅。

        而在對災難相關(guān)地點的描寫上,記者通過對災難發(fā)生地的惡劣場景烘托災難之悲,“殘酷的”“黑暗”“面目全非”等渲染出一片哀傷之景。

        2.背景烘托

        對于報道有關(guān)“死亡”的故事來說,根本無法找到當事人,用相關(guān)的背景材料則讓我們接近他們曾經(jīng)的生活,而用這些材料再現(xiàn)他們時,又讓讀者為其生命而悲憫。而正因為有了這些背景的襯托才讓事實成為新聞,或加深了新聞的價值,這種通過背景構(gòu)建事實的方法如下:

        對于在離家將近2000公里外上學的朱平來說,“回家”也許就是她7月份的關(guān)鍵詞。不久前,父親因骨折住院,所以這次朱平特意買了動車車票,以前她是坐28個小時的普快回家的。

        開始他只是買了一張普快的臥鋪票,并且心滿意足地表示,“定到票了,社會進步就是好”。可為了更快開始實習,他在出發(fā)的前幾天又將這張普快票換成了一張動車的二等座票。

        ——《永不抵達的列車》

        “句子開頭的成分和句子末尾的成分”是句子兩個重要的、引人注目的位置,句子開頭為話題位置,句末為焦點位置?!霸掝}位置和焦點位置的功效也是新聞工作者用來隱含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的重要手段?!盵2]122

        《永不抵達的列車》的這兩段背景信息便是在焦點位置體現(xiàn)出記者的觀念,其一,本來兩人平時都不坐動車,但恰好在那天交集在出事動車之上,表現(xiàn)出意外之惜;其二,記者用這種方法分別暗指出兩位遇難者的“孝順”和“勤奮”,因為他們意外乘坐動車的原因分別是因為“住院的父親”和“更快開始實習”,這些都讓讀者自然沉入其中。

        他們發(fā)瘋一樣地沖上了廢墟,翻撿起磚塊和碎水泥板,用雙手挖著廢墟上的土,十指鮮血淋漓,殘存的樓體上墜落下的磚塊,不時砸落在身邊,他們卻毫無感覺。

        程林祥的力氣原本不大,在工地上,別人一次能背二十塊磚頭,可他只能背十多塊??纱藭r,他似乎覺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氣”,背著兒子一步步地往前走。

        ——《回家》

        而在《回家》的這兩段文字中,前段主題是“尋子”,后段主題是“背兒回家”,父親“力氣不大”的背景反襯了他的堅毅,環(huán)境背景的惡劣,凸顯出尋子的艱難和父母的不懈,及他們對兒子深沉的愛,這些都暗含了記者對這家人深深的敬重。

        (二)話語權(quán)交由悲劇中的普通人

        不同于將畫面和筆墨對準官方聲音,《中國青年報》的這幾篇災難特稿將話語權(quán)交給了同災難中的普通人(如圖1)。

        圖1:兩類信源占所有信源的比例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這幾篇特稿記者所采用的信源中,作為災難中的普通人(這里的“普通人”是除官方信源、專家學者、政府人員的信源,包括遇難者家屬)而存在的信源占所有信源的比例都在60%以上,文章中很少會出現(xiàn)官員或官方信源的身影,它們不聚焦在官方身上,沒有領(lǐng)導的名字、指示、說辭等等,而是更多地將話語權(quán)交到災難經(jīng)歷者的手中。

        在災難報道時究竟應不應該將焦點對準遇難者家屬一直是新聞界爭議的焦點,有人呼吁不要“二次傷害”,有人認為聚焦于“遇難者”也是新聞應當關(guān)注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聚焦普通人身上的同時,中青報的記者也注意到避免直接打擾到遇難者的直系親屬,遇難者的直系親屬作為信源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下。

        前中青報記者趙涵漠曾言道:“一個好的記者應該最具備的一點特性就是同理心?!钡瑫r,在每個采訪開始之前她會跟他們說:“我是一個特稿記者,我可能會問得比較細……如果你覺得這種回憶會讓你感到不舒服那我就隨時停止采訪?!盵3]

        (三)多以內(nèi)視角訴說

        新聞的敘述視角,作為新聞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體現(xiàn)了敘述者將其所體驗到的世界,轉(zhuǎn)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而在敘事視角的四個層面分析中,“最具意義的是看故事敘述者的‘觀察位置處于故事之內(nèi)’還是‘處于故事之外’,即‘內(nèi)視角’與‘外視角’之分”[2]130。

        “內(nèi)視角”指觀察位置至于處于故事內(nèi)的敘述者采用故事內(nèi)人物的眼光來敘事,在該視角下,敘述者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偏見等感情色彩。采用“外視角”,則意味著故事敘述者與故事本身沒有任何關(guān)系,用旁觀者的眼光來敘事,相對來說,較易于對事件進行宏觀把握和客觀評價,顯得冷靜客觀。

        若按照傳統(tǒng)新聞寫作的要求,“外視角”是絕對大多新聞工作者會選擇的角度,因為新聞的客觀性要求記者將自己的情感隱藏,用“外視角”更不容易遭人詬病。

        但中青報的這幾篇災難特稿卻偏偏反其道行之,在一篇報道外,其他八篇報道的“內(nèi)視角”敘述部分占全文篇幅的比例全都超過了60%(如圖2)。

        圖2:各篇報道文本中內(nèi)視角/外視角敘述占全文篇幅的比例

        雖然記者沒有經(jīng)歷這些事情,但記者以局內(nèi)人的視角敘述整個事情,嘗試以遇難者身邊人的視角看待他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就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傳聲筒,而是一個為遇難者悲痛、嘆惋、有血有肉的人。當記者以局內(nèi)人的視角介入后,同時也拉進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記者傳遞的就是她所看到知道的,讓讀者在不經(jīng)意間便進入了劇情。

        當然,這種視角必須基于大量充分的采訪,如果隨意地表達,則會讓人有肆意煽情的反感。

        (四)講述具體而微的悲傷

        這些報道沒有著眼于宏大的敘事,而是致力于挖掘小人物身上細微的感動和悲傷,這體現(xiàn)在細致的細節(jié)描寫中。

        電話里沒有聽到女兒的回答,聽筒里只傳來一點極其輕微的聲響。這個以為馬上就能見到女兒的母親以為,那只是手機信號出了問題。

        似乎不會再有別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輛永不能抵達的列車上,重傷的朱平用盡力氣留給等待她的母親的最后一點訊息。

        ——《永不抵達的列車》

        侯永芳在零點之前接到了一個電話,屏幕顯示是兒子的號碼。她對著電話喊了半天,那頭始終沒人說話,只有一片嘈雜。連呼吸聲都聽不到。

        第二天她的世界就塌了。

        ——《犧牲》

        這兩個相似的片段像是商量好的一般,一個沒有說話的電話,連著兩端的母親和孩子,同樣的場景,兩個家庭和年輕的生命,都隨著突如其來的災難破碎消逝。記者用這樣的細節(jié)再現(xiàn)了兩條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滿對家的不舍和依戀。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讓人身臨其境的細節(jié),有些細節(jié)靠的是深入采訪,有些細節(jié)則靠的是細致觀察,觀察現(xiàn)場,還有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卻未被注意的其它報道。

        事故發(fā)生前的這一刻,誰都不知道車里發(fā)生了什么,然而卻被記者趙涵漠捕捉到了,準備享用油燜大蝦和番茄炒蛋、用iPad玩斗地主、喝下一罐冰鎮(zhèn)的喜力啤酒等等描寫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這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不是別人的故事,如果我們不關(guān)注它,不反思警醒,下一個在那些永不抵達的列車上的就是我們自己。

        然而,她通過什么捕捉到了這些?是財經(jīng)網(wǎng)的一組照片。“其實當動車事故發(fā)生的時候,是電光火石的一個瞬間,你很難知道就在這個瞬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發(fā)生什么樣的細節(jié)。但是圖片不會撒謊。我當時寫的那個細節(jié)就來自于財經(jīng)網(wǎng)上看到的一組照片,從那個圖片上我看到了盒飯跟啤酒,所以把這個細節(jié)寫了上去?!盵3]

        在新傳播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接觸到的信息都多,但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忽視看到的信息,這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可能將那些未被注意的重要信息二次處理,為我所用。

        三、面向悲劇的力量:災難報道的“治愈”框架

        事實建構(gòu)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對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在我們以往的觀念中,會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觀點、看法、見解,或是一種維系現(xiàn)實的思想體系,然而,“現(xiàn)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即將原初事實進行‘符號化’的過程。再此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不僅是一種觀點,還是一種特定的詮釋事件的‘框架’,或者說是一種特定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結(jié)果”[2]21。

        通過對這些文本的事實建構(gòu)分析,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兩種報道框架:

        (一)“脆弱-自強”框架

        在事實建構(gòu)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生命總是那么脆弱,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可以被一場災難輕易奪走,繁華與破落、生與死只有一線之隔。

        那些生命雖然也試著掙扎,試著撥通母親的電話,想著是否能夠得救,但最終沒能到達目的地,曾經(jīng)的理想和努力成為脆弱的泡影,永遠活在世間他人的記憶里。

        而對活著的人而言呢?

        他們面對的是真切的死亡,身邊親密的人不說一聲的離開,他們又應該憑借什么力量活下去?程林祥背著兒子回家,不知疲憊,全家為遇難者默哀,妻子想著領(lǐng)養(yǎng)孤兒;黃一寧帶著對朱平的思念活下去;張建輝為了犧牲的兄弟暫不轉(zhuǎn)業(yè)……他們都是最平凡的人,卻不曾放棄自強生活的心。

        在“脆弱-自強”的框架下,人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也看到一個個堅強的身影。

        (二)“摧毀-重生”框架

        災難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離開,還有對一個地方、一個家庭的摧毀,記者沒有回避對災難場景的修復描繪,“面目全非、嚴重的、張牙舞爪、黑暗的、人間地獄、扭曲的黑色、滿目狼藉、流膿的傷口、末世般的景象、煙霧彌漫……”等等,這都是災難過后的場景。

        這些描繪突出悲劇,但并不只有這一種情景,“在玉樹,隨處能發(fā)現(xiàn)信仰的力量,比如蜷坐在破墻一角轉(zhuǎn)動經(jīng)輪的女子和一邊趕路一邊抽空念幾句經(jīng)文的少年。在陽光燦爛的下午,在新建路66號的廢墟邊還能見到66歲的阿周”、“陽光下花草、樹木的倒影還留在這個姑娘的相機里;草稿本里還滿是這個姑娘隨手涂畫的大眼睛女孩;她最喜歡的日劇《龍櫻》仍在上演”……

        在“摧毀-重生”框架,人們看到災難可以摧毀現(xiàn)世的場景,但永遠無法摧毀記憶和人心。

        這兩種框架其實都是在災難之中,希望給活著的人以繼續(xù)的力量,脆弱、摧毀和悲慘要展現(xiàn),但自強與重生的力量也需要被激發(fā),通過這兩種框架都形成了“治愈的力量”,實則都是一種“治愈”框架。

        四、災難“故事”中的原型沉淀:歸家

        在這些報道災難和講述死亡相關(guān)的“故事”中,是否有一個一致的線索支撐著報道呢?在文本中一直牽引著讀者之心的究竟什么?是否有原型的存在,這引起了筆者的好奇。

        “原型是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的、典型的、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即情節(jié),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聯(lián)想,是可以獨立交際的單位,其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從本質(zhì)上說,它是一種穩(wěn)定的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方式、認知角度和認知結(jié)果。”[2]226

        通過對文本的整理,確實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和反復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即“歸家”,從2008年《回家》開始,“歸家”的線索就一直嵌入在每篇災難報道之中。

        《回家》中堅持背兒子回家的貌不驚人的父親,《家園毀了,夢在》中反復提到的“家園”,《永不抵達的列車》中的朱平用盡力氣也要給家里的母親傳遞最后的訊息,《那一刻》中最后提及王萬平“回家”的車票。除此之外,包括“引回老家”“來自家人的新年問候”“帶弟兄們回家”“帶回老家安葬”等等無一不表達著“歸家”的欲念。

        “家”對中國人來說是團圓、是避風港也是人生最后的歸宿,如果人最后沒有回歸故土,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心里則意味著終將飄蕩、無處寄身,所以“歸家”即意味著歸宿,也意味著重生?!凹摇钡暮魡窘o人的是溫暖,以“歸家”為牽引讓人們在閱讀中重思“家”對自己的意義,不忘初心,也更能引起共鳴。

        結(jié)語

        “如果我們不去講述普通人的故事,下一個悲劇的主角可能就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4]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中國青年報》的災難特稿一直關(guān)注普通人具體而微的悲劇,“悲劇沒有旁觀者”,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是否也會登上永不抵達的列車,尋不到歸家的路。于是在《中國青年報》的災難特稿中,你會發(fā)現(xiàn),離開的遠方卻仍盼著難抵的故鄉(xiāng),細微的悲劇卻也帶著治愈的力量。

        《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李經(jīng)宇接受采訪時曾說:“當時(天津爆炸事件發(fā)生時)媒體用一個很感人的概念稱頌消防員,叫做‘逆向英雄’。消防員當之無愧,他們用血肉之軀逆流而戰(zhàn)。事實上,逆流而戰(zhàn)的也有記者……有幾家紙媒記者都進入了爆炸的核心區(qū)域……一晚上只睡一兩個小時,有的記者一連在爆炸現(xiàn)場周邊工作了10 天。”[5]

        記者南香紅也將在災難時逆人流而上視為媒體人的使命,“災難將媒體推到了最前沿,這是媒體的命運。每當災難來臨,人們紛紛四處逃離,媒體人則逆人流而上,沖向災難的中心,這是媒體人的命運。”[6]

        在災難報道的路上,媒體和媒體人并非不可作為,他們需要有質(zhì)疑的力量,將告訴我們?nèi)绾伪苊庀乱淮蔚谋瘎?;但他們依然需要有鼓舞的力量,關(guān)注的力量,他們每一次對小人物關(guān)注,匯聚而成的就是對大時代的關(guān)注,他們身上印刻著時代的記憶,每個人都不可逃避。

        而對于讀者來說,通過報道對小人物關(guān)注,其實也是對自己的關(guān)注。透過媒體對災難“故事”的報道,也正是站在生命的終點回望可以堅強生活的力量,我們看到了時代中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與世界的交集與距離,看到了不舍與感動,也看到了愛與珍惜。

        [1]林天宏. 回家[N].中國青年報.2008-05-28.

        [2]曾慶香. 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

        [3]趙涵漠.靈感是最靠不住的東西,而最靠得住的是我們的勤奮苦干[OL].http://mp.weixin.qq.com/s? --biz= MzA4Mjk1MjMzMA==&mid=205123129&idx=2&sn=775063ef2209a7497efbcb9defa81300&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4]郁志豪. 經(jīng)典|中青冰點:《永不抵達的列車》[O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0NzMzNA==&mid=204391045&idx=1&sn=1eb218478f1328f5a4511aa0a3c2c855&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5]李徑宇. 在讀者寡情的新媒體時代,紙媒是否必然面對失?。縖OL].http://mp.weixin.qq.com/ s?__biz= MzAxMjcwNjc4Mg==&mid=400694901&idx=1&sn=86381929ff567eae2c6a3f5910947962&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6]南香紅.巨災時代的媒體操作[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14.

        Watching the Living Forces at the End:Narrative Analysis of’s Disaster Feature

        ZOU Jun-ran, HAO Shao-meng, WANG Qiu-t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nhui)

        With the rising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ursuit of flowery charts, diverse expressions and multi-channel output becomes a trend. The technology can change form, however, it cannot change the concept. This study will use the journalism narratolog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of news facts, ideological construct and prototype precipitation those three aspects, to analysis this study about the significanc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disaster news discourse which published onsince 2008.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learning the disaster stories of the national newspaper published for nearly 10 years, explore three issues: First, what kind of journalism is included in the story? Second, what values does it convey? Third, what kind of discourse stance and ideology does it contai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three problems, the core of the report on the disaster special report ofwill be concluded.

        disaster feature;; journalism narratolog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07

        G212

        A

        1004-4310(2017)04-0034-08

        2017-02-26

        安徽大學輿情與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015 年度學生項目。

        鄒君然,女,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新聞學;郝韶夢,女,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理論;王秋婷,女,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傳播學。

        猜你喜歡
        中國青年報遇難者災難
        雷擊災難
        我心目中的“暖聞”——中國青年報的“暖聞·暖心”之路
        傳媒評論(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22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眾籌來的2018新年獻詞——中國青年報“強國體”出爐記
        傳媒評論(2018年2期)2018-06-06 03:04:50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人物通訊的表達特色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遇難者
        方圓(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因為“沒有”,所以勝出
        災難不是“假想敵”
        防范“抗生素災難”
        世界科學(2013年5期)2013-03-11 18:09:30
        法航29具遇難者遺體被打撈
        亚洲av香蕉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无码精品呻吟|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6699国产精| 色av色婷婷18人妻久久久|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久久伊人影院| 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男女交射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九色日本|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免费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聚色窝窝人体www一区| 亚洲无码一二专区| 中文字幕你懂的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精品福利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高潮喷潮无码| 日韩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成 人 免费 在线电影| 国产特级全黄一级毛片不卡| 青青草最新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性自爱拍偷在在线播放 | 中文在线中文a|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91在线无码精品秘 入口九色十|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