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狄利亞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李爾王》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雖然出場的次數(shù)和臺詞的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但卻是劇中正義,道德與愛的最完美化身。可是這樣的一個美好的人物形象,在劇本的結尾中竟然悲慘地死去。為什么莎士比亞要如此安排的她的命運呢,這樣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完美人物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結局呢。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nèi)ド钊胨伎寂c認真探討。
關鍵詞:莎士比亞;悲??;《李爾王》;考狄利亞;人物命運
作者簡介:張怡(1995-),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2014級在讀。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2
莎翁的《李爾王》,講述了一位有著三個女兒并且自覺年事已高的國王李爾,退位時在大女兒與二女兒的諂媚奉承和小女兒的樸實不善言表形成的對比下,意氣地認為小女兒考狄利亞并不愛他。于是便一時氣憤,沒有分給考狄利亞任何土地與財產(chǎn)。反而將自己的國土全部分給那兩個口蜜腹劍,像兩條“燦爛的毒蛇”一般的的大女兒高納里爾與二女兒里根。而考狄利亞最終因為自己的誠實與善良感動了法蘭西王,最后遠嫁他鄉(xiāng)。悲劇的是,退位后的李爾沒有享受到兩個女兒口中的愛,反而遭受其無禮對待。由于年邁的李爾接受不了突如其來的生活遭遇,并且內(nèi)心的那份對小女兒的愧疚也經(jīng)常折磨著他的心智,以至于慢慢變得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后來在忠誠的肯特伯爵的陪同下逃到荒郊野外。當內(nèi)心善良的考狄利亞聽說自己的父親被兩個姐姐如此對待的時候氣憤地決定發(fā)兵不列顛,討伐兩個蛇蝎心腸的姐姐和拯救自己深愛的父親。但最終因戰(zhàn)敗,考狄利亞與老國王李爾不幸被捕。令人扼腕的是,如此正義善良的考狄利亞在劇本的最后竟然慘遭殺害。害她的人是《李爾王》中個人認為最令人厭惡的,有著一個骯臟靈魂的格羅斯特伯爵的私生子埃德蒙。
在讀完《李爾王》之后,我仔細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考狄利亞這個人物是被害而死的這樣一個極度的結局。
按照我們正常的思維,大眾一般喜歡的,或者說是可以接受的結局是:劇中類似英雄正義的人物都會在一場場波折之中得以保全,最終在反面人物被消滅之后平安幸福地生活著。這樣一來,我想似乎莎翁《李爾王》中的關鍵人物,他們的結局應該是這樣的:三女兒考狄利亞率領法蘭西軍隊討伐成功,拯救了父親懲罰了姐姐們,并且在格羅斯特伯爵和他的大兒子愛德華以及肯特伯爵的輔佐下代為管理不列顛的國事。出于對高納里爾和里根所做的錯事以及親屬關系的考慮,姐姐們的命運則是被廢除了所有權利只保留其公主頭銜,至死都無人關心。而老國王李爾的病情則依舊那樣,反反復復不見好轉,可他卻又重新過上了國王的生活。這樣的安排可以被隱喻為是對他當初絕情地對待考狄利亞的懲罰,和出于年邁又精神時而失常的道德憐憫。
可是劇本的結局并不是如我們所設想的那般圓滿,反而是考狄利亞被埃德蒙命人殺死,李爾由于控制不了自己巨大的悲傷,也慘死在了考狄利亞身旁。惡毒的人們確實受到了命運的懲罰,可是不該死的人好像也沒能逃過死神的手掌,留給了讀者無限的痛惜與哀嘆。
那么,為什么莎士比亞會如此安排考狄利亞在《李爾王》中的結局?經(jīng)過我的思考,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莎士比亞想用考狄利亞的死來更強烈的刺激讀者內(nèi)心的正義感,以實現(xiàn)用最短的時間來啟蒙人民,喚醒大眾的作用。試想,如果考狄利亞最終并沒有死去,而是如我們所愿,幸福的和法蘭西王以及他的父親李爾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在我們心中,《李爾王》這個劇本就不會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是不是大家就不會那么的憎恨他的兩個惡毒自私的姐姐和靈魂骯臟不堪的埃德蒙。這樣的話,《李爾王》就只能是《李爾王》,只能永遠的是一個劇本,而不會變成一部具有啟蒙意義的著名讀物,不會變成四大悲劇之一。
幾乎在我們所有人的眼中,劇本中的考狄利亞是樸實的,她在回答父親的提問中如實的表述了自己的感情便能佐證這一點?!拔野凑瘴业牧x務愛陛下,不多亦不少”、“我的回報亦將恰如其分,服從你,愛你,尊敬你……我出嫁的時候,和我誓盟恩愛的郎君,或者就要攜去我一半的愛,一半的眷懷與義務;一定的,我不能像我的姐姐似的結婚,而還專愛我的父親一個”。她未加修飾甚至于有些許冷漠的話語當然不能和姐姐們那些像甜到蜜里的話相比??嫉依麃喌臉銓嵆晒Φ囊鹆俗x者們對高納里爾以及里根的厭惡,對那些諂媚獻殷情的小人的憎恨??嫉依麃営质巧屏寂c道德的化身。當任何財產(chǎn)和土地都沒有分到還遠嫁他鄉(xiāng)的考狄利亞聽到自己年邁的父王被兩個姐姐殘忍的對待的時候她不僅沒有表現(xiàn)出對父親的憎恨,反而氣憤的決定要發(fā)兵討伐她的兩個姐姐,“我們動兵并非基于野心,而是為了愛,親摯的愛,和我的老父親的權利,但愿我早些尋到他,見到他。”這一字一句都真切地表達了她難過又憂慮的內(nèi)心。所以,這樣的一個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美與善的化身,這樣一個深得讀者喜歡的人物,最后卻慘死他手,死的這樣不值得這樣的悲劇,這如何不激起人們的憤恨,不喚醒民眾內(nèi)心的愛與正義之情?
二、考狄利亞的命運正代表著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理想與矛盾的現(xiàn)實生活的鮮明對比。這部作品,尤其劇本中對李爾和考狄利亞的人物命運的安排,充分體現(xiàn)了莎翁對人性的質(zhì)疑以及對理想的迷惘。莎士比亞本人是一位極具人文主義情懷的劇作家。在寫《李爾王》的時候,他生活的大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再像早期創(chuàng)作的時候那個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社會穩(wěn)固,經(jīng)濟發(fā)展,百姓幸福?!独顮柾酢返膭?chuàng)作背景正是伊麗莎白女王與詹姆士一世政權交替,英國社會矛盾激化,社會不正之風開始盛行,人性的貪婪丑陋的一面展露無遺。而他本人的思想與藝術卻逐步發(fā)展并且走向成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激烈碰撞,他在痛感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狀態(tài)下寫出來四大悲劇。
這其中,考狄利亞則正是美與善的化身,是人文主義的象征。她為愛而出兵,原諒父親并且找到父親,與他和好如初。李爾王也認識到了自己對小女兒所犯下的過錯,承認錯誤彌補親情。想必這也是莎士比亞自己也最愿意的結局,可是那個黑暗的社會怎么能允許善與美同時并存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人文主義情懷被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所以考狄利亞這樣一位人文主義精神的化身又怎么能夠在劇本中安然地活著呢?而且我認為安排她被埃德蒙而不是她的兩個姐姐或者是別人殺死也是情理之中,非常符合邏輯。因為在我看來,埃德蒙和那兩個姐姐追求的東西實質(zhì)是不一樣的,她的兩個姐姐更為“膚淺”一點。埃德蒙是他壞得很自然很理所當然,并且他很冷靜,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高納里爾和里根之間,利用她們對他的喜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那兩個姐姐則會給人一種“愚蠢的惡毒”的印象,他們非常的不冷靜,出來個埃德蒙就能把他們之前想要的東西或者做好的計劃都打亂,一個個的都愛上了埃德蒙并且沖動的能為他去殺死自己的親姐妹。埃德蒙和兩個姐姐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程程度的惡毒,所以相比之下,埃德蒙順其自然的會更令讓人厭惡至極,在他身上幾乎可以看見所有邪惡事物的身影,比如不擇手段的追求不應得的權利、無視親情、阿諛奉承、玩弄他人感情、做事狠毒等等。所以安排一個全劇最壞的人來殺死考狄利亞,更是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對人文主義的前途的擔憂和在自己的心里對人文主義理想打的那個大大的問號。
而且他筆下的李爾這一人物,從先前的剛愎自用愛甜言蜜語到后來的關心百姓疾苦珍惜親情,其實他是有一定可變性的,我認為莎士比亞是想把他塑造成向人文主義者轉變的一類使李爾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加速了李爾去世的劇情。一個人文主義的代表者,一個向人文主義轉化的代表者最后都接連死去,所以我們讀者對莎士比亞當時對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報的是什么樣的懷疑態(tài)度就可見一斑了。
參考文獻:
[1](英)莎士比亞.李爾王[M].朱生豪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2]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楊周翰.莎士比亞評論匯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4]孫家繡.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