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蘇-17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7基礎上研制的可變后掠翼戰(zhàn)斗轟炸機,設計局內部代號為S-32。該機于1969年起在遠東阿穆爾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試生產。兩年后,蘇-17完全取代了總裝線上的蘇-7BKL和蘇-7BMK。1970年,作為系列產品的第一批次,首批12架試生產型完成制造投入試驗。此后正式投產的蘇-17在武器系統上又有所改進,最大載彈量提高到3 000千克,可使用新式80毫米S-8火箭彈和250毫米S-25重型火箭彈,還可掛載800升副油箱。其正式生產型的空重達10 090千克,比試生產型略有增加。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共制造了224架蘇-17,北約稱其為“裝配匠”-C。
蘇聯空軍在試用蘇-17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反映最強烈的是航程不夠理想。為此,蘇聯空軍向蘇霍伊設計局提出了改進建議:為該機換裝新型AL-21F加力式渦噴發(fā)動機,增加載油量并安裝新式機載設備。這些建議促使該設計局于1970年著手蘇-17M的設計工作,內部代號S-32M。當時留里卡設計局已完成了AL-21F發(fā)動機的研制工作。該發(fā)動機尺寸小、推力大、燃油經濟性高,最大凈推力提高到7 800千克力,加力推力達11 200千克力。
圍繞AL-21F發(fā)動機,蘇霍伊設計局對蘇-17M的機體內部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由于發(fā)動機體積縮小,機內空間明顯增大,因此進氣道相應加長了1.5米。后機身經重新設計后,在機尾還安裝了新式減速傘。由于機體內部空間增大,因此內部油箱也做了重新設計,使機內載油量從2 790千克提高到5 630千克。
蘇-17M首架原型機于1971年12月首飛,第2架原型機在翼套上增加了一對附面層隔板。得益于發(fā)動機推力增加,該機載彈量提高到3 500-4 000千克。蘇-17M于1973年完成國家驗收試驗,并投入批量生產。至1976年停產時,蘇-17M總產量達到253架。
蘇-17與蘇-17M全都裝備蘇軍,沒有出口。在蘇-17M進行國家驗收試驗時,應華約和第三世界國家要求,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研制其出口型蘇-20。其設計局內部代號為S-32MK,字母K表示商業(yè)型或出口型。
蘇-20首架原型機1972年12月15日首飛,1973年通過國家驗收試驗并獲準對外出口。該機的批量生產與蘇-17M同步進行,1976年停產,總產量為176架,曾先后外銷到波蘭、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
蘇-20與蘇-17M之間的差別很小,只是因為保密,換裝了電臺和敵我識別系統。為適應出口國需要,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0基礎上還研制了戰(zhàn)術偵察型蘇-20R。該機可掛載KKR-1綜合偵察吊艙,可完成照相偵察、信號偵察任務,并具有紅外和電視成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