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
《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了分房人的比例,即各區(qū)房源要有30%給“新北京人”,這是北京外來人口居住權最為數據化的保障方式。
應該看到,這一政策的出臺進一步表明了政府回應剛需、惠民生的決心。
至于穩(wěn)房價,我個人保持謹慎樂觀。因為共有產權房其實就是以前的自住型商品房,此番不過是進一步規(guī)范了5年后上市的退出機制。從自住型商品房幾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它在降低或穩(wěn)定房價方面發(fā)揮功能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有產權房制度中,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具體的參與者。作為個體的產權共有者,與政府共有者在占有、處分等問題出現分歧時,如何實現法律權利平等,是制度設計需提前考量的問題。
如何防止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甚至與民爭利?
一是要完善和細化制度體系,不留可能產生糾紛的死角;二是要尊重契約精神,從法律上保障民眾與政府享有平等的地位。
雖然共有產權住房因為探索的時間較短,短時間內還不會涉及損壞、拆除等問題,但是將來如何保障個體共有者應有的法律權益,使之不因為力量的強弱差距,也不因為份額的大小差異,而失去法律公平正義的庇護,這是亟需重視的問題。
換言之,對于公有產權住房,只有事先厘清共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以產權為紐帶,正確處理住房保障制度建設中政府與被保障家庭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才能妥善解決共有產權住房中普遍存在的那些問題,也才能真正支持國民“居者有其屋”夢想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