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勛 錢明
(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摘 要] 通過學生個體學習和教師教學行為兩個層面,分析造成老撾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興趣弱化的成因。
[關 鍵 詞] 老撾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007-01
學習興趣是學習者開始學習的誘因,也是促使其不斷努力的源泉。本文通過分析影響貴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老撾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興趣弱化的成因,為下一步探尋適合老撾留學生的教學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一、個體學習層面的原因
(一)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學習實踐得以實現的,而學習過程往往體現教師的意志和學生努力的痕跡,效果的優(yōu)劣是學習積極性的直接體現。從語言類型上看,漢語屬于聲調語言,聲調的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就不同,同音不同義現象明顯。同時,漢字屬于表意文字,不但數量龐大,而且漢字中的多義字更加大了學習的困難,因此,老撾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常常會因為畏難心理而削弱了對漢語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
學習策略對于學習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對我院老撾留學生的觀察,筆者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非常努力,但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科學的學習策略,低效率的漢語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較為被動,且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個性,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痛苦學習的怪圈,從內心排斥學習漢語,這樣的心理必然會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
(三)學習漢語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筆者通過對我院連續(xù)兩次未通過HSK3級考試的老撾留學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發(fā)現約54%的學生是在家長的要求下才學習漢語,約33%的學生學習漢語是為了獲得中國的學歷,這兩者均屬于外部動機。由此可見,外部學習動機導致的學習主動性偏弱,是影響學習興趣激發(fā)和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
(四)學習漢語的目標
老撾留學生的性格特點使其在漢語學習中一般只設立較為簡單的短期學習目標,如順利完成課程或者拿到獎學金等,而不是習得漢語能力的長遠系統(tǒng)目標,如果簡單目標得以實現,而新的目標尚沒有樹立,學生就會進入學習迷茫期,因失去方向而變得漫無目的、不知所措,最終導致老撾留學生在漢語課堂中出現缺乏學習興趣和效率下降的問題。
二、教學行為層面的原因
(一)教師媒介語的使用層面
對于只具有初級漢語水平的老撾留學生來說,若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簡單的老撾語或英語作為媒介語進行講解,學生則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和教師的授課意圖,這將降低學生學習漢語的畏難心理。但在我院實際漢語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對外漢語教師在初級班使用全漢語教學的情況,由于老撾留學生漢語水平有限,難免會存在理解上的障礙,完全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將提高學習漢語的難度,從而影響學生對漢語課堂的興趣度,導致教學效果減弱。
(二)教師的接近行為層面
教師的接近行為與老撾留學生在漢語課堂的學習興趣存在明顯的關聯(lián)作用。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部分對外漢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態(tài)度冷淡且嚴厲、忽略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交流、語速較快,學生在課堂中普遍感到緊張和不適應,甚至少部分學生對任課教師和所學課程產生排斥心理,師生間內心距離不斷擴大,導致學生降低甚至喪失對漢語課堂的學習興趣。
(三)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層面
多媒體課堂教學技術能通過聲、光、電等多維一體的感官刺激,使情境形象化、知識直觀化,因此在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吸引老撾留學生的注意力,明顯增強他們對漢語課堂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但是我院部分對外漢語老教師因計算機應用能力低下而放棄使用多媒體,僅僅依靠板書和口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媒介的使用比較單一,難以激發(fā)老撾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興趣。
(四)課堂活動的組織層面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自然離不開文化的熏陶,對外漢語教師通過在課堂中穿插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如太極拳、民歌、書法、剪紙等,既可以滿足老撾留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又可以強化他們對漢文化的敏感度和寬容度,提高對漢文化的適應力。但是我院部分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課堂活動組織形式單一、次數過少、活動與漢語和漢文化聯(lián)系不緊密等問題,致使老撾留學生難以通過課堂活動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習漢語的興趣。
由于我院老撾留學生在漢語課堂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興趣弱化的現象是一個較為普遍的情況,因此,通過分析老撾留學生漢語課堂學習興趣弱化的成因,將為我院以后在老撾留學生教育教學和管理等方面制定針對性策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火玥人.華語教學趣味性因素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
[2]李俊.課堂常見問題行為成因分析及其對策[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