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華的小說《古典愛情》一改傳統(tǒng)才子佳人的敘事模式,用一種殘酷的語言講述血腥的愛情故事。本文將探討《古典愛情》的悲劇性建構,并結合作者的童年經(jīng)歷解讀《古典愛情》的病態(tài)心理敘事。
【關鍵詞】《古典愛情》;余華;悲劇性建構;病態(tài)心理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才子佳人小說有一個基本的劇情框架:才子寒窗苦讀,佳人(嬌妻)在旁,含辛茹苦,才子上京趕考,功成名就,洞房花燭;或是才子寒窗苦讀,趕考路遇佳人,一見傾情,佳人贈物(香囊、頭發(fā))以寄相思。才子高中,金榜題名,迎娶佳人,盡享人生極樂;以大圓滿結局。
中國古代文化中推崇人性本善,讀者在感受才子寒窗苦讀的艱辛而可憐才子的同時,也會在大團圓結局中享受否極泰來的愉悅和滿足感。取悅了觀眾,小說的讀者才會多,古代很多時候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講究經(jīng)濟利益,小說的讀者越多越好。所以,古典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大團圓結局比比皆是。
余華的《古典愛情》是一個另類。上半節(jié):書生柳生寒窗苦讀,困頓無比,僅僅依靠賣字畫來入京趕考,路遇佳人惠,佳人招呼書生躲雨,青絲相贈,芳心暗許。一切充滿和諧的美感。下半節(jié)風云突變,柳生名落孫山,回家途中又見恐怖的饑荒和易子而食的慘狀。去尋佳人,佳人竟成為被砍斷腿的“菜人”,柳生將其埋葬。回家,父母皆亡,無牽無掛,做了守墳人,十幾年后,小姐復活與他相會,好奇之下,他掘開墳墓,小姐身軀竟完好無損,驚訝間,卻見小姐來和他道別,說他掘開了墳墓,已無法復活,只能永世陰陽相隔。這一節(jié)一波三折,柳生科舉未中、小姐慘死已經(jīng)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濃厚的悲涼,要復活卻最終因為他的無心之失——掘墳開館而人鬼殊途,將悲劇推上了頂峰。
一、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悲劇性建構
《古典愛情》的劇情建構的一個特點是悲劇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營造而成。
1.男主人公柳生的前途的悲劇
柳生專注功名,但家中破落,父親早逝,母親辛苦操勞支持他讀書。余華先給讀者一個凄涼的開局,點出書生的落魄。如果按照傳統(tǒng)述事觀點,接下來的劇情應當是邂逅美女、中舉、洞房花燭。但是,接下來確是,寧生科考不中,仕途斷裂。一個如此落魄的書生,喪失了科舉這條出路,會面對怎樣的悲慘命運。果然,當主人公淪為守墳人時,讀者心中感到悲涼,但是在情感上也能完全接受。
2.男女主角的愛情悲劇
美女慧這么一個一心等待書生的佳人,淪為菜人,讓書生前途無望的同時,愛情也成為了一個悲劇泡影,而后來的書生去挖惠小姐的棺材,使得惠小姐的鬼魂還陽無望,更是增添了一股悲傷的感情。在作者的筆下,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將命中注定成為悲劇,成為一種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的感慨。
3.親情的悲劇
悲慘的家境下,母親的關懷成為書生的一大慰藉,但是當書生考場失意,美人身死、身無分文回家的時候,看到的卻是一堆墳墓——他母親早已去世。作者余華在這里毀掉了書生身后的依靠,也毀掉了讀者心中的一大希望。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人世間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上述的三個悲劇,嚴重挑戰(zhàn)了讀者的心理接受底線,將讀者本來對于書生的滿腔熱情和希望——名利、愛情、親情一一毀滅,共同營造了一個大的悲劇。
二、《古典愛情》悲劇的真實性和特殊性
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高于生活,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應。
1.極端歷史環(huán)境的取材與運用
《古典愛情》描寫的對象為傳統(tǒng)小說中常見的才子佳人。雖然傳統(tǒng)文章結局——大團圓風格更容易被讀者接受。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才子舉人未中,佳人未嫁身死很常見,在災荒時期更恐怖——災荒時期,人們流離失所、賣兒賣女餓殍遍地。如《史記》“易子而食”記載之一:《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宋文公)十六年,楚使過宋,宋有前仇,執(zhí)楚使。九月,楚莊王圍宋。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
這種環(huán)境下,“美人”淪為菜人的悲慘遭遇也成為了可能性,而作者為了營造這個恐怖氣氛,在之前做了幾個鋪墊:一是詳細展現(xiàn)了災民的慘狀。在城外,災民身子趴在地上像牛羊一樣啃食青草,青草叢中不時露出發(fā)黑的腐爛的尸體。在城內(nèi),災民木然將自己的妻兒賣入菜市場,菜市場的上懸掛的幾條人大腿、可憐小女孩化為菜市場一堆菜肉的過程,讓讀者毛骨悚然,嚴重挑戰(zhàn)著觀眾接受心理極限。在這里,讀者對女主人公的悲慘命運在心理上已經(jīng)能產(chǎn)生一些預見性和接受度。很快,女主人的遭遇被揭示了出來。
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一些罕見的對比和比喻。圓潤和鋒利:斷口的形狀像一朵鮮艷的梅花。梅花鮮艷美麗,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一般用來形容漂亮的衣服或人的外貌或高尚的品質。但是,這里將梅花用來形容被鋒利的斧頭砍斷的血淋淋人腿傷口,展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冰冷。傳統(tǒng)小說中很少涉及到血腥恐怖場景的描寫,因為血腥恐怖的場景盡管也能引起人的快感,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發(fā)泄方式。但這種快感不屬于人性的范疇,反而是屬于獸性的回歸。
作者在這里一反常態(tài),將史實中可能發(fā)生的恐怖的場景重現(xiàn)于美的化身——小女孩和女主角身上,突破了傳統(tǒng)小說好善抑惡的述事模式,將歷史中人性惡的一面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開創(chuàng)性和病態(tài)的寫法,為觀眾帶來一種巨大的視覺和心理沖擊。
2.余華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
一個人經(jīng)歷,往往對人的寫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余華血腥和暴力的經(jīng)歷是寫作《古典愛情》的重要影響因素。
余華的童年期,在醫(yī)院工作的父母親沒時間管兩個兒子:調(diào)皮好動的哥哥給予他的,并不關愛,而是欺凌,余華只能哭泣。同時,醫(yī)院里的鮮血、疾病和死亡……對于年幼的余華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并不能引起他的恐懼。這就是余華在創(chuàng)作中描寫死亡與鮮血時還能保持著異于常人的平靜的原因。文化大革命中批斗、武斗、打群架的恐怖經(jīng)歷和川端康成小說的頹廢美感和卡夫卡作品呈現(xiàn)出的質疑、黑色幽默也對余華的病態(tài)寫作風格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經(jīng)歷和風格,深刻影響到了《古典愛情》等其他小說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余華著.鮮血梅花[M].北京:作者出版社,2008(5):60
[2]費德寧,張潘仕.社會心理學辭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
[3]司馬遷著.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2:第76
[4]王達敏.余華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55
[5]蔡勇慶.象征的存在——余華小說人物形象論[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29
作者簡介:
劉憲,男,現(xiàn)任教于貴州省銅仁市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