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
摘 要: 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了關于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如何科學認識四個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聯(lián)系,并在課堂內外的教學與實踐中踏實踐行,真正成為四個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每個教師的崇高責任。
關鍵詞: 四個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踐行實踐
在2016年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①?!八膫€自信”重要論述的提出,對于今天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引領意義。大學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一方面在大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具有指導職責,另一方面是黨的思想理論、政策路線的重要宣講者,如何通過學習研究,既在“四個自信”視角下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理解,又通過課內課外教學與實踐,實現(xiàn)在四個自信視角下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授業(yè)、傳道、解惑三者統(tǒng)一起來,是對大學老師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應有的要求。
一、在四個自信視角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對于大學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四個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聯(lián)系,把四個自信的發(fā)展歷史和成就與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結合起來,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人文社科素質,是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②的重要條件。
(一)對道路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和國家危亡,不同階級先后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在民族危難中誕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糾正了黨內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右”和“左”的錯誤,克服種種艱難曲折,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如何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我們黨進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論成果;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總結反思過去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在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基礎上,沖破舊的思想阻礙,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仡欀腥A民族過去經(jīng)歷的苦難歷史,對照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證明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根本利益的選擇。這種道路自信,教師可以從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成果和各種課程尤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所呈現(xiàn)的歷史里得到深刻認識。這條道路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雹凵鐣髁x核心價值觀包含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深刻地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還傳承和弘揚了人民內在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既是一種政治選擇,又是一種價值觀選擇,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二)對理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建黨90多年來,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進程中,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這兩次飛躍產(chǎn)生的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成果是大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所要講授課程的重要內容。這些理論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和理論上的與時俱進。其中有作為思想精髓,貫穿整個理論體系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有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根本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有反思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后,在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改革開放”理論;有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提出建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理論;有關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有十八大以來形成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思想;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遠目標。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同中華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價值理念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既體現(xiàn)了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精神,又包含了社會主義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目標的追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著思想基礎、理論支撐和方向引領作用。
(三)對制度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們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等各項根本和基本制度,保證人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利,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在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黨一方面結合時代要求對制度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對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改革中取得的經(jīng)驗和創(chuàng)造進行總結,形成一套符合國情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制度本身要不斷完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前提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黨的建設方面,進一步提出體制改革的具體目標。這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能夠不斷實現(xiàn)自我完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制度自信的體現(xiàn),也說明只有在制度自信的前提下,才有不斷深化改革的巨大勇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形成了人民當家做主、共同富裕、國家統(tǒng)一和諧等制度建構原則,還體現(xiàn)了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方面的核心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是需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踐行的理念,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學習研究中會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在發(fā)展、改革實踐中對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的程度越深刻、越廣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越能夠體現(xiàn),核心價值觀越能夠深入人心。
(四)對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④更基礎,說明文化自信是前三個自信的重要支撐;更廣泛,說明文化自信滲透到我們的一言一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更深厚,說明文化自信的影響更具有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些特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內在一致的。習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⑤其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唯一沒有中斷、最有價值的文明,它蘊含著豐富的哲學人文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對解決當代人今天所面臨的難題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是我國獨特的文化軟實力。革命文化是在近代以來革命斗爭的歷史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使我們突破了前進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了強烈的時代精神,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基本內涵,則包含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繼承, 如和諧、愛國、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彰顯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如富強、文明的價值觀;這些都是當代中國文化最廣泛、最深厚的價值基礎。教師對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僅僅是對文化自信所包含的三種文化的認識與闡釋,更重要的是認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化自信中的地位,文化自信的本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使命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文化自信所包含的三種文化在大學各種課程中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教師可以在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交融中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和放大效應。
二、在四個自信視角下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⑥。這實際上對高校教師提出了自身素質、教學與實踐等方面的要求,不僅對理論要真學真信真懂,更重要的是真用善用。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首先要加強道德建設。高校教師尤其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肩負更高的事業(yè)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和行為當中體現(xiàn)四個自信,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中,以德立身,對學生起到示范引導作用;其次教師要有扎實學識,很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有沒有吸引力,關鍵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水平,比如在復旦大學的思修課堂上,教師的授課內容時常涉及文學、政治、歷史、哲學等各時代各領域的經(jīng)典作品,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血有肉有生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教師要加強古今中外各國政治、經(jīng)濟、歷史知識學習與研究,關注現(xiàn)實發(fā)展,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積累, 以德立學,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對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二)改進課堂教學。
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在以教材為基本遵循的前提下,自覺在四個自信視角下把核心價值觀滲透教學內容的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使學生充分了解我們黨在道路建設、理論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方面所進行的各項改革和取得的成果,對當代中國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使教材內容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要緊密聯(lián)系當前最新理論成果,最新的形勢與政策熱點材料,回應學生的關切,增強四個自信。在教學方式上,使用各種靈活與先進的方式,要注意理論深度與學生認知接受水平相結合,理論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理論指導與學生實踐能力相結合。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方面,老師講授理論時,要多用大學生熟悉生動的語言、圖片,多舉大學生關心的具有典型性、啟發(fā)性、現(xiàn)實性的國外國內人物和事例,帶動學生思考,使相對抽象的政治思想理論更加簡潔、通俗易懂。同時結合課堂討論,課堂視頻、情景劇,課后小組實踐展示等,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思考和學習的興趣。在網(wǎng)絡教學方式方面,信息技術植入課堂已成為普遍的趨勢,可以結合課程特點利用各種教學APP,很多大學教師已開始使用雨課堂、課堂派、藍墨云班課等教學APP,把大學生不管生活中還是課堂上都離不開的手機變成輔助學習的有效工具。課堂派具有教學備課、分組學習、課堂互動、考勤表現(xiàn)、班級公告、教學分析、課程管理、成績統(tǒng)計、隨堂測試、教學資料備份、分析等16個功能,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既讓老師更好地管理課堂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讓每一個學生都通過手機參與問答互動,使學生更好更高效地學習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論。在其他教學課程上,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點和興趣,有意識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融入必修課和選修課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總之,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教學相長,在對四個自信理解把握的基礎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強實踐教學。
除課堂教學以外,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教師在四個自信視角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據(jù)一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在對學校開展的各項校園活動的滿意度問題上,只有35%的學生選擇了滿意或十分滿意,20%的學生選擇了一般,剩下的45%的學生選擇了不滿意或十分不滿意⑦。在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各科教師可以盡量結合自身專業(yè)背景,通過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四個自信視角下把核心價值觀融入自身和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組織學生成立關于馬克思主義學習和中國文化方面的協(xié)會、學習小組,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接受;開展學校歷史方面的教育,各學院教師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學校生日慶典、畢業(yè)典禮等儀式,介紹宣傳本校本院的歷史、校訓、校歌、優(yōu)秀校友等,使學生了解學校的特色與辦學傳統(tǒng),增強自豪感與認同感,使文化自信通過對學校的自信建立在現(xiàn)實基礎上;在校風學風建設方面,各科教師除了嚴格要求自己外,還要強化對學生的管理和要求,不能僅僅把自己定位于傳授知識。一個對自己、對學生都嚴格要求的教師,其學生得到的收獲要遠遠高于前者,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對于好的校風學風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在開展校園建設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校園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注重保護學校景觀、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美化宿舍建設;其他方面,還可組織經(jīng)典誦讀、主題演講、文化藝術節(jié)、文化講壇、校園微電影、戲劇舞蹈活動等, 師生在這些文化活動中提升能力, 拓寬視野,共同發(fā)展。
在社會實踐活動方面,據(jù)一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當前學校設置的課程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上,68%的學生選擇了否,只有32%的學生選擇了肯定答案。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當前學校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需要逐步改善,以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發(fā)展⑧。作為大學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要結合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考察實踐活動,結合大學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在學習相關背景知識后,組織學生對當?shù)氐牟┪镳^、歷史紀念館、文化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先進企業(yè)、重點工程等進行參觀、訪問,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道路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要盡量進行全程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如各種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專業(yè)老師要指導大學生利用其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進行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幫助大學生提高自己專業(yè)能力的同時為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一份貢獻;大學生在社會調查實踐時,教師可組織和指導學生針對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最后形成調查報告,這個過程既鍛煉了大學生組織能力、觀察分析問題能力,又幫助學生更好地關注社會,了解中國國情;學院和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和寒暑假到鄉(xiāng)村、學校、社區(qū)等進行捐贈、助教、義工等志愿服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對于家庭困難特別是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信息與崗位,既幫助學生減輕家庭和心理負擔,又提高學生的交際與生活能力。實踐證明,通過各種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對教師和學生同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四)熟悉新媒體的運用。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各種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和主平臺,各種新聞類、學習類、社交類、游戲類APP層出不窮,利用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學習、交流和娛樂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方式,但同時網(wǎng)絡文化中一些不良思想和錯誤言論的傳播,也造成某些不良影響。高校教師尤其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首先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積極探索網(wǎng)絡教育新形式,創(chuàng)辦相關課程網(wǎng)站、思政課堂、思想政治類公共微信號、相關課程微博、博客等,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其次,新媒體內容要結合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滿足學習和生活要求,課上課下與學生積極互動,及時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行引導,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師已經(jīng)使用新媒體參與課上課下的教學,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4年人民大學創(chuàng)辦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微信公眾號,通過經(jīng)典美文、教師觀點、學生感悟、熱點時評等收獲大批學生“鐵粉”,“大學思政課就像一把標尺,讓我們不斷思考和調整,更加堅定信仰,對價值觀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斷”⑨。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對新媒體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更好地履行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在四個自信視角下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鞏固和擴大網(wǎng)上社會主義思想陣地和話語權。
三、結語
當前我國對外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對內面臨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高校教師在正視差異、多樣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的情況下,對內堅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對外化為自覺的行動, 在課堂上積極傳播,在生活中模范踐行; 在四個自信的視角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自己學習研究、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通過課內課外的教育宣傳、文化活動熏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實踐培養(yǎng),在這個基礎上師生凝聚力量、達成共識,共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旗幟、思想引領、文化導向作用,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
注釋:
①④⑤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1).
②⑥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01).
③習近平.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16-11-11(02 ).
⑦⑧廖亞雯.關于大學教育中的“社會實踐教育”思考[D]. 武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2016.
⑨厲害了,高校的思政課!錯過這門課,你會好遺憾 [EB/OL]. 2016-12-21.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12/21/c_135921746.htm.
參考文獻:
[1]陳晉.專家解讀: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N].北京日報,2016-07-04(13).
[2]周素偉.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向文化強國邁進 [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6):107-110.
[3]印亞軍,徐惠忠.文化自信: 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J].常州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3-26.
[4]巴玉璽.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四個認同”教育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6):31-35.
[5]劉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7(11):88-89.
[6]韋宏思.文化自信視角下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策略[J]. 教育界雜志社,2017(4):10.
[7]李楠,潘學良.增強文化自信須發(fā)揮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N].長江日報, 2016-08-29(09).
[8]余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自信”的價值支點 [N].光明日報, 2014-07-23(13 ).
[9]蔣金鏘.文化自信:中國自信的本質[N].光明日報,2016-10-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