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英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zhì)。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笨梢姡ぞ咝耘c人文性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體現(xiàn)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有機結(jié)合,是缺一不可的。“語以載道”,語文學科的教學應堅持“文道統(tǒng)一”,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應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完善學生的人格。下面,摭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學科德育的實踐與思考。
一、營造氛圍,開啟德育
蘇赫姆林斯基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碧丶壗處熡谟勒舱f過:“當教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敗的?!笨梢姡晒Φ慕逃皇菦]完沒了的抱怨,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而是一種“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語文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就是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情感氛圍中,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參與課堂,從而,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到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培養(yǎng)。
1.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煽動學生情感
教學中講故事、說典故、談軼事、讀美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配合適當?shù)捏w態(tài)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聲的語言與無聲的語言結(jié)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性共鳴,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廣闊的語文天地,無痕中滲透德育。相反,老師總是一味地批評指責,簡單的說教,學生聽得太多,投下去的石頭也就不會產(chǎn)生多大的漣漪。
2.通過直觀的多媒體,誘發(fā)學習興趣
通過圖像、聲音、動畫、游戲等形式,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對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學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如:《圓明園的毀滅》借助媒體手段再現(xiàn)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昔日的輝煌,再觀看課件《火燒圓明園》的片斷,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達到毀得心碎的情感效果。這樣的課堂還需要刻意德育教育嗎?學生認識了祖國屈侮的歷史,已經(jīng)激發(fā)了他們振興中華奮發(fā)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思維填補“空白”、發(fā)揮學生想像、肢體語言表演等等……,都可千方百計營造各種氛圍,引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心的積蓄和隱埋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細微地去體會,這樣的滲透才是有價值的。
二、依托課堂,實施德育
學校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更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而語文教學本身與德育有著密切關(guān)系。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向?qū)W生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還要利用文字的表情達意,利用它在無痕育人方面的優(yōu)勢,適時地向?qū)W生滲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既加強思想教育,又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具體落實在每一堂課,就應做到德育教育盡其自然,不存有斧鑿痕跡。
1.在課堂中熏陶
語文課文中的一篇篇作品,或引導學生如何做人,或激發(fā)學生樹立雄心壯志,或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或?qū)φ嫔泼赖捻灀P,或?qū)俪髳旱谋迵椤媸恰拔牡澜Y(jié)合”。 我們可以在導入新課中滲透德育,不妨大肆宣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我們可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并提問“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歡到園內(nèi)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yōu)槲覈糯鷦趧尤嗣竦穆斆鞑胖歉械津湴僚c自豪,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也可以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堵浠ㄉ分杏羞@樣的句子:“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苯虒W中,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有所感悟,對落花生產(chǎn)生敬佩之情,同時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這種直覺的情緒體驗對學生品格的內(nèi)化和健康道德認識的形成作了準備,同時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我們還可以在反饋訓練中強化教育。如:在《將相和》一文教學中,在課堂練習中實施了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分角色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并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華,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認識藺相如不居功自傲,強敵面前臨危不懼的精神,不辱使命高貴氣節(jié),維護國家尊嚴的大義凜然,廉頗勇于改錯,赤膽忠心。
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有利契機,把學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地讓學生產(chǎn)生移情感悟、心理體驗,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學生。這對學生無疑是注入有益的營養(yǎng),可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在拓展中升溫
德育滲透的形式和方法應多樣化,只把課堂作為德育滲透的陣地是不行的,這樣會失去許多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可以形象地說,有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而行為和習慣中又滲透著兒童對于所見所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tài)度?!币虼?,拓展延伸是德育滲透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拓展延伸到課外讀物,也可拓展延伸到生活經(jīng)歷,還可拓展延伸到社會實踐等。
如在上《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經(jīng)過學習,學生知道作者寫秋天時節(jié),母親在臨死之前對殘廢的“我”細心地照顧,給了我生存的信心,讓“我”感動不已,懷念母親,懷念母親照顧“我”的那個秋天。讓學生感悟到母愛的偉大,從而達到學生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在孩子們的心靈埋下感恩意識。教師應順勢利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感恩,可為父母洗腳、捶背,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等。這樣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進入了“潤物無聲”境界。
三、言傳身教,延伸德育
特級教師竇桂梅曾說過:“無論教師的地位怎樣變化,要注意的是,無論何時,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都是課堂的資源與課程。教師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也就是,教師的一言一行,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缥覀円髮W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我們教師就應有一雙善于傾聽任何學生發(fā)言的耳朵,不再是當學生支支吾吾時,沒有耐心的“你坐下再想想”;我們教育學生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當我們在課堂寫錯字時,我們應勇于接受學生的提醒,而不再是“老師故意寫錯,看看你們有沒有認真”一語瞞過,相反我們還應謝謝同學的提醒,沒讓老師錯一輩子;我們希望每個孩子用心書寫,個個字跡清秀,你在板書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的一筆一劃地寫字……總之,就如竇桂梅老師說的:“站在講臺上,教師的一切就是德育”??梢?,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們只有根據(jù)語文學科特殊的德育功能,切切實實把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才能收到“文道統(tǒng)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