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寒/編譯
《科學》雜志:2017夏日科學悅讀
高斯寒/編譯
從遙遠的火星表面直至距離我們更近的人類大腦(神秘程度一點也不亞于火星),今年《科學》雜志編輯挑選出的讀物將邀請讀者投入到科學之中。初試身手釀釀酒,在一名考古學家的指導下重現(xiàn)遠古的美酒;趁著CRISPR技術大熱的契機,看看圈內人如何概述基因編輯;帶著你的營火故事到另一層面,這兒有一輯來自核子歷史的怪異故事或者戲劇性地復述地球的真實天災;1793年,是什么昆蟲讓美國聯(lián)邦政府陷入混亂?宗教是如何指引早期研究者得出“俄羅斯套娃”版的繁殖理論?哪位著名化學家曾經(jīng)支付25萬美元,只為了拿回一幅畫像和他的化學儀器?在以下的書評中尋找答案吧!
在漫長的職業(yè)生涯中,帕特里克·麥戈文(Patrick McGovern)已經(jīng)成為某種程度上的考古學名人。他與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合作,一起分析人類的化學足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類在尋求發(fā)酵時留下的那些化學物質。在《遠古的釀酒》引言中,麥戈文形容我們尋找美酒這件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想要消耗普遍物質的生物學沖動。這些普遍物質是我們與許多物種共享的基因,稍微列舉一些的話,包括其他靈長類生物、蜜蜂和斑胸草雀。
學術圈之外,麥戈文的研究工作也因為他和角鯊頭釀酒廠的薩姆·卡拉焦內(SamCalagione)的長期合作關系獲得了認可。多年來,麥戈文和卡拉焦內一起工作,有時一起環(huán)球游歷,他們基于許多不同的考古遺址發(fā)現(xiàn)的化學特征,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遠古艾爾啤酒”?!哆h古的釀酒》的核心內容包括了7種這類啤酒的簡短歷史(另外還有一種雞尾酒的簡史?。。@些酒來自的年代與地域多種多樣,有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鐵器時代的安那托利亞以及前古典期直至后古典期的中美洲。
麥戈文逐章呈現(xiàn)了從考古發(fā)現(xiàn)到當代重現(xiàn)的過程,向讀者提供了文化史內容,謹慎地描述了考古科學的試驗和證據(jù)。麥戈文再三強調了從有限數(shù)據(jù)重構過去的不確定性,風趣地形容在復制遠古酒類的過程中的當代協(xié)商是充分“真實”卻仍然合乎人意的。為了真真切切地讓讀者明白釀酒步驟,每章末尾都提供了釀酒配方以及各色搭配菜肴的食譜。
盡管《遠古的釀酒》一書既有知識性又有趣,若干批評意見也必須指出。這類籠統(tǒng)的概論書籍中常有一個通病,它們往往會始終強調文化本質主義,忽視人類社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多樣性。一個典型例子是歐洲的許多前羅馬時代居住者的身份交代得不準確,作者或明或暗地稱他們?yōu)椤皠P爾特人”。
《遠古的釀酒》陷入了跨文化比較的窠臼,根植于社會生物學傳統(tǒng),聚焦于人類對所有發(fā)酵之物的喜愛的必要條件。它所冒的風險是暗中降低了人類對于發(fā)酵飲品的實踐與信仰的多樣性,將它拉低到功用性、經(jīng)濟性和生物決定論的解釋。
盡管有著這些缺點,《遠古的釀酒》是科學外展的絕佳范例:對研究的局限誠實以對,對于結果的不確定性坦誠承認,并且示范了科學研究如何能成為個人的熱情所在。
《遠古的釀酒:再發(fā)現(xiàn)與再創(chuàng)造》,帕特里克·E·麥戈文著,諾頓公司出版,2017年,325頁。
生物化學家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Doudna)在2007年專心研究起一種少有人知的細菌免疫系統(tǒng)時,她并沒有打算興風作浪,惹來麻煩。但話又要說回來,她那時也不知道她不久后會研究出一種重要的工具,它有著改變生命的能力。她最終在研究社群內制造出的漣漪可不是尋常的波浪。恰恰相反,它是一場海嘯。
《造物的裂隙》由杜德娜和她的昔日弟子塞繆爾·斯滕伯格(SamuelSternberg)合著,敘述了CRISPR這種強大的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起源和潛在用途,正是這項技術確立了杜德娜在科學界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主體內容以“工具”和“任務”呈現(xiàn),并且從杜德娜的視角以第一人稱講述。
第一部分最開始,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歷史,這些研究嘗試又是如何受到了根除遺傳性疾病這一追求的驅動。盡管這門越來越完善的、苛求細節(jié)的技術對于保證人類健康有著良好前景,但直到某次她湊巧碰到一位同事,對方介紹了CRISPR技術給她之后,杜德娜和她的團隊才沿著這條探究路線,獲得了成果。
盡管對于任何一個掌握了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實用知識的人來說,書的這一部分都可能是乏味無聊的,請耐心地接受這一進修課程?;仡櫥A知識會讓你的想象力自由馳騁。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暫停下來,策劃你自身的CRISPR啟發(fā)下的科學項目或者科幻小說情節(jié)。
在這本書的后半部分,兩位作者勾勒出CRISPR技術令人吃驚的潛在應用。部分應用能幫助到人類,有望治愈遺傳性疾病,或者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新的超級作物來喂飽增長中的地球人口。但他們也對缺乏管理的人類胚胎試驗、優(yōu)生學和新穎生物武器的產生恐懼。
然而,推動整本書的是字里行間的敘述。杜德娜詳述研究是何時發(fā)布的,講演報告是何時進行的,潛藏在背后的卻是一條背景知識——書中提到的許多研究者目前卷入了一場法律戰(zhàn),他們爭奪的是一個價值數(shù)十億美元的初生市場。當作者在另一部分講述奧巴馬政府在2015年宣告反對為了臨床用途而編輯人類的生殖細胞系,很難不去想象未來的新政治氣候中會有什么樣的紛爭等待著CRISPR技術。
杜德娜和斯滕伯格預測,在一代人的時間之內,世上將幾乎沒有未被CRISPR技術染指的領域。如上所說,不可能不去揣想,這本書背后的動機是要押注在杜德娜對這項技術的主張,還是意圖要為了釋放出一種會不可逆轉地改變地球生命的技術而搶先承認錯誤。
在前言的末尾,杜德娜邀請讀者參與到有關基因編輯的討論中來——與她一道從這場眾所周知的海嘯中安全幸存。然而,無論你有沒有準備好劃槳,這場風浪終將到來。
《造物的裂痕:基因編輯和控制進化的不可思議力量》,詹妮弗·A·杜德娜、塞繆爾·H·斯滕伯格合著,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公司出版,2017年,301頁。
為什么我們應該花費金錢、時間和資源,去一個荒涼不毛、看起來專門要摧毀我們的機器人使節(jié)的星球呢?在《來自太陽的第四塊巖石》中,尼基·詹納(NickyJenner)用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說明了火星為何值得我們如此努力。
早期古希臘的哲學家們注意到,火星看起來會在一段時間內逆轉運動方向,再進入停頓,最終再次恢復成向前運動。我們如今知道,這是火星和地球以略微不同的速度繞著太陽周轉的結果。事實證明,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在判定地球其實不是宇宙中心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從那時起,火星一直讓科學家忙忙碌碌。
從古代海洋理論到能夠維持生命的地下蓄水層猜想,從消失的磁場到致命的輻射水平,這本書詳細描寫了我們對我們探索最多的行星鄰居知道的所有知識。它也涉及了大量機器人科學,描述了NASA的火星車的功績,那些火星車充當了即將存在于火星上的人類的前哨。
任何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那些花費時間思考激光劍和曲速引擎的科幻小說愛好者會了解到地質學以及探索太陽系的錯綜復雜一面,而業(yè)余地質學家會接觸到大量受到紅色星球啟發(fā)的流行文化實例。后者是這本書真正閃光的地方,也就是詹納開始思考火星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詹納也生動地敘述了太空和環(huán)境情況對火星造成的危害,描述了什么原因使得我們難以派衛(wèi)星到紅色星球(距離是一個原因,但也是因為火星大氣層太過稀薄,無法讓航天器大幅減速,但是稠密程度又不足以在計算時忽略),為什么更難做到的是派人類去火星執(zhí)行長期任務(宇航員緩慢地受到輻射以及由失重引發(fā)的健康問題最讓人憂慮)。
《來自太陽的第四塊巖石》更像是動機宣言,而不是指南手冊,只用一個章節(jié)來介紹去往火星的技術難題,但用一整本書介紹我們?yōu)槭裁磻撊L試。這么做之后,它起到了激勵讀者為人類歷史下一個潛在的里程碑加油鼓勁的作用。
《來自太陽的第四塊巖石:火星的故事》,尼基·詹納著,BloomsburySigma出版,2017年,280頁。
2015年,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抓拍到火星塞壬槽溝區(qū)域的一個撞擊坑的特寫照片
人類大腦是現(xiàn)代科學所知的最復雜的器官之一,關于大腦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的——或者我們的身份如何能塑造大腦——還有許多事有待了解。在阿根廷神經(jīng)科學家馬里亞諾·西格曼(Mariano Sigman)的首部著作《思維的隱秘生活》中,他讓讀者探索神經(jīng)科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希望揭開我們的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能力和個性發(fā)展的神秘途徑。
為了理解大腦是如何形成的,大腦如何創(chuàng)造出“身份邊界”(正如書中前面的一個章節(jié)恰當?shù)孛粯樱覀儽仨毰靼琢暤眯孕袨樵谕晔侨绾未_立的。在書中的第一章里,西格曼描述了嬰兒的心理學,從嬰兒如何識別語言模式到嬰兒在多少歲數(shù)以何種方式發(fā)展出自我控制和道德準則。他簡潔地解釋了一些讓研究者能夠一窺兒童大腦發(fā)育的心理學實驗。
在一個實驗中,西格曼描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2012年進行的研究,在支持性環(huán)境長大的兒童大腦與缺乏社會穩(wěn)定性的同齡人大腦進行了比較。在青少年時期,不僅實驗對象的行為顯著不同,他們大腦的大小和復雜性也截然不同:受到良好養(yǎng)育的兒童展現(xiàn)出更大的大腦尺寸,而受到最小支持的兒童在大腦灰質部分顯示出更明顯的腦室,甚至出現(xiàn)萎縮的跡象。
西格曼以這段漫談風格的介紹為基礎,在之后的章節(jié)里探索起諸如身份的形成、意識、大腦在成年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學習時)如何改變等專題。個別研究以及從哲學或歷史學中獲得的經(jīng)驗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段落里得到呈現(xiàn)。在書的最后一章,全書中被逐個揭露的見解結合到一起,西格曼探討了教育和我們如何使用大腦知識來影響我們的教育方式。
雖然西格曼經(jīng)常閑扯,但他提供了對基礎性行為心理學實驗的生動描繪,提出吸引人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大腦這個掌管我們思維的器官。這本書詳盡地審視了眾多實驗,這部分總體而言極具啟迪,而西格曼顯然對神經(jīng)科學充滿激情,這使得這本書容易瀏覽。
《思維的隱秘生活:你的大腦如何思考、感覺和決定》,馬里亞諾·西格曼著,利特爾-布朗公司出版,2017年,288頁。
記者戴維·麥克尼爾(DavidMacNeal)第一次將一只碩大的苯蝗插針做成標本時,喚醒了他內心的“昆蟲愛好”。在《蟲蟲世界》中,他開始了一次了解昆蟲以及昆蟲研究者的旅程。
布里斯托爾動物園的一名策展人手上拿著一只豪勛爵島竹節(jié)蟲,它是全球最稀有的昆蟲之一
《蟲蟲世界》提供了許多領域的知識概要,包括綜合病害蟲管理、法醫(yī)昆蟲學和食用昆蟲,同時突出介紹了昆蟲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書中主題包括這些多才多藝的生物扮演的許多角色,從寵物到害蟲,從蜂蜜生產者到潛在的食物來源和疾病傳播的媒介。書中也詳細解釋了一些與昆蟲有關的復雜現(xiàn)象,譬如釋放無繁殖能力的蚊子到野外控制疫病以及蜜蜂的蜂群崩潰綜合征。
每個章節(jié)都向讀者介紹了某一個昆蟲學研究領域,描述這個領域的起始,解釋它在目前的進展。點綴于其間的是與相關專家的訪談,包括科學家、害蟲控制操作員、策展人、廚師和其他各種人士。
他對昆蟲像孩童一般的巨大興趣能夠感染他人。他瘋狂地列舉事實(譬如說,在1793年,一種叫黃熱病的傳染病——埃及伊蚊尋求它們中意的繁殖條件,促成疾病傳播——使得喬治·華盛頓政府一度解散),納入無禮的言辭(比如說,將一只電子蟑螂取名為“臥槽”比爾·莫瑞),閱讀過程就算沒有偶爾讓人忘卻主題,也是充滿娛樂性。我留意到好幾處顯然不符合科學的建議(比如說,他在進行了一次匆忙潦草的家庭實驗,用包括從鹿角粉到橄欖油在內的各種原料制作一種酊劑之后,稱贊了害蟲控制天然藥品的優(yōu)點),但總體而言,這本書對于一名并不熟悉昆蟲,但對昆蟲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會是一個有益的起點。
昆蟲學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有著眾多飽含熱情、獨一無二的研究者,麥克尼爾對此加以充分利用。他所做的訪談是這本書真正閃光的地方,展現(xiàn)出昆蟲學家對于昆蟲和整個生物世界的熱情,這種熱情在昆蟲學家身上是常常能夠見到的。這是一本展現(xiàn)昆蟲世界各種怪異事實的書,也是一本講述昆蟲愛好者特殊癖好的書,結果證明,無論是昆蟲還是昆蟲愛好者,他們看起來都不像第一眼看上去那么怪異陌生。
《蟲蟲世界:統(tǒng)治世界的昆蟲以及迷戀昆蟲的人》,戴維·麥克尼爾著,圣馬丁出版社,2017年,320頁。
《原子冒險》是詹姆斯·馬哈菲(JamesMahaffey)關于核科學歷史的最新著作,讀起來像是在讀一本恐怖故事集,今年夏天在營火旁分享書中的故事再完美不過了。你沒有聽說過納粹工程師在阿根廷建造了核反應堆的故事嗎?或者一位瘋狂的父親企圖用輻射毒殺兒子的故事?抑或日本政府如何雇用墨西哥間諜偷竊美國核機密的故事?
像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營火故事一樣,《原子冒險》中敘述的故事能激起同等程度的恐懼、好奇和懷疑。但馬哈菲已經(jīng)做好了功課。這本書中能看出用心的研究,有著大量腳注和參考書目列表。
作為一種風格,許多核子歷史的研究都堅持于某個眾所周知的地點——比如田納西州橡樹嶺,或者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還經(jīng)常和美國的二戰(zhàn)核武器實驗密切相關。馬哈菲足跡遍布全球的核子之旅間接指出,核歷史是全球史,而不僅僅是美國歷史。
在某些方面,《原子冒險》讓人聯(lián)想起歷史學家理查德·羅茲的著作《原子彈秘史》。兩本著作都探討了原子彈研究項目中相關科學家和軍事人員的性格。但馬哈菲提供的不僅僅是歷史。他試圖向讀者教授故事背后的科學知識。書中不管何時提起原子彈、飛機或反應堆,他都會迅速開始對相關科學進行技術含量豐富的解釋。
馬哈菲筆下的大多數(shù)故事都充滿趣味,但他的那些更加個人化的趣聞提供了寶貴一課。1989年,好幾所大學爭相要證明一種理論上的核能來源冷核聚變的存在。當馬哈菲和同事試圖揭開這段歷史時,他們再現(xiàn)了那些大學實驗室的緊張氣氛。(冷核聚變目前仍然是一項人類琢磨不透的技術。)這些細節(jié)使得讀者能夠一瞥研究者生活中經(jīng)歷挫折和喜悅的真實時刻。
在一個迷戀成就的文化里,討論那些沒能成功的東西有它的重要性。《原子冒險》做得極好的一點在于它頌揚了科學的全部:那些表現(xiàn)好的科學、表現(xiàn)糟糕的科學和表現(xiàn)怪異的科學。
《原子冒險:秘密島嶼、遺忘的N射線和同位素謀殺案——一次進入核科學狂野世界的旅程》,詹姆斯·馬哈菲著,飛馬圖書,2017年,421頁。
我們腳下的巖石中記錄著數(shù)千萬年的地質歷史,記起這一點的話,不由感到倉皇失措。彼得·布蘭嫩(PeterBrannen)開始對地球大滅絕展開富含詩意的調查是在這樣一個并列位置上:他站在新澤西州的帕利瑟德玄武巖上,眺望紐約市的嘈雜景象,2億年前在這個地方發(fā)生過一次大規(guī)模順次死亡。在《世界末日》一書中,他多次回返到這個主題,令人想起巖石的畫面,巖石里充滿了許多遠古的秘密,可供好奇的觀察者探究。
大規(guī)模滅絕自然引起了我們的擔憂:什么地方出錯,才會讓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在地質學上的眨眼之間死亡?大滅絕何時會再次發(fā)生?布蘭嫩以時間為序,從多細胞生命的發(fā)端說起,再說到一顆地質活躍的星球上進化面臨的眾多危險,最終分別用一個章節(jié)來介紹動物生命遭遇的5次大滅絕。
按照他的解釋,地球也許嘗試了許多方法來殺死我們,從火山超級噴發(fā)到不那么夸張的手段(譬如溫室氣體和無氧海水使得生物窒息)。布蘭嫩詳述了這些事件,描寫了它們如何可能對遠古生物圈有著災難性的后果。他的書中包含了豐富的關于現(xiàn)代地球的參考資料,也繪制了每一次災難毀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逼真圖片。
在古生物學者和業(yè)余化石收藏者的陪同下,布蘭嫩仔細觀察公路的路邊切面,尋找遠古海洋生命的化石。他去了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中心,去了一片德州牧場上傳說中的海嘯堆積物遺址。在這本書的最后數(shù)章里,他推斷了地球的未來,利用氣候建模者和未來主義者的洞察力,探究了人類文明的近期結果。
當布蘭嫩為許多已經(jīng)滅絕的動植物繪制出栩栩如生的圖畫,他也接觸了研究這些失落世界和它們末日的科學。他采訪了觀點相異的專家,那些專家擁護相反的模型,對于造成前幾次大滅絕的歷史背景和殺滅機制提出了其他假說,他所敘述的不僅僅是地質學歷史,更是科學辯論的互動。這兩種敘述相互結合,布蘭嫩小心翼翼地給讀者留下印象——對于地質時間的深度,對于眾多曾經(jīng)在歲月長河中支配地球的、我們并不熟悉的生物政權——這些才是這本書的最主要優(yōu)點。
《世界末日:火山災難、致命的海洋,地球大滅絕的探索》,彼得·布蘭嫩著,Ecco出版,2017年,342頁。
恐蛇發(fā)女妖獸(DinogorgonRubidgei)是未能從二疊紀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眾多生物之一
盡管嬰兒如何產生背后的真相繼續(xù)籠罩在影射和類比之下,人類繁殖背后的科學已經(jīng)眾所周知。然而,假如你將時鐘往前撥上幾個世紀,“嬰兒來自哪兒?”的答案更有可能受到神秘主義和猜測——而不是科學共識——的指引。
《生命的種子》追蹤這條路徑,從早期解剖學者開始,經(jīng)過18世紀“卵子還是精子”的大辯論,最終進入19世紀后期,那時所有的相關知識終于開始拼合在一起。這本書繪制出一幅友善的畫面,包括了錯誤、發(fā)現(xiàn)以及在過去數(shù)個世紀里,文化偏見和宗教讓科學發(fā)現(xiàn)變得復雜的方式。
這本書分成4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充滿了能激發(fā)興趣的軼事和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在“窺視身體”部分中,多尼克以概述古代世界的創(chuàng)世神話和思想開篇,最終介紹起大量早期解剖學專家,他們通過解剖人體的途徑去理解人類身體。他追溯列奧納多·達·芬奇和安德雷亞斯·維薩里等人的貢獻,介紹了早期繁殖理論。
在“尋找卵子”的部分中,探求繼續(xù)。這個部分敘述了“卵源論者”和“精源論者”之間長達一個世紀的爭論,雙方都確信卵子或精子對新生命的創(chuàng)造完全負責,但無法在到底是卵子還是精子上取得一致意見。
一些早期的哲學家和醫(yī)生相信,每一種存在過的生物都以微型體形式存在于同個物種的成員之內
宗教和科學在“俄羅斯套娃”部分中相會,多尼克在這個部分中介紹了先存說(或先成說)。那些同意這項理論的人堅信,每個生命都隱藏在“亞當?shù)牟G丸或夏娃的卵巢”里,每個生命都藏匿在比它更大的生命中。盡管這種想法在如今顯得可笑,多尼克解釋了這種觀念對早期科學家來說是如何合乎情理的,他們不會構想到一個沒有神一般的造物主的世界。那時候的一名科學家寫道,這樣的理論“只會對那些根據(jù)他們的感官和想象力來衡量上帝的無限力量的驚奇程度的人才顯得怪誕”。
進度緩慢但又必然如此,對于繁殖的現(xiàn)代理解在書中的最后一個部分進入焦點。這個讓人感興趣的高潮在一開始講述了穿絲綢褲子的青蛙,并且此后的內容只會變得越來越有趣。
《生命的種子:從亞里士多德到達·芬奇,從鯊魚的牙齒到青蛙的褲子,發(fā)現(xiàn)嬰兒來自何方的漫長怪異的探求之旅》,愛德華·多尼克著,基本圖書公司出版,2017年,320頁。
英文中“氣體”這個詞大致來自于希臘文中代表“混沌”(Khaos)的詞:在這些無法觸摸到的物質中,有數(shù)以萬億計的極小微粒以幾百英里的時速飛來飛去,用力地彼此碰撞,再以隨機方向彈飛。然而,因為氣體是肉眼所看不見的,人們常常容易忘記氣體是多么的強大和無處不在。
在《愷撒的最后一口氣》中,薩姆·基恩描述了氣體如何在地球歷史的許多篇章中扮演主角,從太陽系的起始到當前在其他星球上對生命的搜索。他在科學話題中間穿插了偏離主題、但常常很幽默的故事,介紹一些幫助揭示氣體的重要性質的歷史人物。譬如說,誰知道發(fā)現(xiàn)氧氣在燃燒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安托萬-洛朗·拉瓦錫曾經(jīng)付了相當于現(xiàn)今28萬美元的金錢,只為換回一幅他自己和他妻子的肖像畫以及他的化學儀器?
這本書分為3個部分:大氣成分的具體細節(jié);氣體如何影響了人類;最后一部分是人類如何影響了大氣。每一章節(jié)都聚焦于一種不同的氣體或一組氣體。在某一章中,基恩描述了19世紀的“化學牛仔”,他們永不滿足的渴望是尋找到合適的化合物,制造出威力更強質量更好的炸藥,結果導致實驗室事故和無辜的死難者,以及一次修補受損名聲的徒勞嘗試(諾貝爾獎正是這次嘗試的產物)。在另一章中,基恩分享了“笑氣”一氧化二氮的歷史,它曾經(jīng)既是藥物,又是派對藥物,最終在降低即將接受手術的病人的自殺率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基恩擅長運用清晰且生動的比擬來解釋概念,從而使得各類讀者均能理解此前生疏的科學概念。譬如說,氮氣分子構成了地球大氣層78%的成分,它的強大三鍵使得它無法被那些需要氮氣來生存下去的生物所利用,他在書中某個地方把這種體驗比擬為“在海洋中央渴死”。他對歷史的敘述充滿豐富的細節(jié),其間點綴了有趣的事實(比如說,哈伯-博施法生成化肥,幫助種植全球上的一半食物,也是全球的1%能量消耗的根源),向那些早已熟諳科學的人提供新的觀點。那些懼怕化學式和數(shù)學方程式的讀者會因為它們在這本書中極少出現(xiàn)而滿意。
盡管這本書極有廣度——基恩涉及了多于15個不同話題——書中的故事既有信息性,又條理清楚。毋庸置疑,他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讓這些不可見的氣體故事變得可見?!?/p>
《愷撒的最后一口氣:解碼我們周圍空氣的秘密》,薩姆·基恩著,布朗公司出版,2017年,384頁。
[資料來源:Science][責任編輯:彥 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