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珍
摘要:校園欺負現(xiàn)象是中小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攻擊行為,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因而國內(nèi)外心理學者對該現(xiàn)象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現(xiàn)行研究的關注點多為欺負者和受欺負者,而旁觀者在欺負現(xiàn)象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卻很少涉及。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對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定義分類、作用以及產(chǎn)生的原因做一個具體的闡述,最后對未來的研究做了小結(jié)。
關鍵詞:旁觀者 校園欺凌 原因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6-0128-02
校園欺負中的欺負者和受欺負者的人數(shù)遠不及旁觀者,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他們更有可能處在旁觀者的位置上,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校園欺凌事件都有旁觀者,根據(jù)美國國家犯罪受害者調(diào)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在學校發(fā)生的80%的案件有一個或多個第三方在場,上學及放學路上的暴力事件中71%的案件有第三方?!痹谝恍┢圬撌录l(fā)生的時候,有一些旁觀者作出行為進行干預制止,一些旁觀者選擇不作為,還有一些旁觀者變相地加入欺負者中。旁觀者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欺負事件的發(fā)展,還會對受欺負者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很大影響,因而研究旁觀者行為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
一、旁觀者的概念和分類
提起旁觀者,人們一定會想起來旁觀者現(xiàn)象。心理學上將旁觀者現(xiàn)象界定為在危險緊急情況下,個體明知他人受到財產(chǎn)和生命威脅,需要自己幫助時,卻視而不見,袖手旁觀的現(xiàn)象。[1]它是個體在緊急狀態(tài)下的心理反應傾向。社會心理學中的“圍觀”現(xiàn)象,與此相類似,是指一種集群心理,一個共同的特征是對于個體來說有他人在場。校園欺負中的旁觀者,指的不是欺負者當然也不是受欺負者,而是事件的知情者、目擊者及干預者。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這類兒童的發(fā)展狀況比較良好,因為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欺負事件,或者說,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成功地運用策略,以恰當?shù)姆绞饺ソ鉀Q,所以通常不會覺得這一類群體有什么不妥之處。就像每個班級里總有一些孩子,他們的成績不好不壞,在班級里也不惹事情,是班主任眼中的“透明人”,因而不會引起大人們的關注,屬于被忽視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fā)展也會因此受到損害。在龐大的校園欺負旁觀者這個群體中,不能因為他們某種“不作為”而忽視他們的作用,因為他們在校園欺負現(xiàn)象中所擔任的角色是有差異的,起著不同的重要的作用。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后期的研究者對旁觀者進行不同的分類。原珂,齊亮(2015)把旁觀者的行為分為觀望式旁觀和影響式旁觀;有些研究者把旁觀者分為三類:知道欺負情形但什么都沒做,知道欺負情形并干預的和不知道欺負情形的;有的研究者分為四類:像Salmivalli(1996)把將旁觀者的角色分為了援助者、強化者、局外者和保護者四類。[2]綜上所述,雖然分類不同,但基本上是從是否產(chǎn)生助人行為的大方向進行劃分。
二、影響旁觀者行為的因素
什么樣的原因?qū)е铝诵@欺凌中旁觀者的行為?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沉默的羔羊?是旁觀的孩子真的不作為還是內(nèi)有隱情?是道德感的喪失還是對惡勢力的畏懼?
(一)群體機制
很多行為是我們在群體中無意識的情況下作出的。
1.尋求行為的參照
在一些欺凌事件中,旁觀學生有時候會因為某種原因?qū)е聦ζ哿枋录牟粶蚀_的認知。例如在圍觀中,旁觀學生認為是開玩笑或者惡作劇,并且周圍其他的旁觀者也沒有作出制止的舉動,所以理所應當?shù)卣J為是同學之間游戲。按照社會比較理論,在情景不確定時,其他人的行為最有價值。所以其他旁觀學生的行為就成為他的參照,這種參照可能就導致了旁觀同學的不作為。
2.對偏離的恐懼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是“合”,自古以來都是群體生活產(chǎn)生了集體思想。如果對群體產(chǎn)生偏離會使個體面臨強大的壓力。任何群體內(nèi)部一般都有自己的存在的規(guī)則:傾向于維持一致和懲罰偏離。那些和群體保持一致的個體,群體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是正向的接納和認可;而對于那些偏離甚至是背叛群體的成員,群體會更加凝聚地、強烈地一致排外。在其他旁觀學生不作為的情況下,如果作出偏離這個群體的行為,會感受到來自那些不作為群體的壓力。受到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旁觀學生可能由于對偏離的恐懼,采取了默認或者不作為的行為。
3.群體的凝聚力
群體的凝聚力是指群體對其他成員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員之間相互的吸引水平。在一個凝聚力高的群體中,成員的認同感會高于凝聚力低的群體的認同感,所以凝聚力高的群體成員有傾向?qū)θ后w作出更多的貢獻。在校園欺負事件旁觀學生這個群體中,如果大家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群體的凝聚力很強,那么旁觀學生更容易采取和群體一樣的行為去應對,而并非是按自己真實的想法采取行動。
(二)個體機制
為什么不同的旁觀者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相同的情況下,什么樣的個體更容易作出行為,什么樣的個體更容易不作為呢?影響個體行為具體的因素有哪些?
1.人格
對于人格的概念,心理學家們有著不同的定義,粗略的可以定義為,人格是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組織結(jié)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區(qū)別于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zhì)。人格包括人的氣質(zhì)和性格。[3]
氣質(zhì)相當于人們生活中經(jīng)常討論的脾氣和秉性。希波克拉底對氣質(zhì)類型進行了分類,后來巴甫洛夫根據(jù)高級神經(jīng)活動與其一一對應,使四種氣質(zhì)類型有更具體的解釋。例如屬于膽汁質(zhì)的人,他們對情緒的體驗比常人要更加強烈,情感的爆發(fā)速度快,做事情勇敢,行動力強,但是遇事思考比較少,顯得魯莽冒失,屬于這一類型的旁觀者更有可能傾向?qū)ζ圬摰男袨樽鞒鲋浦够蛘吒缮?;黏液質(zhì)氣質(zhì)的人情緒平穩(wěn),表情平淡,行動遲緩。這樣的旁觀者更有可能傾向?qū)ζ圬撔袨椴蛔鳛?。氣質(zhì)類型是與生俱來的,他并不能用好壞來衡量,但是卻可以給我們一些預先的傾向性和判斷。
性格是后天生活中習得的,是一個人對現(xiàn)實世界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性格中具有獨立性,外傾性,沖動性的人更有可能獨立、理智地分析,不從眾不模仿地作出自己的判斷。
2.能力和智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能力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校園欺負事件發(fā)生的時候,首先要求旁觀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正常,有能力正確認識事件的本質(zhì),其次不同的旁觀學生會按照自己的能力衡量自己是否可以去解決,并作出衡量,最后作出自己行為的決定。在遺傳和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每個人能力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在能力發(fā)展程度上、類型上和時間的早晚上,都有很大的差別。不同的旁觀者根據(jù)自己現(xiàn)有的能力會有不同判斷,作出不同的決定。所以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行為,不僅和一個人的道德感有關系,更和他的心智成熟程度,能力智力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
3.團體地位和影響力
當欺負行為發(fā)生的時候,個體采取的應對方式和他在這個團體中的地位以及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關系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旁觀者知道該做什么并且知道他們手中掌握的資源,他們更有可能會采取行動;如果他們認為其他旁觀者更有能力的話,他們就更不可能采取行動。在采取行動之前,旁觀者會對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或者說是自身的影響力作出一個評估,對成功的概率也作出一個判斷。
4.人際關系
據(jù)相關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被調(diào)查者都傾向于在一邊旁觀“陌生人”之間的校園暴力,而對于自己認識、熟悉的施暴者或受害者,個體更多地傾向于干預。[4]在這項調(diào)查中,在校園欺負事件中,旁觀的學生如果認識暴力雙方,一半的旁觀學生會采取“出面制止”或“告訴老師或報警”等積極干預的方式應對;如果對于暴力雙方都不認識,那么選擇“趕緊離開”和“靜靜旁觀”的旁觀者比例超過 67%。不同熟悉程度的旁觀者的行為是不同的,越熟悉,采取積極干預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外來的研究展望
我國對于校園欺凌的這一問題的研究相比較國外而言相對較晚,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高度重視,英國也意識到了旁觀者的重要性,且正在試圖規(guī)劃一種應對方式。一項被稱為共同行事的法律原則主張:旁觀者也可以被判為謀殺罪,就算是沒有證據(jù)顯示是誰給予受害人致命的一擊也不要緊。我國近幾年被曝出的校園欺負事件一次次沖擊人們對校園原有的認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不論是從法律還是從學?;蛘呒彝ザ裕瑢η嗌倌甑钠圬撌录M行干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蘭丹.對旁觀者現(xiàn)象的研究[J].西南大學,2013.
[2] 宋雁慧.關注校園暴力的旁觀者[J].當代教育論壇,2014(3).
[3] 李曠.關于個性(人格)的一個定義[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00 (5): 276.
[4] 宋雁慧.關于校園暴力旁觀者的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 ,2014 (3): 1681.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