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德貴
胃痛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癥,中醫(yī)又稱之為“胃脘痛”。胃痛之人的飲食宜忌,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分類型,選擇食物。
胃痛大多寒性居多,凡屬寒性胃痛者,其胃痛往往感到胃部覺冷,或受寒即發(fā),或遇寒痛劇,或泛吐清水,喜暖喜熱熨,或四肢發(fā)涼、舌苔白。胃寒痛者,宜吃具有溫胃散寒的熱性食品,忌吃寒涼性生冷飲食。
原料:老母雞1只,丁香、胡椒各6克,姜、蔥白各10克,肉桂5克,鹵汁、冰糖、香油各適量,味精、精鹽各少許。
制法:1.母雞治凈,去毛、臟,洗凈,將丁香、胡椒、肉桂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水,煎熬2次,每次水燒沸后10分鐘,潷出藥汁,共取藥汁約3000毫升。2.將藥液倒入鍋內(nèi),加拍破的姜、蔥,放入母雞,在文火中煮至六成熟時,撈起晾涼。3.將鹵汁放入鍋內(nèi),再放進母雞,用文火鹵熟后,撈出,揩凈浮沫。4.在鹵汁中加精鹽、冰糖、味精攪拌,燒熱溶化,再放入母雞,置文火上,邊滾動母雞邊澆鹵法,直到鹵汁澆遍雞面而呈紅亮顏色時撈出,再在雞面上均勻地涂層香油即成。每日分3次服用。1只母雞供3日吃完,夏季須將雞肉置電冰箱內(nèi)保存。
功效:溫中降逆,止吐止痛,適用于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型胃痛,寒濁上逆之嘔吐清涎等癥。(來源《經(jīng)驗方》)
原料:黃芪10克,紅棗10枚,糯米100克,鮮羊肉200克,精鹽、味精、胡椒粉、陳皮粉、姜末各適量。
制法:先將羊肉洗凈,加入陳皮粉、姜末,煮熟切成細絲。紅棗洗凈去核,切碎。糯米洗凈,黃芪洗凈,切碎。然后置鍋加適量水及黃芪、紅棗,用旺火煮沸后再加入糯米,并改文火煨至糯米熟軟時,加入羊肉絲、精鹽、胡椒粉、味精等即成,每日分3次服食。
功效:溫陽補氣、健脾、和五臟,適用于脾胃虛弱、畏寒、四肢怯冷并胃痛等癥。(來源《藥膳粥譜》)
原料:紅棗20枚,枸杞15克,豬肚1個,料酒、鹽、味精、生姜、醬油等適量。
制法:先將豬肚用面粉抓洗干凈,然后用醋抓洗,再入清水漂洗干凈,刀切成小薄片,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料酒、紅棗、枸杞、姜片,置武火上煮沸,改用文火煲燉1~2小時,調(diào)好佐料,趁熱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補氣益血。枸杞、紅棗能健脾益腎,養(yǎng)肝生血;豬肚是補虛損、健脾胃的上品,對脾虛胃寒、消化不良等效果較好。(來源《家庭食療·養(yǎng)生藥膳》)
原料:陳皮30克,黃牛肉1000克,桂皮3克,生姜3克,大茴1.5克,食鹽、味精少許。
制法:牛肉切成小塊,與用布袋包好的陳皮、桂皮、生姜、大茴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水1500毫升,用武火燒沸,再改文火煲2小時后,去藥包,加食鹽、味精,攪拌后,即可食用。
功效:溫中健脾,古人謂“黃牛肉,補氣,與黃芪同功?!笨芍纹⑽柑撊?,消化功能欠佳。
原料:狗肉200克,姜、蔥各6克,辣椒、胡椒各2克,醬油5克,白糖適量,植物油30克,精鹽2克。
制法:1.將狗肉洗凈,用沸水燙一下,切成大塊,入鍋油煎至金黃色。2.砂鍋中先投入蔥、姜、辣椒墊底,放進狗肉塊,再加精鹽、醬油及清湯。武火燒沸,文火燉約半小時,續(xù)入適量清湯,蓋上蓋再慢慢燜約1小時,加入白糖適量,撒入胡椒面即可。佐餐食。
功效:補脾胃,養(yǎng)氣血,適用于久病氣虛,脾胃虛寒,胸腹脹滿,補腎氣,暖下元之效。
原料:良姜6克,香附子6克,面粉200克,植物油130克,蔥花50克,淀粉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
制法:將良姜、香附烘干研末,雞蛋入大碗內(nèi)打散,加入中藥末、面粉、蔥花、淀粉、精鹽、味精及適量水?dāng)噭?。炒鍋置火上入油燒至六成熱,移至小火,舀出油約30克,將蛋漿倒入鍋內(nèi),再將舀出的油倒在蛋漿中間,蓋好蓋烘10分鐘,用竹簽捅入雞蛋糕反面翻過來再烘烙2分鐘,用刀劃成三角形入盤即可上桌供食。
功效:溫胃理氣,散寒止痛,適宜于脘腹冷痛,脘腹脹悶等癥。(來源《中國食療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